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軍20年的「哈旗鼓」文化藝術團,從舞蹈教室開始,到推廣客家音樂、舞蹈和藝文,到現在已經是頗富盛名的文化藝術團,年度創作 遇見頭擺个妳 ,還剛登上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這一部融合了歌、舞、劇的藝文演出,講的是一百多年前,一串琉璃珠如何能串起客家和臺灣原住民排灣族之間的美麗情懷,聽起來是不是很有意思?來看許儷齡和左燕輝的報導。


 

 

第二次要弱一點,走,以後再說了。

 

把握時間加緊練習,演出前,排練室中瀰漫著歡樂卻又有點緊繃的氣氛,只見哈旗鼓的靈魂人物李榮豐穿梭其中、指揮若定,和團員們一同備戰。

 

來來來,(停一下),不夠 不夠嚴肅,再嚴肅一點,再兇一點,表情。

 

一場大疫,讓哈旗鼓文化藝術團更茁壯,歷經沉澱、醞釀,大展蛻變,2023的年度創作《遇見‧頭擺个妳》,一躍 躍上大舞台。

 

好美耶,是妳阿太的「手尾」,也是我們的傳家寶。

 

兩代之間小心翼翼的護著阿太留下的「手尾(傳家寶)」,這個穿越時空的家族故事,最初是李榮豐筆下幻美的一幕。

戲劇指導 羅思琦(右)

我看到小說,我覺得這故事非常美、非常美,很有想像力的空間。

 

跟著繽紛的琉璃珠,回到從前從前的屏東,哈旗鼓文化藝術團帶著觀眾搭乘時光機,和這兩姐弟一同展開尋根之旅。

戲劇指導 羅思琦(右)

我們未曾經歷過那個時代,但是我們看到這,所謂「阿太的手尾」,我們的傳家寶,就是排灣族的琉璃珠,我說當時我們看到這個東西,絕非只是道具,對呀,不能說看過了就這樣了,這帶著整個阿太 我們老祖先的情感在裡面。

導演 李榮豐(右)

琉璃珠不單只是琉璃珠,因為原住民對琉璃珠,有一種身分、有一種傳家寶的意味,我們客語唸「手尾」,這留下來的東西絕對有其意思,是一種訊號,這個訊號是要跟你說,我們尚未找尋到自己。

 

李榮豐對客家文化有著濃烈化不開的情感,從2004年成立哈旗鼓文化藝術團以來,無論是音樂、舞蹈或各式創作,他總希望能拉更多人親近客家,這次更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客家的DNA。

文化顧問 拉夫琅斯.卡拉雲漾(右)

那從琉璃珠裡面,可以看到她在社會上的身分地位,那我們經常把一個女孩子的美麗,當作就是琉璃珠的美麗,所以這個東西,社會裡面知道的人並不多,所以這齣戲其實坦白講,也是要給大家上一門課,至少從認識排灣族的文化,雖然只是婚禮當中的一點點。

 

排灣族女性要出嫁時,母親會親手為女兒戴上頭冠。「遇見‧頭擺个妳」把一段曾發生在屏東萬巒客家庄和來義排灣族的故事,改編後端上舞台,講述百年前排灣、客家聯姻的美麗傳說。

團長 李舒蓉(左)

希望大家透過欣賞這個從真實故事改編,改編而來的表演,可以來反思,來反省一下我們的文化認同。

導演 李榮豐(右)

我覺得很奇怪的是客家文化,很少很少從女性角度看東西(事情),那我就想說為何不從女性角度看東西(事情)呢,用女性角度來講述客家文化可不可以,一個有溫度的、有女性特殊質性的,或是說就單純看身邊的女性、女兒、媳婦、母親、阿婆的美。

 

劇中排灣族女子因為結婚,就要到客家庄展開新生活,李榮豐試圖從女性觀點,探討擁有排灣和客家文化身分的女性,跨越時空和現實的深層對話。

 

為了呈現文化的美,李榮豐事前經過層層田調和考據,還親自邀請國寶靈媒參與演出,還原禮俗中的靈媒祈福儀式。

演出人員 張順枝Pusmass(右)

不管是家裡、不管是年輕人,去當兵或是結婚啦,或是像我們這種的場面,都要,一定要給他們祝賀他們,才有那個精神,才有保護,保護他們。

文化顧問 拉夫琅斯.卡拉雲漾(右)

我們經常講臺灣要多元的文化,相互的欣賞跟尊重,但是排灣族的結婚它是非常美麗的,它不會因為我們是不同族群的結婚就隨隨便便,不會,從它的結婚當中,你會看到排灣族那種對女孩子的重視。

 

就像以真實環境為場景,劇中再現許多個排灣族部落的文化現場。

 

在部落,傳統上男子如果想表達內心的情感,會吹鼻笛,嘴巴吸氣、鼻子吐,氣流流竄在兩支竹子之間,音色柔美婉約。

鼻笛手 楊雅各(右)

因為以前我們是男生,就是貴族男子有些會吟唱、會唱歌,有些會演奏樂器這樣子,早期就是在貴族階級的男子才會有,有在使用這種樂器這樣。

協同構作 林育世(左)

就是說我們並不是想要透過劇場藝術來,來教,教歷史課、或甚至教文化課,所以他在劇場藝術的這個剪輯的功力之下,他必須要把故事其實說得非常地清楚,甚至在視覺意象上要很強烈。

 

以前的女生啊,12、3歲就要開始梳髻鬃,15、6歲就可以嫁人了,喔 15、6歲,那麼姐姐妳可以嫁好幾次了,嘿嘿嘿,什麼意思,喂喂喂…

 

跨時空的歌舞劇,特地找來兩位金曲音樂人出演男女主角,擔綱男主角的邱廉欽,不只要演 還得唱,另外一位飾演邱廉欽的姐姐─女主角黃珮舒,除了戲份吃重,還包辦好幾段音樂創作。

 

女兒大了,會送她一對紙傘給女兒,喔 我知道,是成年禮,油紙傘是代表女兒大了,也代表著要開始,一步一步走向另一個家庭了。

 

傘開圓如輪,男性16歲時,家長會贈予紙傘給兒子,表示已長大成年,而女兒出閣時也會送紙傘,象徵圓滿吉祥。

 

我要送妳一對油紙傘,油紙傘是說「有子」,我要送妳一對油紙傘,油紙傘是說「圓滿」。

演出人員 黃珮舒(右)

裡面有寫到「五福線」,五福線還有黃藤皮,這個「黃藤皮」會纏在那個傘的柄上,我們就手拿著,它是說「長久」,對,然後因為油紙傘是圓的,所以也是說「同心」,就是講一個家族好像凝聚在一起的這種感覺。

 

一個一個美好的寓意,都被黃珮舒巧妙的寫入歌曲中。

演出人員 黃珮舒(右)

我的表演裡面其實要唱,和又要表演,其實不是第一次,不過在客家裡這樣的表演對我來說,就是有一點比較複雜,因為我會去想到,我是故事裡的人的時候,跟我唱歌時是相同的心情,還是不同的時空,所以我是,我要去想,然後去分析,才可以在表演時表演、唱歌時把它連貫起來。

 

用音樂串聯故事,以劇情連結時空,哈旗鼓嘗試在黑盒子內,讓觀眾感受到更多。

舞蹈設計 黃于庭(右)

以往可能都是大家看到的,可能就是穿著藍衫,拿著一些篩子或是拿著一些手絹來跳這些舞,這就是以前大家覺得客家舞蹈是這樣,但是因為客家本身沒有舞蹈,所以我覺得這件事情是可以被創造的,它好像沒有對錯,在我的觀念裡面我覺得,我覺得那是客家。

協同構作 林育世(左)

李團長的哈旗鼓,他身為一個客家的,這是劇場的一個團隊,他更有能力從客家的觀點,去談客家文化的屬性,如何在這樣的一個,一百多年的這個,就是族群之間由相遇、到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甚至是互相照顧,這樣子的一段過程裡面,客家族群所扮演的角色。

 

創新表演的同時,哈旗鼓不忘回顧、找出傳統的精髓,這次的歌舞劇為了要重現傳統婦女的樣態,很多小地方都下足功夫用心考究。

 

北部是說「髻鬃」,南部則是說「三把頭」,未嫁的話是(梳)「二把頭」。

 

要想回到百年前的客家庄,當時婦女的髮型依照不同年齡、婚嫁階段,各有梳理髮髻的形式,造型準備上馬虎不得。

團長 李舒蓉(左)

「三把頭」就是把這髮型,頭髮分為上中下,「三把」,把它梳上來,用他們的手法分為一把、二把、三把,像這樣把上中下結合起來。

 

一路走來,許多志工陸續加入,跟著哈旗鼓一同成長,而哈旗鼓也集結這些力量,展現出更多可能。

執行助理 張善雯(右)

加入到這個社團,哈旗鼓這個大家庭之後,其實對客家一些比較文化,然後比較一些習俗的東西,開始慢慢有一些認識這樣子,對,那例如像盤花,然後頭花、紙傘,對,這些它們各富含的一些意義,對,也是到了這個社團之後開始真的,長知識了。

隨團攝影 施文祥(右)

那最主要我們學生家長能夠參與這個社團,同樣的跟小孩一起成長,然後讓我們的視野更能夠開闊,能夠在客家這個社團裡面,能夠從無到有,都是覺得,社團對我們的幫助是相當大的。

記者 許儷齡

臺灣擁有豐富的族群文化,他們把這些美好向外拓展,在國際舞台上大展自信,日前就曾受邀赴法國演出,博得滿堂彩。

畫面提供 哈旗鼓文化藝術團

1308-1327

 

 

大聲說臺灣這塊土地的故事,海外巡演場場都讓人驚艷,幾乎座無虛席,和歐洲觀眾也都有熱情互動。

團長 李舒蓉(左)

畫面提供 哈旗鼓文化藝術團

1340-1402

我們前往法國時,也是帶著我們客家族群來到臺灣,與原住民去接觸過後,在臺灣生根的故事,有這個脈絡性的演出,他們就會看到原來我們文化的表演,不僅只是icon你知道嗎,大家就都藍衫、不然就耕田,不,我們擁有自己的故事。

 

無論演出的地點在室內或戶外,藝術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團員們大膽的在街頭吹嗩吶、唱山歌,展現現代與傳統的交會。

導演 李榮豐(右)

畫面提供 哈旗鼓文化藝術團

1414-1424

對外國人來看的話,會覺得說,哈旗鼓的東西很豐富、包羅萬象、很多元,那就我來說,總不能一天到晚都在彈唱山歌,山歌確實好聽,但是除了山歌,要創作更多讓人了解客家的,各種的管道,好讓他們可以進來了解我們,我們要走出去,讓他們認識我們。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左燕輝

迎來成軍20年的哈旗鼓,不斷挑戰、突破,李榮豐也承接著傳承重任,繼續把上一代的美好,傳到下一代的手上。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