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人物,也與手工技藝有關。文家在雲林崙背,三代人開挖土機,早年也幫機關學校和民宅拆屋,拆下來的高級舊木料和家具,堆在幾分地大的倉庫裡滿坑滿谷,從早年請人代工刻木頭,到現在自己做出興趣來,買機器、學雕刻,副業已不輸本業!年輕的第三代還期許自己,未來成為雲林的雕刻藝師。
吊起大型鑽孔器,文秉宏很熟稔地操作挖土機!
[挖土機第三代
文秉宏]
我剛開啟挖土機,吊起那個鑽孔的東西,鑽洞,因為很重,要挖土機搬,沒辦法人工搬!
這支鑽孔器近一公噸重,一般人抬不起來!文秉宏去年才剛從大學畢業,雖然念的是消防系,卻心心念念家裡的挖土機隊,所以大學一畢業,馬上回到家鄉崙背。
[挖土機第三代
文秉宏]
大概十歲左右,我看到爺爺在上面開挖土機,我就覺得很有興趣。我想自己學學看,所以學起來會滿好玩的,所以我現在,已經有考到證照了,想去裡面工作。
文秉宏說的「裡面」,是指雲林麥寮六輕,文家長期承攬裡頭的挖土機工程,為了開挖土機,他認真考取證照!在開挖土機時,他很喜歡那兩根操作桿,看著挖土機愈挖愈深,那種成就感難以言喻。文家開挖土機的歷史,得從第一代,七十多歲的爺爺文衍義說起。
[挖土機第一代
文衍義]
四十年前,就學那個開挖土機啦。就是很早很早,看到,呦,這麼好,可以唷,我就去學,學開挖土機。拆屋啦,拆屋、拆那個橋梁,拆橋梁,就是挖土啦,現在是我的兒子接起來了,兒子準備要放給孫子做了。
四十多年前,台灣經濟正要轉型起飛,文衍義見挖土機工程需求量大,從學徒做起,當年除了一般重機械工程,連拆房子,也要用到挖土機,拆著拆著,他發現許多老舊房子的梁柱,都是高級木料,還有些是古董家具,就把它帶回家,愈積愈多,堆得滿倉庫,有些一放,就放了三、四十年。
[挖土機第一代
文衍義]
(拆)國小的,以前都是那個,屋頂都是覆蓋瓦片,覆蓋瓦片的,覆蓋瓦片的有那個木架,有木架,木架通通用人工拆下來,拆下來才帶回來,還有那個門窗,門還是窗都是木頭,以前門是檜木做的,後來都拆回來,現在要拆也沒有了。
[文家友人
郭塗城]
我和他交流已經三十多年了,他也是以前在拆房子,這種東西以前都比較沒人要,他就是,就是說也有倉庫,就帶回來這樣,帶回來,就是慢慢撿回來,撿回來就累積很多了,那就這樣來利用,這種東西現在,等於說你有錢要去買,也很難找了。
郭塗城是木作師父,文人是「以文會友」,他們則是「以木會友」,像這個四、五十年前的老椅座,就是他教文家,如何運用新舊料相接修復的!第二代的文登程,對於製作聚寶盆很有心得,最早還是請人代工,他也想到他們姓文,而木製的文昌筆狀元筆,民間還有「大筆進財」的意思,目前就成為文家的代表作。
[挖土機第二代
文登程]
木材很多,本來是要拿一些給人代工去做,送給朋友觀賞,哦,代工太貴了,沒有辦法,就自己買,買了兩、三台機器回來,自己製作那個毛筆啊、聚寶盆啊==ns==
秉科是弟弟,小秉宏兩歲,看他氣定神閒地雕刻,彷彿一切都在掌握中,剛開始他是跟著爸爸學雕刻,現在和哥哥秉宏,反而成為家中最主要的木雕工作者。
[挖土機第三代
文秉科]
剛開始我是不會用,因為是我爸,是看人家先去研究怎麼,看人家做。東西就是拿回來,拿回來就研究這個形狀,到底是怎麼做出來。
[挖土機第二代
文登程]
邊做邊學習啦,再傳承給我那個,第三代我兒子他們,他們,他們也是有一點興趣。
還不只是興趣,文衍義看著第三代的孫子愈做愈好,又花了三十多萬元,買了一台雷射雕刻機,這在一般大量接單的專業工廠才用得到。
[挖土機第三代
文秉宏]
因為家裡木頭很多,阿公想說,想買一台來用用看。主要是那個雷雕光線,對,可以雕木頭,可以雕很多圖,很多樣式,精緻的東西。
[文家友人
郭塗城]
現在做到這樣也有一點成就了,已經不錯了,剛開始做是比較困難,這如果慢慢來做,做到這樣,它這木工的工續很多,要做的話,還可以做很久。因為這種傳統的家具與手工,已經差不多要失傳了。
學習木雕,未來還要傳承手工雕刻,對年輕一代來說,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雕刻的過程,察覺到自己的成長,和心性的改變。
[挖土機第三代
文秉科]
剛開始車,我真的有不耐煩,然後最後想說,靜下來車,沒想到就愈車愈漂亮,我也自己嚇到了。
[挖土機第三代
文秉宏]
我心裡的想法是,想快一點去學,想快一點,弄一些精緻的東西出來。
第三代沒忘記挖土機是本業,但是懷抱更遠大的夢想,倉庫裡看似一輩子都用不完的舊木料,是他們延續夢想的根基,希望自己有一天成為崙背,甚至是雲林地區的知名雕刻藝師。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戴志明
- Feb 16 Thu 2017 15:30
527集-廢木料詔安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