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目前常見的貓頭鷹有十二種,其中分布最廣的領角鴞,在台灣低海拔山林甚至城市中都可發現牠的蹤影,牠們晝伏夜出,人類不易察覺,但卻得與我們一起生活,也常面臨各種威脅,每年各地的鳥類救傷紀錄,領角鴞數量總是名列前茅,被車撞、被貓攻擊司空見慣,更由於都市擴張,導致適合牠們繁殖的樹木越來越少,領角鴞幼鳥往往因為落巢無法順利長大。台中有一群熱心的志工與保育團體,十年來在校園推動巢箱計畫,為領角鴞打造一個家,許多社區也因為領角鴞的出現,開始關心居住環境,試圖營造對動物更友善的生活空間。睜著又圓又大的黑眼珠,看起來一臉無辜的領角鴞,像是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原來牠閃避不及,撞上行駛中的車輛,被民眾通報後,送到保育團體這。所幸傷勢不重,在志工們悉心照料下,漸漸恢復健康,等待重返天際。生活在低海拔地區的領角鴞,由於接近人類生活領域,撞上車輛或是被貓攻擊時有所聞,每年繁殖季節幼鳥失足落巢,則是保育團體最常接到的案例。
[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
志工 林子揚]
我們這邊收到領角鴞,有一半數量都是小鳥,對,就是例如如說一個月大全身還是白毛的那種小鳥,然後另外一半數量就原因就還滿多樣的,像這隻是因為車撞的關係,有的是因為車撞,然後有的是因為被貓,被貓給攻擊。
有著一對尖尖的角羽好似豎起耳朵,模樣討喜的領角鴞,是台灣12種貓頭鷹中,分布範圍最廣的,屬於猛禽的領角鴞,或許在人類居住的區域,發現更多食物來源,演化出生存之道,相對時常面臨人為的威脅。
[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
志工 林子揚]
因為中毒,例如說,我們的那個市政單位啊,都有發放老鼠藥,發放老鼠藥給農民去做滅鼠,在全國滅鼠週的時候,這些老鼠藥投下去,受害的不一定只有老鼠,被領角鴞,或其他的吃老鼠的猛禽給吃到,那領角鴞牠們就會變成第二個受害者。
根據保育團體統計,去年單台中台北兩地,通報救傷的領角鴞就超過百例,在所有猛禽中比例最高。不會築巢的領角鴞,孵育幼鳥時必須依賴樹洞,然而隨著市區開發需要,綠地減少,領角鴞時常被迫在都市叢林中繁衍後代,失去了天然的巢穴,幼鳥往往在克難又危險的環境中成長。
[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
研究組長 林文隆]
我們從過去救傷經驗來看,發現牠曾經在冷氣窗台,在橋梁的接縫,在排油煙機孔,在非常非常多人工不適合的環境下繁殖,你就可以知道說,的確,牠來到都會區,牠可以生存,但你會發現牠生活,尤其在繁殖這個環節,會變得非常困難,就是因為大樹比較少,或者是大樹種類比較不多樣,所以牠就必須退而求其次去挑一些,相對比較不好的。
長年投入動物救傷的林文隆,既不忍心看著領角鴞年復一年因為落巢夭折,也希望更多民眾,能夠認識這群隱身在周遭的小生物,十年前,他開始利用廢棄的木材製作巢箱,在許多人為開發的果園或是都市綠地,推廣巢箱計畫,希望還給領角鴞一個安心的家。
[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
研究組長 林文隆]
牠已經會吃,牠在都會區裡面找得到牠的食物,找得到牠的配偶,那個都是演化上面賦予牠本來就會有的能力,牠知道如何找東西吃,但是演化沒有教牠怎麼去築巢,OK,那牠是靠老天爺給牠樹洞或什麼的,那現在沒有,我們來就給牠棲地補償。
正在為遊客解說的江榮富,當初提供自己的果園吊放巢箱,如今每年繁殖季節,都可見到領角鴞回來,果園也成了社區的生態教室。
[果農
江榮富]
無礙嘛對不對,沒有多大的那個阻礙,那我們就先試試看,結果第一年就有大赤鼯鼠進來,然後第二年就更加有信心,因為你有生物進去,然後第二年我們去找,再去巡巢箱的時候,欸 就發現,有那個領角鴞進去繁殖,然後就陸續一直再擴充,然後後面的一些底棲性的生態,一直在做調查到今天。
都市中的綠地,也是領角鴞常出沒的領域,植樹相對較茂密的校園就成了設置巢箱理想的空間。
台中市坪林國小,前年在校園一隅,裝上新的巢箱,去年領角鴞在這裡孵育雛鳥,從進入巢箱開始,監視器全程紀錄貓頭鷹的成長過程,貓頭鷹寶寶傻裡傻氣的模樣,令校園和社區居民驚艷不已。
[台中市坪林國小
工友 周先生]
很懷疑啊,我們想說這是吊好玩的,最後吊上去,這樣很快就孵出小鳥,孵出來的小鳥,長大了,長大就飛出去,這說實在的有這樣,對小朋友的教育方面很好。
[台中市坪林國小
校長 李宏仁]
這個巢箱設立完之後,我們就開始會有一些教育的活動,那教小朋友認識這個領角鴞,那怎麼樣讓牠願意回來,這個就是我們環境要怎麼樣去,努力改善的地方,我想說這個是,整個過程我們還是非常重視,不是只有重(視)一個結果這樣子。
親眼看著貓頭鷹長大的學生們,更熱中學習相關的生物課程,每年十一月開始,進入領角鴞繁殖的季節,老師也帶著學生替校園的巢箱除舊布新,小朋友們都盼望著,領角鴞今年再飛回來。
[台中市坪林國小學生]
(那你希望今年牠回來嗎),希望(為什麼),因為牠回來,我們就可以再看到牠的小寶寶,總共生了幾隻。
[台中市坪林國小
老師 湯淑蓮]
五月那一次我們辦那個,幼鳥離巢的夜間觀察活動的時候,就是,因為我們學校平常,社區的家長大概對學校比較屬於,反正就是學校做的,比較少進入學校,可是那一個晚上,大概就來了,包括家長和小朋友就來了三四百個人,然後就把學校整個就擠滿了,然後我們,也是破了最多人看貓頭鷹的紀錄,家長在路上看到我就會問,貓頭鷹有沒有再回來,我說不知道,他們會去關心這個議題,小朋友也會去問,我覺得最起碼就是等於提供一個點,讓他們共同關心學校有一個點。
這一粒粒黑黑的「食繭」,是領角鴞的嘔吐物,出現食繭的地方意味著,領角鴞正在某處看著你,七年前在新社國小,放上了第一個巢箱的湯淑蓮老師,因此與領角鴞結下不解之緣,如今協助台中十幾所學校,推動巢箱計畫,許多小朋友、家長,也因為巢箱,開始關心身邊的環境與生物,即使湯老師離開了這所學校,社區民眾仍持續守護領角鴞。
[台中市新社國小
家長 周敏華]
啄了我以後牠就躲在那一棵,我怕牠再次攻擊,然後我們就,我們就好像有拿雨傘吧,後來就好像拿雨傘防備這樣子,因為我們還是要把牠放回去啊,怕牠再我再次被攻擊 。
[台中市新社國小
家長 羅鳳珠]
大家可能對貓頭鷹的印象不是,不會很有印象,但是呢,自從湯老師帶進貓頭鷹之後,我們有幾個媽媽,專門就在收集貓頭鷹的東西,然後就改變很多,然後我們會,每天都會來看說,貓頭鷹到底躲在哪幾棵樹這樣。
在保育團體及校園師生的努力下,台中地區已有50所學校設置112個巢箱,規模與數量都是全國之冠,除了提供領角鴞友善的空間,林文隆更希望藉此,建立一道環境監測的網絡。
[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
研究組長 林文隆]
台北現在的氣候是一百年前台中氣候的樣子,我們海拔一百公尺就現在這個位置,一百年前平地應該長這個樣子,所以你可以透過領角鴞繁殖,就慢慢去突顯說,喔 原來它已經出現變化,但這個東西我就想到,我要全台灣都要一起配合,那你可以看到那要多少,就至少在台北我們在屏東有設,我們在新竹有設,在台中有設,在花蓮有設,那它目的就是想要收集這些資料。
然而理想需要足夠的人力與資金,平時,仍以野生動物救傷為主的保育學會,只能以有限的資源,盡力扮演民眾與領角鴞之間的橋梁,透過教育,喚起更多人對生物的重視,自發加入保育行列,減少仰賴財務日漸拮据的公部門。
[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
研究組長 林文隆]
NGO在做這件事情,它本來就不能太過仰賴政府啦,那你必須要靠所謂的一個城市的一個力量,我都說一個偉大的城市它就要有偉大的住民嘛,那當然,看民眾願不願意去,去贊助這些,或者資助這些事情是比較重要的。
[台中市坪林國小
老師 湯淑蓮]
我一直告訴小朋友就是說,最起碼這個是我們友善環境的一個,一個行動,不管你做了多少,可是我們有提供這樣一個計畫,然後讓他知道說,欸,我們對這個環境就是要友善,不管貓頭鷹在哪裡生,你對環境的重視,對環境的友善才是最重要的。
看似溫馴的領角鴞,其實是身手敏捷的獵人,能夠在人類生活領域存活,也象徵當地孕育的生物種類,足以提供食物來源,對人類而言,何嘗不是理想的居住環境。巢箱推廣十年,領角鴞今年來了明年不一定回來,人們卻因此學會更溫柔對待生命與環境。
採訪/撰稿 陳鴻偉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影片/照片提供 湯淑蓮
- Jan 29 Wed 2014 12:07
369集-給貓頭鷹一個家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