環保和開發,似乎愈來愈難找到平衡點。屏東縣高樹鄉泰山村有一塊閒置多年的丁種建地,一家在國際打出MIT鋸子名聲的農具工廠相中,打算擴廠搬遷過去,地目合法,環評也通過,但在地村民擔心有汙染疑慮,堅決反對!這其實不是單一個案,有環保資源再生業者,擬在苗栗銅鑼中興工業區,設事業廢棄物熔融爐廠,地方強力抗爭,逼得廠商在八月間宣布撤案!從都市到鄉村都不行,那移到海邊可以嗎?經濟部工業局將離島的彰濱工業區,一筆環保用地賣給廠商,要蓋事業廢棄物焚化廠,還是引起線西鄉民反彈!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加上官、民與廠商之間互信薄弱,無論如何都反對。環保與開發在台灣似乎是零和戰爭,沒有妥協空間。環保難為,企業投資開發更是一肚子苦水,然而台灣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總不能什麼都要,或者,什麼都不要。
還要種檸檬,還要種玉蘭花,還要種芋頭!

高樹是台灣芋頭最主要的產地,反設廠自救會,在屏東縣政府前演出行動劇,反對農具廠到高樹設廠,認為會污染水源!先前在地方舉辦說明會時,民眾還不惜下跪,希望擋下農具廠。

[屏東高樹反設廠自救會 會長
許國地]
我今天在這裡,我來拜託大老板,我跟你跪!

自救會用盡一切方法,要求農具廠取消在高樹鄉泰山村的設廠計畫,他們認為,既然高樹屬於水源保護區,就不應該容許設立有污染疑慮的工廠。

[屏東高樹反設廠自救會 成員
張太山]
(民國)76年我們制訂以後,我們在90年,我們高樹鄉全部離牧,我們高樹鄉不能養豬,我們所有的養豬戶都,已經都離牧了,為什麼在今年,這個工廠,這間工廠在我們泰山這邊,買了這塊土地以後,可以興建鋸子工廠。

[屏東縣政府城鄉發展處 處長
張桂鳳]
其實它本來就是窯業跟礦業用地,本來就是屬於可以做一些工業發展的。

[屏東縣政府環保局 局長
魯台營]
(像)在國家公園是一公頃以上才要環評,在(高樹)這裡,它是兩千五百平方公尺,也就是簡單地講,就四分之一公頃,它就要做環評,而且它有一些表列的項目,就是說,污染性的這個部分,它哪些哪些不能做,而這個廠,在申請的這個過程當中,它其實是沒有正面表列的那些污染性的這個部分。

環保局解釋,台灣的水源保護區有四種,管制最嚴格的是第一類,飲用水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像高樹是第二類的自來水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另外還有水庫集水區和水源特定區,而1.3公頃的農具廠預定地,屬於丁種建地,容許工業使用,環保局經過嚴格環評程序把關,最後環評委員也全票通過!但是民眾質疑,連養豬都不行,怎麼還可以設工廠?

[屏東高樹反設廠自救會 成員
張太山]
泰山這邊有很多水站,有一些民間的有六、七間,這種小台的,小蜜蜂的這種水車呢,它都是載到屏東、高雄,載到家,載到家門前那邊,讓人可以在家門前加水,還有比較大台的,像我們剛才經過(看到)的那種,比較大台的那種,有三十幾噸那種,那種都是到高雄、屏東、台南。

泰山村在大武山下,除了自來水公司在此設取水站,沿山公路旁,還有不少民間的泉水站,供應高屏地區飲用水。

[屏東高樹反設廠自救會 成員
趙紫渝]
工廠要成立是整個高樹鄉,也是整個泰山村第一個工業工廠的成立,一旦開立了,我們村民很擔心,開發了,會不會有再第二家工廠、第三家工廠,陸續地用這樣的合法的名義來成立工廠。

[屏東縣政府環保局 局長
魯台營]
我們大家一直都說,水質水量保護區就不能夠設工廠,事實上,高樹地區,其實還是有,有一些工廠,在這邊,前前後後,至少十幾家的這個合法的這個工廠在裡面。

銀髮族穩定性高,配合度高,而且吃苦耐勞,創造出MIT高品質的鋸子,深受歐美大陸歡迎!

這家農具工廠原本在屏東長治,是成立三十五年的傳統鋸子製造廠,近年來創新設計,國外訂單大增,決定擴廠!今年七十歲的黃松光,全部雇用在地中高齡員工,去年獲選為勞動部的銀髮友善企業,他認為,在地人穩定性與認同感高,又是在地監督,即便搬到高樹去,他也會找在地員工,預定開缺至少六十人。

[屏東農具業者
黃松光]
這個勞動部有表揚我們,用這個銀髮力量,聘請四十五歲以上的失業人才,再來就業,以後我們去到(高樹)當地設廠的時候,我們也會大量,第一優先來聘請當地的就業人口。

高樹民眾擔心新設工廠帶來污染,黃松光直言,台灣的中小企業,住家與工廠密不可分,他是長治人,在家鄉設廠三十多年來,從來沒有鄉親來抱怨過,而且工廠只有進水冷卻用,不曾排出廢水。

[屏東農具業者
黃松光]
這個鋸出來的鐵絲在拋光的時候,用這個植物性的冷卻水來沖,使它溫度不會增加,那個磨下去的鐵絲和水混合了,經過這個機器,它會這樣,這樣分解出來,分解出來以後,水歸水,又再循環來利用,所以說完全沒有排放。

[屏東高樹反設廠自救會 成員
張太山]
不過誰敢相信?這間工廠它目前是申請要做鋸子,它還申請上面要做那種的,太陽能的,那種要來賣光電的,不過今天,它這間公司裡面,它的項目,它有做螺絲帽,它也有做白鐵的加工,所以我們會煩惱就是說,你如果做螺絲帽,它會來做這個電鍍,你如果是白鐵,它會來做酸洗。

黃松光澄清,只專注鋸子本業,他與台中大里一家電鍍廠長期合作,像這一批即將送過去,事實上,量這麼少,自己做電鍍酸洗,還不如外包出去!屏東縣環保局表明,設廠有環評承諾,政府會從嚴稽查。

[屏東農具業者
黃松光]
村民,是懷疑說,這個電鍍,我們有沒有做?說實在,我們不做,因為這個電鍍有這個專業技術,讓專業的人去做,它們有自動機器去做,比我們自己做更省錢,成本可以更低。

[屏東縣政府環保局 局長
魯台營]
其實就是你申請什麼東西,如果你超過這個範圍,這個算是一種欺騙,這個其實在法律上,它不是單純的法律,它是要犯刑法的,尤其在環評報告書,它如果是作假或各方面,這個是非常嚴重。

像這個葉子,就是這個空氣污染,它的酸雨,因為工業區的那個酸雨,你知道它會爛葉,就是那個露菌病。

苗栗銅鑼同樣也是芋頭的重要產地,也有設廠爭議!68歲的農民鄧振堂,拿出芋頭遭受污染的證據,自從附近的中興工業區南北區啟用以來,農地受到工業區飄散過來的落塵影響,環保業者在104年提出申請,計畫在工業區內設資源再生處理廠,配置熔融爐等設備,多次說明會都引起村民強烈反對。

[苗栗縣 議員
羅貴星]
一個熔融爐的設置,它是燒事業廢棄物,當然它是屬於高污染,那高污染,那它煙囪是35米高,那你說會不會有影響,我相信這個大家心中都會有一個疑慮。

[看守台灣協會 祕書長
謝和霖]
它雖然也是設在工業區,但那個工業區是一個一般性的,就是一些比較民生工業方面,那你忽然要設立一個有害廢棄物的一個熔融爐,而且就是收了種類多達一百種,然後又可能發生意外,然後沒有緩衝,完全沒有緩衝,所以沒有緩衝是一個最大的問題。

民眾希望另覓地點,反對有高污染疑慮企業在銅鑼設廠,此案也還未經環評,環保業者在今年八月主動向苗栗縣環保局撤案。

[苗栗縣 議員
羅貴星]
苗栗縣也有這麼多事業廢棄物,這個是不是我們來規範在哪一個區塊,哪一個地方,我們大家來做一個討論,充分的討論,當然大家會說,那不可以搬到我們的鄉鎮來,大家都不要!

從都市到鄉村,大家都不要事業廢棄物處理廠,那麼設在人煙稀少的海邊,也有足夠的緩衝區,會比較理想嗎?由於事業廢棄物無去處問題日益嚴重,除了隨處亂倒,環保署統計,全台有多達162處非法棄置場,經濟部工業局已標售彰濱工業區9公頃環保設施用地,讓業者興建事業廢棄物處理廠,同樣引起線西鄉民怒吼。

[彰濱環保業者
方彥斌]
這是一個離島工業區,所以它是在最偏偏遠遠的角落,而且當初工業局規劃這一區,就是環保專用地!所以工業局才會,因為考慮到我們現在事業廢棄物沒有處理廠的一個問題,所以它才把這個環保專用地,把它釋出來。

[彰化線西鄉 鄉民
姚志憲]
到了晚上,(會)有一些那個異味,我們在這裡的居民也不堪其擾,這種呼吸的權利,會影響到我們當地的居民,為什麼那個環保的問題,都丟在我們線西鄉?

[彰化縣環保聯盟 理事長
蔡嘉陽]
在這個彰濱工業區線西區裡面,已經有很多家的事業廢棄物的處理廠商。我們要先考慮,環境的涵容能力,跟這些廢棄物所製造出來,對環境的壓力,因為你再新增一個,而且這個公司它要處理的事業廢棄物的量也很大。

包含新設事業廢棄物處理廠在內,彰濱工業區已有四座焚化廠,長期追蹤中部空污變化的學者莊秉潔調查,彰濱工業區鄰近台中火力發電廠,近十年彰濱沿海地區,農作物的表土重金屬含量增加,罹癌比率也增加了,表示環境承載量超過負荷。

[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 教授
莊秉潔]
從實際的資料來看的話,包含這些台電的平行監測資料,發現這些的,附近這些農作物上的土壤。發現就在收成之前,這些土壤,表土的重金屬,常比裡土,就是三十公分左右這裡土,都會高上兩到四倍,所以就表示說,表土上的一些,這些重金屬,應該是從空氣沈降下來的。

[彰濱環保業者
方彥斌]
投資設這個大型的事業廢棄物焚化廠,需要投資將近二、三十億的資金。企業不可能去為了一些小的污染,沒有做好,而損害到自己企業的投資金額,還有企業界的形象。
而且這個回收的年限都很長。

環保業者保證,會優於法規排放標準!環保團體也表明,問題的源頭是政府的產業政策,並沒有引導汰弱留強,導致留下的高污染、高耗能產業,製造超量事業廢棄物,又得新增處理廠,形成惡性循環,當環團去阻擋,反而成了阻礙經濟發展的元凶!

[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 教授
莊秉潔]
其實我覺得一個很重要原因是,環保怠惰,我指的並不是廠商,而是說我們環保的,環保署的這些立法,譬如說有這個所謂的有害的重金屬、戴奧辛這些,或者其它VOC的部分,目前我們國家有規範的這些所謂排放標準,可能只有少數幾種而已。

[彰化縣環保聯盟 理事長
蔡嘉陽]
環保團體在這個階段,當然看起來好像是在阻擋、在抗爭,其實背後原因,是要逼著政府或產業,去痛定思痛,到底怎麼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一般大家看到,哦,環保團體就是阻擋所有的開發案,其實這是不對的。我們希望阻擋下來的是,希望讓這個產業的政策能夠走向更好。

環團也認為,企業投資設廠情境不一而足,不宜陷入反商情結,見開發就予以反對!屏東農具廠原本欲赴國外投資,不想技術外流才根留台灣,受抗爭影響,原本九月底開始建廠的期程往後延,黃松光擔心,再拖下去,恐怕影響競爭力。

[屏東農具業者
黃松光]
要繳一個17%的貨物稅,同樣我們的競爭對手,韓國他們免稅,所以說我們的競爭能力就差很多。

[彰濱環保業者
方彥斌]
我們自己台灣這麼小的一個島,所面臨現在這個廢棄物的問題,我們是不是要用更理性、更平和?你可以來好好地監督我們未來的建廠,未來的營運操作,看我們有沒有做到我們的承諾!

環境保護與開發行為,未必該永遠站在對立面!弔詭的是,台灣各地經常面臨的是:各級政府一旦核准了,就聽任開發方與民眾對立,最終政府公信力、企業與人民三輸。如果根源的產業政策不公正不明確,也不願為政策辯護,類似的環保抗爭不會停止!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陳靖維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