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應景的臘肉,現在年輕人接受度不太高,覺得又油又鹹,從阿公時代家裡就做豬肉攤生意的黎姿妤,就希望改變這樣的印象。她想傳承製作臘肉的手藝,也要確保消費者吃得安心健康,還設計許多新奇吃法,這樣臘肉一年四季都能生產。平底鍋煎著臘肉薄片,豬油隨著鍋子加熱吱吱作響==ns==接著把煎得香噴噴的臘肉放入沙拉盆中,淋上醬汁,與色彩繽紛的生菜、紫洋蔥、甜椒、小黃瓜、小番茄,配合得恰到好處,也去除了油膩感==ns==
[臘肉店第三代
黎姿妤]
以前一般傳統印象就是,臘肉又鹹,然後又硬,又油膩,那其實對我來講,我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我要怎麼去賣,那我們的東西其實有一點像培根,是不是我們的東西也可以這麼做,這個東西如果可以推廣到年輕世代,讓他們知道說,欸,這是,我們就是傳統的味道。
在廚房裡做著這道中西合璧沙拉料理的黎姿妤,一年多前,還是個每天穿著高跟鞋的上班族,她的爺爺從前開豬肉攤,後來伯父接手,再來是她爸爸公務員提早退休,接下來經營。就算市場休市,但顧客有需要,黎爸爸還是要準備肉品給客人。除了供應肉品,黎爸爸跟黎媽媽,每年十一月會開始做臘肉,女兒姿妤起初還會逃避這些勞力活,但是看著父母親的年紀越來越大,讓她決定回家幫忙。
[臘肉店第三代
黎姿妤]
快過年的時候,我也看到就是說,我們家的產品的熱賣,那我覺得,那看他們兩個這樣,這樣做,那他也很想要把它當成他的第二事業,那我想說,那不如我就來幫他。
[臘肉店第二代
黎萬寶]
我是這樣說,現在做生意讓人家僱用,不一樣,我是說你也沒有,沒有什麼這個,爸爸有這個手藝,你傳承下去==ns==
儘管已經熟悉臘肉的製程,但有很多技巧是需要經驗累積的,因此姿妤什麼都要學,就連挑選燻臘肉所需的甘蔗也是一門學問。
[黎媽媽
戴毓萱]
這個燻起來才會香,對,跟那個(甘蔗)皮不一樣,這個著火,比較不會那麼快就過掉,你(甘蔗)皮一下就著火,整個肉全部就燒光了==ns==
製作臘肉的過程相當繁複,需要一星期才能完成,首先要準備新鮮的豬五花,抹上鹽,層層堆疊,重壓去除水分,再抹上中藥與其他香料調配而成的調味料醃漬,過程中還得翻面,五天後再用熱水洗淨香料,經過這樣冷熱交替的三溫暖後,五花肉才會白裡透紅,看似簡單卻絲毫不能馬虎,讓從旁學習的姿妤吃足苦頭。
[臘肉店第三代
黎姿妤]
其實冬天來講,對我們來說是真的很痛苦一件事,就是,雖然洗熱水,但是那一下就冷掉了,那你就很冷,你的手就是冰冰又麻麻的,然後我們三個人就覺得很痛苦,那就是,而且之後還要清洗,很麻煩==ns==
臘肉要有完美的色澤,最重要就是燻肉的功力,黎媽媽靠著多年經驗,堅持用甘蔗燻肉6到7小時,還得守著,隨時移動爐火或加甘蔗,讓臘肉均勻上色。
[臘肉店第三代
黎姿妤]
因為我媽是用甘蔗燻,然後,你那個火候,還有你那個位,就是,因為我媽還要去移那個火爐的位置,然後你要看它上色,那個顏色的亮澤度,還有顏色夠不夠,我覺得那個比較難,因為那個是他們幾十年的經驗了。
每一步驟都有學問,就連最後的真空包裝也有技巧,實際去做,姿妤才領悟到自己家裡的臘肉,與別家的有何不同,雖然辛苦,卻很有成就感。
[臘肉店第三代
黎姿妤]
就是我還滿驚訝的,因為以前我們只有幫忙做,然後我媽每次(我)回來就說,欸,我今天賣了多少,賣了多少,我們根本沒有感覺,那有一次,因為我那時候就是休息沒有上班了,就在家,然後我也幫忙做,大概兩天吧!一桶就沒了,一桶馬上就賣光。
既然下定決心要經營家族臘肉事業,姿妤想得很多,也很有使命感,想要推陳出新,讓產品多樣化,不過種種關於改變的想法,一開始,與父母有一番拉鋸。
[臘肉店第三代
黎姿妤]
剛開始回來跟他們講,他們都覺得,這不是,這不是問題,就是覺得說,欸 我,我去哪裡聽來的可能就是那沒有根據的這樣子,可是後來我就堅持我去試,真的就是不一樣,那後來慢慢地就是,我們,我跟我爸媽的想法磨合,然後彼此就是去磨合我們的工作方式==ns==
製作過程嚴格控管,不加化學添加物,姿妤希望消費者吃得健康安心,也希望老店打出新品牌。
[臘肉店第三代
黎姿妤]
希望能夠打開我們家這個產品的能見度啊,因為其實,大家可能還是,就是大家只知道好吃,但是他不知道是哪裡,哪裡來的,就是可能靠口耳相傳,那我希望能夠就是說,欸,開始漸漸花蓮,可能花蓮市,之後花蓮縣,那漸漸到其他的縣市。
換掉洋裝、高跟鞋,戴上頭巾、穿上圍裙,黎姿妤對於自己的選擇,沒有後悔。一步步拓展家族事業的版圖,她希望讓這傳承三代的臘肉燻香,越傳越遠,越傳越香。
採訪/撰稿 吳詩禹
攝影/剪輯 賴冠諭
- Jan 29 Thu 2015 13:53
421集-三代人的臘肉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