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活化在台灣推行已久,老屋再生不斷被實踐,不過除了常見的引進商業模式之外,是不是還有別的可能呢?台東關山一棟老屋「木時光」重新整理修繕後,以策展概念,開了一間短期的「縱谷夏日書店」,成為關山孩子暑期閱讀的小天地。「木時光」老屋第三代李展銘則是在老家庭院辦了兩場夏夜音樂會,一圓搖滾樂手的夢,在過程中,不僅李家人重新找回過去與老屋的點滴回憶,還為平日寧靜的關山小鎮帶來活力與生氣。
近傍晚時分,老屋庭院裡一陣忙碌,有人掛燈泡,有人調整音響,為老屋夏夜音樂會做準備。

天黑了,燈亮了,觀眾陸續進場。

彈著吉他,一首《大太陽》揭開夏夜音樂會序幕,自彈自唱的是李展銘,這棟關山老屋孕育了李家三代人,這天還湊巧是李展銘的生日。

[木時光老屋 第三代
李展銘(客籍)]
感覺很爽,就是這樣子而已,其實我的夢想很簡單,就是想要成為一個搖滾歌手,但是礙於我的職業關係,我是職業軍人,我幹了十六年了,基本上,這個夢想,這是我年輕的夢想到現在還沒有滅,那我希望在今天,在利用這個機會,完成我的小小小小的夢想,成為一個搖滾歌手。

這場夏夜裡的小型音樂會,為平日裡素來寧靜的關山小鎮,增添不少熱鬧。

[民 眾
林先生]
大家對關山愛的那個表現方式不一樣,像今天用一個群聚的方式,然後用音樂做交流,這也是一個,對關山一種,我們講愛吧。

[民 眾
歐陽小姐]
很享受,就是我是從都市來的,我是從新竹來的,我是在新竹市,完全沒辦法感受到這種特殊的這種,在鄉下可以大家就是,飯後大家一起坐下來聊聊天、聽聽歌,休閒的感受,是很不一樣的。

這棟老屋今年才修繕好,取名「木時光」,原本長輩計畫拆掉老屋蓋樓房,因緣際會下李展銘遇見正在執行台東縣政府關山文創聚落計畫的台大城鄉發展基金會規劃設計師李晏儒,兩人對活化老屋有相同理念,一拍即合,李展銘說服父親將老屋保留,並成為關山鎮上的半開放空間,讓「木時光」進入新階段。

[照片提供 李展銘]
[木時光老屋 第三代
李展銘(客籍)]
因為這是我們李家,從小到大共同的回憶,也是我們對老人家、還有我們聚會的一個主要場所,如果打掉的話,回憶就沒了,那想說,或許可以保留下來,然後讓它有一個可以活化、可以運用的空間,因為現在流行老屋再,再去運用的一個,一個,一些活動跟藝文。

[台大城鄉發展基金會 規劃設計師
李晏儒]
其實很多關山的中壯輩或者是更年長的長輩們,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些老空間消失,對他們的影響,他們可能就是很單純的覺得,欸,我蓋新樓房很好,新房子,然後給子孫回來住,可是他們比較不會有機會去思考說,跟我的成長歷程,人生這麼久的一個老空間消失之後,其實我的內心同時也是有些衝擊。

「木時光」在暑假期間還有個浪漫的藝文任務,為短期書店「縱谷夏日書店」提供空間。小朋友從書架拿出感興趣的書,坐下來細細品味,這是他們暑期的閱讀小天地。

[縱谷夏日書店 提案人
黃惠玟]
其實在關山,書很少,那你只有圖書館,可是圖書館的書又不見得會是新書,或者是說,真的是我們需要的書,所以那時候才想說好吧,那就用書來做一個媒介,但是最主要是我們希望透過書店這件事情,讓關山人知道說,這邊還是有一些活動在進行的,這個都是一個平台、一個媒介,讓他們覺得知道說,這個小鎮其實可以很活潑,它可以很有生命力。

[晃晃二手書店 主人
羅素萍(客籍)]
惠玟她跟我提的時候,我就說,欸,我的天啊,這樣的想法其實,我一直在腦海裡,那我就會挑選比較適合關山那邊的書,譬如說像地景、還有一些,然後它那邊小朋友好多喔,所以我們就是會挑一些孩子的書。

因為鎮上沒什麼書店,鎮民黃惠玟提出「縱谷夏日書店」的計畫,立刻獲得台東市知名二手書店主人羅素萍的支持,提供圖書。「縱谷夏日書店」除了是閱讀空間外,一旁還擺著關山鎮著名的農特產品,這全是黃惠玟的小農朋友自家生產的。

[縱谷夏日書店 提案人
黃惠玟]
關山最多的就是米啦,對啊,所以,但是其實除了米之外,還有蜂蜜,然後紫米酒啦,甚至是說像茶葉,關山也有種茶的,我覺得這些東西它都應該被看到。

[照片提供 李展銘]
原本堆放雜物的閒置老屋,經過修繕整理後,彷彿掀開面紗,讓人再度看見它古樸的樣貌,也重新喚起李家人滿滿的回憶。

[木時光老屋 第三代
李展銘(客籍)]
這邊我們都會打牌、看電視、聊天、玩耍的地方就在這個地方,所以過年過節、不管三節的時候,我們都在這邊聚會,聊天打屁交流感情,是這個地方,就是我們的李家的一個重要場合。

[照片提供 李展銘]
[木時光老屋 第二代
李國隆]
(民國)五十六年到現在,都已經四、五十年了,畢竟真的住了滿長一段時間,真的是,跟老房子真的很有感情,想起以前年輕的時候點點滴滴,真的是,讓我真的又回憶起以前的那個,那種生活。

[李展銘的外公
林增全]
很少啦,日本時代到現在這樣的(老屋)很少,現在很少啦,這樣很好啦。

伴隨李家人半世紀的老屋,雖已無法滿足現在的居住需求,但李家人和老屋的情感,其實就像是看不見的羈絆。

[木時光老屋 第三代
李展銘(客籍)]
未來的話,我希望說,它能夠延續變成關山文化聚落的一個點,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我希望說,以後,我退伍之後,也會延續這個老屋的生命,然後不管是做任何活動,我就可以把關山的一些,鎮民的感情連絡的一些事情都能活絡起來。

[台大城鄉發展基金會 規劃設計師
李晏儒]
其實老屋它可以被怎麼利用,其實大部分我們可以看到就是一些,比較可能是創意商店或是咖啡店,或者是真的是一個小賣店,那它當然是一種取向,可是在這樣子的一個鄉村地區,其實商業模式可能是一種方法,但是其實在地的社區有很多其他的需求,我們希望的是透過這短期的一個實驗的開放的過程去找出,怎麼樣讓未來的新空間使用跟在地的一些需求,包括小孩子的閱讀需求,或者老人家的,打發時間的一個去處,或者是晚上泡茶聊天,因為其實在這邊是有很多其他不同的可能性,那我們希望說,它都有機會在這邊做一點嘗試,然後看看怎麼樣是最好的一個再利用的方式。

老屋活化,還能再怎麼利用?關山「木時光」這棟老屋像是實驗魔法室,加一瓢音樂,倒一勺閱讀,拉進更多人,一同試著為老屋找到更多可能性、更多美好。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