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的客家庄多在北部,不過,南端的恆春鎮,也有一群長期旅居在那的客家人,這群來自台灣各地的客家人去年底還成立了「恆春鎮客家鄉親文化交流協會」,希望能夠強化旅外客家鄉親的凝聚力,事實上,恆春和客家人早有關聯,在清朝光緒元年,恆春設縣時,便招募了不少廣東潮州和臺灣南部六堆的客家人來到此地開墾、築城牆,還帶來了三山國王的信仰,而當時粵籍客家人聚集的市街就被稱為「客人街」,也就是現在恆春老街一帶。帶你走進恆春,一探台灣最南端的客家鄉親遷徙故事。恆春半島,這個位於國境之南的度假勝地,是許多人來到南台灣絕對不會錯過的好地方,但卻鮮少人知,恆春其實和客家人大有關係呢!


來到恆春鎮上,最引人注意的就是恆春古城,這是在台灣的古城裡保留最完整的,不只四個城門還保留著,連城牆都還有一半存在。

恆春在清朝光緒元年,也就是西元1875年設縣,當時為了興築城牆,需要大量人力,因此招募了很多廣東潮州、台灣南部六堆的客家人,來到這裡開墾。

[恆春客家鄉親文化交流協會
會長 鍾添輝]
清朝政府就招募很多客家人,從廣東那招募很多的客家人來台灣開墾,一部分就來到台灣最南端,有的就在墾丁那邊,所以這就是「墾丁」地名的由來,因為全部是壯丁來這邊開墾,有一部分就來到恆春,這就是最早之前的。


興築城牆時,為了祈求平安,有個精神慰藉,當時監造城牆的將軍梁燕,就特別從廣東潮州請了三山國王來,到這裡蓋一座廟,也就是現在的廣寧宮。

[廣寧宮主委
盧玉春]
三山國王是客家庄的神明,要興建恆春古城之前,由我們台灣的總督沈葆楨,和中國廣東潮州府的將軍叫做梁燕,當初兩人被請來興建古城,所以這三山國王在這裡來鎮守以後,才來興建恆春古城,到現在的歷史差不多,歷史上有的紀錄是一百三十六年。

從廣寧宮往城內延伸,到中山路、文化路、南門路一帶,就是據說恆春初開墾時,粵籍客家人聚集的地方,舊稱「客人街」。

[恆春客籍鄉親
周義寬]
說是中國同鄉梅縣來的人,都從這條街一直來,這住一個,那住一個,這住一個,就分散住,都住在中山路,算是中山路上比較多客家人在住,河洛人是占大部分,不過客家人都集中在這裡。

88歲的周義寬,是中藥行老闆,是現在少數還住在客人街上的客家人。

[恆春客籍鄉親
周義寬]
我做六十年,我爸爸的時候,至少也做三、四十年,加上我阿公,至少就一百年以上了。

從曾祖父時代,周家就在恆春落地生根,周義寬雖然知道自己擁有客家血脈,但父母是閩客通婚,他已經不會說客語,他的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客家後裔。

[恆春客籍鄉親
周義寬]
(伯伯你知道你有客家血統嗎),知道,孩子不知道啦,沒有跟孩子說,我們也不會說客語了。那時候會叫這邊客人街,現在這邊都沒有(客家人)了啦。不是沒有了啦,是不會講了啦。不會講沒辦法。

同樣在中山路上的印刷行,老闆也是客家人,民國十七年,林運金,從萬巒來到恆春當糖廠工人,後來在老街上開了印刷行。

[恆春客籍鄉親
林運金]
那時候琅嶠,講琅嶠,還沒有人講恆春,我來的時候還沒有路,沒有公路,就一條小路。

95歲的林運金年紀大了,印刷行的生意由二兒子接手。五個孩子中,也只有二兒子能夠說一些客語。

[恆春客籍鄉親
林運金]
被福佬化了,(客家人)還是一樣多,就是變福佬人了,福佬人越來越多,就很多人住了,就混合在一起,像我的小孩,他就都不會講了,會聽不會講,會講是會講,比較不敢講,腔調(不道地)。

[林運金的兒子
林茂雄]
(很多人)父親是客家人,但是第二代、第三代以後,就沒有跟客家人接觸,沒有在講客家話,所以他們本身還是有的有認同是客家人,但是有的就不要了,有的人問他喔,他就說我不是客家人。因為客家人是弱勢團體,變成說沒有人講了。



住在恆春南門外的張子敬,六歲就跟著父親,從廣東省揭陽縣來到台灣,一起在恆春糖廠工作,現在則以賣豆腐的小本生意維生,張子敬是台灣客家族群裡,罕見的「河婆客」,他還能說一口流利的河婆客語,但語言傳承卻一樣瀕臨斷層。

[恆春客籍鄉親
張子敬]
(你的小孩還會說客語嗎),不會了,(為什麼不會講了),不會了,現在就剩我一個(會說),我太太多少會講一點點。

早期的客家移民,因為環境、通婚等因素,語言逐漸福佬化,客家認同感不高,客人街早已名不副實。後期因為謀職,而搬遷到恆春鎮的客家移民也散居各地,不再聚集在客人街上。

[恆春客籍鄉親
張子敬]
民國四十年、五十年,才陸陸續續有人搬過來,恆春的人比較少,越多人遷徙過來,之後台電(核三廠)開工,民國六十八年、六十九年開工,就大舉遷徙進來了。

[恆春客家鄉親文化交流協會
副會長 李永樂]
核三廠的員工加上保警隊總共七百多人,七百多人中客家人占了三分之一,在恆春的核三廠,包括北部的,新竹、苗栗、銅鑼這些南下的,屏東、高雄、美濃,全部加起來差不多占了三分之一,占了三分之一這麼多人。

除了核三廠員工之外,陸陸續續還有許多客家鄉親,因為工作來到恆春定居,而且又以距離最近的六堆鄉親居多,

[恆春客家鄉親文化交流協會
會長 鍾添輝]
等到國民政府之後,就陸陸續續來到這邊上班,就在這邊生根立業,一代傳一代就這樣,像以我們來說,就是從六堆移民,二次移民來到這邊,大家就是為了生活,為了工作。



站在自家剛開幕的民宿頂樓,驕傲地介紹墾丁迷人的好風光,邱秋雄是來自竹田鄉的客家人,四十七年前,到恆春畜產試驗所上班,後來搭上墾丁觀光潮做起民宿生意。

[恆春客籍鄉親
邱秋雄]
當時是等於說找到一個職業呀,一個公務的職業,有一個機會就買一塊地,來蓋起民宿來經營,就從七十七年,大概十二月就開始經營,當時墾丁的旅館沒有幾間,也還沒有成立墾丁國家公園。

邱達海是屏東高樹人,一開始在屏東醫院恆春分院服務,還當到分院長,後來自立門戶,在鎮上開設診所,他原本不習慣恆春的生活,後來卻愛上純樸的人情味決定在此定居。在恆春,客家移民算是少數,難得遇上,邱達海總是特別照顧。

[恆春客籍鄉親
邱達海]
我們客家人大部分外出的比較多,在我們恆春,機會很難得,有的人如果有什麼病痛來找我,我就會,自己的鄉親就像自己的親人一樣,我就全部都免掛號費,不只他本人喔,他的親戚、家屬全部免掛號費。

這群來自各地的客家人,因為旅居恆春而相識,他們去年底還成立,「恆春鎮客家鄉親文化交流協會」,成為全台灣最南端的客家社團,協會不僅找出許多隱形的恆春客,會長鍾添輝還希望能夠藉此,強化旅外客家鄉親的凝聚力。

[恆春客家鄉親文化交流協會
會長 鍾添輝]
我們客家人在福佬社會、福佬庄中,本來就是弱勢中的弱勢,人數少,但是上百年來,我們這裡就有客家人的影跡在這了,我們大家共同一個信念就是說,希望恢復我們客家的文化,最重要的是說,我們客家的意識不要流失掉了。

[恆春南門醫院
副院長 劉浤志]
像我來到這邊(恆春)十六年,我也不知道有這麼多客家人,有兩、三百個客家人,感覺客家人有辦法聚集在一起,可以增加團結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會員中,還有從廣東省蕉嶺縣嫁到恆春來的客家鄉親,他們說,多了個可以說母語的場合,開心極了。

[恆春客家鄉親文化交流協會
會員 鍾碧霞]
有客家人的就會踴躍加入(協會),很開心,參加以後就像大家庭一樣,才知道恆春有這麼多客家人。

[恆春客家鄉親文化交流協會
會員 黃梅珍]
很少認識這邊的客家人,就只有自己的老鄉幾個人會一起的,很少認識台灣的客家人,很難會認識,加入了這個協會以後,就認識很多台灣的客家人。

來自不同時空、背景的客家移民,不約而同來到國境之南,落地生根,這群在台灣最南端的客家鄉親,在不同領域奮鬥打拚,如今恆春是他們的家,他們還要讓客家文化,也定居下來。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