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橫山鄉橫山村有一條墩子銃古道,是帶動橫山產業發展的重要道路,近年在地人把這條荒廢了30幾年的古道,重新修復、整理,讓古道再現,並藉由古道來了解橫山鄉的歷史,記者林秋伶、江長銘的報導。


 

 

 

伯公保佑我們這次割草維護,一切順利平安,好,那我們出發。

 

一群人帶齊工具,向伯公祈求平安後,經過三叉埤,往古道走去。

 

我們那些野生動物平常看不到嘛,白天我們都看不到,對,所以靠那個生態攝影機記錄下來,大家有做這個,掛出來,讓他們在指標上,看到會知道我們這邊有哪些動物這樣子,第二個我們今天會除草,除那個刺竹棟到墩子那一段,那一段的草現在長滿長的。

 

應該一支夠,沒有爛很多根。還好我有帶,好啦,你拿出來吧,好,交給你,有經驗的來了。

 

這邊長青苔太滑,對,所以我們做這個竹子給大家踩。

 

邊走邊敲邊巡,聽聲音就知道哪根竹子該換了。

 

我們會這樣敲,這個聲音就很實嘛,這個斷掉的,很響,斷掉沒有聲音,這段是不得不這樣,因為我們後面泥巴的,其實比較不會壞,但因為它鋪水泥,它是保線路,要上去電塔的,所以我們沒辦法,才這樣子將就,不然最好是把水泥打掉,就不會有這些問題,不會有那麼滑的問題這樣。

 

(大哥你們常常有走這條路),有啊,才會常常來巡啊,(常常會來巡),樹木乾掉的,就要把它鋸掉,丟到旁邊去,竹子也一樣,旁邊會有長草,我們有時候就會來除一除,(大家都是做志工嗎),對,這沒有收錢的,我們也沒有領薪水,(那很累欸),沒關係,有空就來,不用說一定要來這樣,(就讓大家有一條比較好走的路就對了),對,有空就來維護。

 

這條是墩子銃古道,2020年因為客委會計畫而進駐到橫山的年輕人們,和社區鄉親一同合作,把這條荒廢了30幾年的古道,重新整理起來,發展成為社區亮點。

橫山好室駐地青年 陳致中(左)

墩子客家話叫墩子,就是一個小土丘的意思,那老人家是跟我們說以前這邊是隘丁上工的路,就是他們會要從這邊,越過那個墩子往山上,往那個大崎崠那邊,往前走。

 

我們剛才爬上坡上來嘛,如果原住民從那邊上來,要從這裡往上的時候,我們就看得到,很清楚。

 

來到古道的置高點,有很好的視野,並具有守護村莊安全的戰略地位,一開始他們決定要重新整理古道的時候,其實路徑早就都不見了。

橫山好室駐地青年 陳致中(左)

完全都荒煙蔓草,所以都是砍出來的,但老人家很厲害,他看得出以前的平路在哪裡,對,所以他是,雖然已經荒煙蔓草,但他看那個路徑,應該是以前的路,就帶著我們走,對,然後,原本的路是前面那條直直的,那來三叉埤這邊是千里步道他看等高線,對,我們原本走的路是很陡很陡的路,然後沒有辦法從三叉埤這邊很輕鬆的走,走到古道上。

橫山社區古道志工隊 蕭信銘(左)

沒有加工的,就是說沒有去外面搬石頭啊,全部都是用這本地的東西,比如說這樹,我們就從旁邊鋸下來,就當做是那個樓梯一樣,可以踩,你看這裡的土地,沒有什麼石頭,因為聽他們說,以前這裡的石頭很貴,(是喔),所以石頭都被人拿去做石(石剝),這山田,他就要做石(石剝)啊。

橫山好室駐地青年 陳致中(左)

以前這邊山坡地到處都是田,然後還有種過茶,老人家還跟我們說,他們以前上學都要負責挑一袋採好的茶下來,這樣,對,所以,但後來茶葉沒了,然後它煤礦上工,煤礦也停了,這條路就很少人走了。

 

時代改變了、產業沒落,再加上聯外另外鋪了水泥路,於是古道便漸漸荒廢。

橫山好室駐地青年 陳致中(左)

大概整理兩年到現在這樣,然後等於是,現在經濟的功能沒了,但社區的老人家就會開始來走這個步道,來休閒。

 

上次做一天欸,(這一小段要做一天喔),這樣一直砍上去啊,妳剛才在上面不是有一個平台,(對),從那邊走下來就是這裡啊,(哇),不簡單欸,(一小段要做整天),對啊,妳看那一點點,真的是花很多時間。

 

(大哥,這裡好陡喔),對啊,就怕老人家跌倒啊,這這麼陡的路,所以我們上面取那個刺竹,鋸一節一節來做這個階梯,(喔,所以這是上面的刺竹喔),對啊,上面的刺竹,鋸一節一節來做這個階梯,防止老人家跌倒,(有什麼就拿什麼來用這樣),對啊,就地取材。

 

這個竹子比較耐,那時候大哥們,千里步道之前大概都用木頭,但這個很耐,這個是上面那個刺竹,(竹子比木頭還要耐喔)。

 

好不容易整理起來,社區的志工們,每個月還會固定來做維護。

橫山社區古道志工隊 蕭信銘(左)

不然就是兩三個禮拜就來走一次,把樹枝那些除一除,因為那些來走的人都是老人家比較多,你總不能叫他,像剛剛那個樹要鋸,他們沒辦法啊,有時候會被絆倒也危險啊,(所以走到哪、看到哪裡要修,就旁邊有什麼材料就把它鋸下來修理這樣),對。

 

 

拉得動我們就用拉的,用鋸也可以啦,用鋸,拉就丟邊邊啊,用鋸就下次可以用,這棵應該好鋸啦。一二三,不夠高,我前面移一下,不用不用,掛在那邊就可以了啦。我把這砍掉,斜斜的啦,對啦,那要用直的,90度怎麼砍得動它咧,上面這棵要過啊,來,這要怎樣,拉進來就好了,拉進去就好是嗎,對啊,這樣可以,拉進來就好了。

橫山好室駐地青年 陳致中(右)

像我,鋸子用不是很好,大哥們就會教我,對啊,我就慢慢學、慢慢學,然後他們有時候來走步道,看到有什麼植物也會回傳,我不知道的,我就會去問東勢哲銘,對,哲銘會告訴我說,這些動物是什麼,我再跟他們分享,大家就很高興。

橫山社區古道志工隊 吳錦章(右)

要很合的,大家做得很開心我才要做,我已經68歲了,(是喔),我已經年紀很大了,但是很喜歡跟年輕人在一起。

橫山社區古道志工隊 林有進(右)

大家說,閒閒的加減來玩啊,因為很多朋友,朋友走一走,走一走,又可以聊天,或是說那是什麼,這是什麼什麼什麼,喔,那是山豬挖的洞,築的窩。

 

大家互相協助,也慢慢累積彼此的知識,不只修古道,年輕人們也做深入訪談,把古道的歷史、文化記錄下來,走著走著,在古道其中一段,還發現到以前人們在這裡生活的痕跡。

 

鄉下人都在自己家門前,在晒穀場要晒穀啊,種水稻的時候,不是要晒穀,全部自己晒,(所以它有一半在泥土底下),對,有一半在裡面,(還有半圓在裡面),這就是以前的,剛好有一個樹根跟它捆住了。

 

一直轉一直轉,米漿就會出來,然後用布裝起來,壓,壓給它乾,用石頭壓著,大概弄一個下午或一個晚上,乾了才可以搓粄,(這裡怎麼會有這個東西呢),這以前的啊,以前人人家裡都有,這是以前人家留下來的啊,(以前這深山野外有人居住),有啊,現在找不到這樣的東西了,找得到有這個,就代表這個地方有住家。

 

古道至今仍保持相當原始的風貌,當然,生態也非常豐富。

 

妳看這裡有新的泥巴,(什麼新泥巴),穿山甲新挖的洞,(是喔),妳看這有兩個洞,一個淺的,一個深的,淺的是牠洗澡的,洗泥巴浴這樣,讓身體殺菌啦,比較不會生病啦。

 

果子狸抓的,抓的那個三爪,我們那時候做工作假期的時候,就那個吳大哥發現說,這棵樹好奇怪,它怎麼有那麼多三爪的爪痕這樣子,一路上去,妳看,牠一路爬上去,都是三爪的,然後我們就不知道為什麼,然後大家就在問說,會不會是石虎啊,山貓啊什麼的,對,然後後來我們放攝影機有拍到那個果子狸,白鼻心,後來才推測應該是白鼻心抓的這樣子,對,所以這個謎長達半年之久。

 

(致中現在帶我們來這個地方是),這個是當初那個石虎保育協會美汀老師跟哲銘,帶我們來找的點,就是我們,其實野生動物牠有一定牠走的地方,然後美汀老師會帶我們觀察那個獸徑,對,看到那些有比較空洞的地方,代表有野生動物會經過這個地方,那時候我想說,這裡會有走嗎,然後結果放完,那一個月就看到,哇,很多很多不同的生物這樣。

影片提供 橫山好室

1043-1116

好,這個有了,我們來看一下,有沒有看到那個山羌,在右上角,牠逛大街,往前走了這樣,1隻,我們這邊每天都拍得到山羌。

 

每個月固定上山收相機畫面,總讓人有許多驚喜。生態相機記錄下古道上的珍貴影像,讓生態調查更加完整。

橫山好室駐地青年 林祐德(右)

包含一些簡單的原生植物之外,我們也觀察一些動物的獸徑、足跡、然後穴居的位子等等,去判斷這個是什麼樣子的動物在這個山裡面生存這樣子。

 

為了讓到訪古道的遊客們,能更認識古道,他們利用現代科技,將兩年多來累積的生態資訊,建置了一個語音導覽系統。

橫山好室駐地青年 林祐德(右)

墩子銃古道裡面最多的,對,就是穿山甲的洞,牠們在這座山面裡,挖了非常多的獸徑在裡面,對,那所以我們就在這邊有插了一個語音導覽的QR Code的指示牌,對,那我們就可以拿出手機直接去掃瞄它的QR Code,就可以進到LINE的官方帳號裡面去做語音導覽的聆聽這樣子。

 

帶你認識一下墩子銃古道裡的主人們吧,仔細聽,你可能會聽見大冠鷲在藍天翱翔的叫聲。

 

除此之外,社區長輩們更在駐村藝術家的指導下,用這些動物們當主角來製作陶牌,要掛在古道的指標上。

橫山鄉親 邱秀燕(左)

我們現在就把它的紋路刻深一點就好,做大一點比較好看,我覺得好看,比較明顯,太小的話,覺得好像不明顯一樣,如果在,因為在室外的話,就要做大一點。

 

(致中現在是在做什麼步驟),在把那個陶土烤乾,才能上釉料這樣子。

橫山鄉親 劉瑞櫻(右)

做這個陶瓷,做一做要放在山上,要掛這個,讓來賓看,讓他們欣賞,這是我們親手做的。

駐村藝術家 鍾雨澂(左)

給他們一個樣本,他們再加上一點想像力的話,就會很五彩繽紛這樣子,很多采多姿,對,(那會不會覺得就是,其實藉由在地長輩他們的手做出來,更有一個在地的聯結這樣),這一定會的,這一定會的,因為他們會有一些屬於他們的故事反應在裡面,遇到山豬或什麼的,他們就會講啊,這個豬嘴巴怎樣怎樣,老人家就是返老還童的感覺有沒有,就是會有一些童趣在裡面。

臺三線藝術季學校 馮天蔚(右)

我們今天看到很多我們這裡的老人家也好,社區的大家一起做,動手做這樣,就有這樣的機會,就讓大家很輕鬆的去知道說,其實藝術不是很遠的事情,我們今天做的食蟹獴、穿山甲、山羌、山豬,這都是攝影機拍到的東西,讓老人家看,讓他們做出來,到時候我們把它放在步道裡面。

 

我們之前有做那個木頭的指標嘛,我們會把這個陶牌,掛在那個木頭的指標上面。

橫山好室駐地青年 陳致中(右)

就覺得這個步道整理起來之後,多了一個地方讓大家交流感情,然後再過程分享,然後也都有參與感在這其中,就是對地方的榮耀吧。

 

墩子銃古道歷經不同年代、扮演不同角色,荒廢30多年後才又重見光明,古道串連起的不只是一條路而已,還有一個地方的歷史,和這裡的人們。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