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相當時興「循環經濟」的概念,讓廢棄物變資源,而且不只是能用堪用而已,還透過重新設計,讓有了第二生命的物品,既美又好。廢棄的舊木材在家具木工坊負責人魏榮明手中,再現動人質樸美感;被丟棄的匾額到了桃園市清潔隊手中,拆解又重組成實用小板凳,一起看看他們怎麼將廢木再生。
灰灰暗暗的角落,堆著舊舊髒髒\\被民眾丟棄的大型家具,凡是你想得到的櫥櫃、桌椅、匾額,這裡都有,看似毫無用途的它們,卻在清潔隊木工場師傅手中得到新生。

木工場組長曾添富翻找出一塊匾額,拆下紅彩,接著丈量尺寸、裁切。

用機器拋光,不到一小時,原本的匾額拆解後,竟然被曾添富組裝成\\厚實又耐坐的小板凳。

[桃園市清潔大隊木工場 組長
曾添富]
我們回收回來這個匾額,它的材面,木頭比較寬比較大,適合再製作各種的家具,還有一些那個,我們回收回來的一些那個沒有的,那個零組件,都可以再把它剪裁、再把它修補、再把它組裝上去這樣,所以這個匾額是非常適用的。

[桃園市清潔大隊桃園區 中隊長
賴建南]
一般匾額的木頭材質比較好的,就想把它拿來再利用,來做一個凳子這些,就比較方便讓大家來使用,像拍賣也是,比較好的一個,大家比較好的一個選項,就想說那個凳子大家方便,在家裡可以用這樣,達到一個再利用的,一個再利用的去向。

裁切剩下來的木材,也不浪費,在木工場總能獲得變身重生,杯墊、髮夾、筆筒全是極具巧思的文創作品,

[桃園市清潔大隊木工場 組長
曾添富]
這個梳子也是,是我們抽屜,抽屜那個側邊的抽板,拿來製作的,這個都是檜木還有肖楠木。這個梳子就純手工做的,就比較費工、費時,因為要一片一片的鋸,這個,還有,再把它修,這樣修,修啊修啊修到比較細緻,頭髮才不會夾到,這個比較費工。

以往這些家具被民眾丟棄後,不是銷毀就是掩埋,八年前木工場成立,清潔隊員將堪用的家具修繕、巧手改造,成為煥然一新的家具,雖然樣式不夠新穎,但可都是用料實在的材質,桃園市清潔隊不僅實踐資源再利用,更將珍惜物品的精神展露無遺。

[桃園市清潔大隊桃園區 中隊長
賴建南]
我們「修惜站」,修是修理的修,惜是珍惜的惜,就希望大家可以更加惜物。


同樣落實循環經濟理念,讓廢木再逢春的還有這間家具木工坊,負責人魏榮明提倡「常民木工運動」,要普羅大眾體驗手作木工的樂趣,而且每一樣作品都是以舊木為原料。

那我們可以先釘兩個,兩個的意思是協助它去做方向的確認。

這天課程做的是存錢筒和松木板凳,參與學員幾乎都沒有木工基礎,在一陣敲敲打打中,人人沉浸在木工世界裡無法自拔,加上一天就能完成作品,更是帶給他們無比的成就感與信心。

[木工課 學員
范先生]
我是退休的,退休了覺得這個很好玩,我就來學一學。

[木工課 學員
陳小姐(客籍)]
它其實有一點點難度,但是其實我覺得還很OK,因為它們這邊其實用很簡單的方法教我們,就是它其實,像它步驟其實都寫得很清楚,它其實就是很,很一般平民都可以接受的方法,然後就還滿容易上手,而且很有成就感。

[木工課 老師
許瑞收(客籍)]
存錢筒,它也是用很舊很舊的舊木,因為那個舊木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那因為它的這種舊木呢,我們就是回收的一個松木,用人家的棧板不要的啦,因為現在的資源真的有限嘛。

[家具木工坊 負責人
魏榮明(客籍)]
以常民程度,用自己的雙手,來做自己家裡要用的家具,的這樣的一個教學理念,企圖把木工這件事情還給每一個人的雙手,讓每一個人用自己的程度做讓自己感動的家具。

魏榮明十二年來都以舊木為素材,創造出風格獨特的家具,他認為這和客家人惜物的傳統精神脫不了關係。

[家具木工坊 負責人
魏榮明(客籍)]
客家人對物品確實這個惜物的態度是相當根深柢固的,我自己身為客家的小孩,對我來說舊木不是廢棄物,它甚至不是回收材,它是我眼裡的寶,我看到它的美好,我看到它可以表現出來的那種動人的美學價值。

魏榮明最新作品是這款孩子玩的嚕嚕車,讓小朋友能夠自由地在居家空間裡穿梭。

[家具木工坊 負責人
魏榮明(客籍)]
這一個的材料完全都是舊木,包括這一個,這一大塊的木頭,這一大塊的木頭都是舊木,然後我們用鏈鋸,我們這一個用鑿刀,我們把它鑿削出一個平面,座面的平面出來,這個也是去家庭五金行買的,這個滑輪,所以我們希望說,這個東西它看起來不要那麼的專業,但是因為不專業,所以它有一種親切感,它有一種樸拙性,這個是我們在現代的市場商品裡面提供不出來的另外一種特色。

魏榮明的作品不斷探尋舊木的美感,試圖琢磨出舊木料動人的歲月痕跡,這樣的過程中,魏榮明希冀能演繹出屬於現代的客家美學。

[家具木工坊 負責人
魏榮明(客籍)]
我更希望的是穿透了這些表層的客家圖騰、文物之下,我們去探尋客家的精神跟屬性,從屬性的這個核心價值我們重新演繹出屬於現代的一個客家內涵、客家文化、客家美學,那我就是用我們的家具、用我們的情境、用我們整個經營上的資源在提倡這件事情。

資源有限,創意無窮,被拋棄的舊木廢料並不是毫無用途,秉持愛物惜物的精神,或許就能夠賦予它無價的新生命。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