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村、愛國村,聽起來像是眷村的名字,不過,南投縣信義鄉的自強村、愛國村,有一半以上村民是客家人,一百多年前,就有客家人來此焗腦、世代務農。民國七十幾年,梅子價格好,種個兩年就能蓋棟房子,後來市場被中國和東南亞搶走,梅子價格一夕之間跌落谷底,許多農民都將梅樹砍除。民國86年,休閒農業區成立,自強愛國是第一批加入休閒農業區的村莊,沒將梅樹砍除的農民,沒想到竟然還能轉型。每年三、四月梅子產期、和十二月到隔年一月的梅花盛開時,都吸引大批遊客,車陣更常從山上一路塞到水里街上,長達十幾公里。村民把握機會,利用梅花季舉辦活動、帶著遊客認識村子歷史、天然景觀等,也帶遊客做DIY體驗、品嘗梅子料理,緊抓住梅花美景帶來的商機、提升農村經濟。雪白梅花映照著藍天,金黃陽光把花襯托得更有生氣,一陣風吹,淡雅清香撲鼻而來。

<對啊 很漂亮,真的很漂亮,走慢一點,如果可以的話把手機關掉,腳步放慢一點,因為好風景要好心情來欣賞>

這座梅園位於海拔八百公尺的坪瀨,眼前這些梅樹,都已經5、60年了。

<這個是屬於二青,喔 二青,二青和大青就是梅子算是比較酸,它比較早開花,做脆梅用的,對 對,二青大部分都是做脆梅。>

[遊客]
我覺得很棒、很壯觀,真的, 我一過來的時候我就嚇到了,就是很大一片,然後整個盛開,我覺得很棒。

[遊客]
嗯 就是比較自然啦,然後其他那種比較有,名氣比較大的感覺已經變成太觀光了,然後沿路就是一些賣吃的啊,然後就比較,沒有這種比較閒情逸致的感覺。

這些梅樹是陳永松父親種的,而從爺爺搬到信義開始算,家族在此已經117年了。

<以前我阿公的時代就是來這裡焗腦啊,從苗栗啊,來這裡焗腦>

[自強愛國休閒農業區
主委 陳永松]
(爺爺)他17歲就跑來這裡了,後來又再回去,回去後日本人要抓他去當兵,他不要,他就又跑下來,很久了,(一百多年前的時候),(像你爺爺這樣),(跑來這裡的人多嗎),很多,(那時候就很多了)那時候就很多了。

當時候山上沒水、沒電、又沒路,生活相當辛苦。

[自強愛國休閒農業區
主委 陳永松]
哪裡的樹比較多,他就去那, 工寮就蓋在哪裡,有點類似是游牧民族那種感覺啊,對,(哪裡有得做他就搬到哪裡),對,像我爺爺住的這裡(信義山區),我知道的就換六、七個地方了。

[信義鄉客家文化協會
理事長 邱瑞榮]
我爺爺下來的時候,這裡都是荒埔,難以維生,最早先下來這裡的,我有聽說就是焗腦,種些香茅、焗腦。

邱瑞榮說,信義鄉客家人約占四分之一,有三千多人,然而單算自強、愛國兩村,客家人就占了52%,客家人靠山吃山,山上產業也幾經轉變,哪樣作物收益不好了就得想辦法變通。

[自強愛國休閒農業區
主委 陳永松]
民國五十幾年那時候,這裡全部種香蕉,香蕉種很多,那個時候香蕉,有分一個旗山線、還有一個集集線,兩條線,後來就是因為發生那個香蕉蟲事件,香蕉賣不出去,大家就砍掉,有的就種梅子啦、種李子啦,也有人種梨子啊。

尤其日本人很愛台灣梅子,民國七十幾年、八十年,信義鄉梅園有1600公頃,產量八成都外銷到日本。

[自強愛國休閒農業區
主委 陳永松]
現在梅子都要手採,那時候不是,那時候就在梅子樹下,帆布鋪著,用棍子去打下來,用布袋隨便裝一裝這樣賣,一(公)斤五十幾元啊,那個是信義鄉梅產業最盛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採個兩年梅子就能夠蓋一棟房子了。

但民國八十幾年,日本市場被中國、泰國、越南等搶占,梅子沒人要,農民開始大量砍伐梅樹。

[自強愛國休閒農業區
主委 陳永松]
一公斤八角,不是八塊喔,是八角,(一公斤五十變八角),對,那你那時候根本沒有辦法,滿地通通是啊,第二年、第三年,就通通砍掉了。

[信義鄉農會
總幹事 黃志輝]
所以農民一夕之間大量地砍伐,我覺得說相當地可惜,所以那時候我們農會就,從兩個方向來著手,來挽救,搶救這個梅子產業的危機,第一個就是加工,梅子要怎樣來讓它的消耗量能夠增加,所以我們那時候也推廣梅餐。

中午時間到,廚房裡也忙碌了起來,食物香味飄散在空氣中,讓人忍不住直吞口水。很有客家味的冬瓜封、高麗菜封、淋上特製梅汁的過貓、用陳年梅燉的豬腳等,不僅食材在地,梅製品也都是自己做的。

[梅餐主廚
古信維]
蝦子買回來,你就把它燙熟,燙熟後,你就把它泡在梅酒裡面,一天,你的蝦子就會香,你的梅酒又可以喝,我們把魚炸一炸,炸一炸,炸得酥酥的、香香的魚,來蘸一點點的梅子加胡椒鹽的粉,它是非常特別的。

[遊客]
這邊的土產啊,都加了一些酸梅下去,然後吃起來都很舒服,(所以每一道菜都吃得到),(梅子的味道),對 對 對,很適合我們這個台北吃不到的人。

[遊客]
現在是梅花盛開的時候,剛好很適合來吃這個梅子餐,才知道它就是先開花後結果嘛,就是才知道它這個味道,而且這個口味很適合每一個人,因為它很清爽,比較會消化。

因為不忍滿山梅子落滿地,16年前轉型做餐廳、開發梅餐,讓遊客不僅有美麗的花可欣賞,也能用味覺來細細品嘗農民的用心。

[梅餐主廚
古信維]
我都跟我家人說,人家的花開一次,我們開兩次,因為我們有開花,又開餐廳供人家吃,所以我們的收入是跟別人不同,當然不是很富裕,可是我覺得說,這個在做農來講,也是另外一個收入,非常好的一個收入了。

結合了自強和愛國二村的自強愛國休閒農業區,在民國86年成立,面積廣達2千多公頃,範圍包含烏松崙、崁腳寮、風櫃斗、牛稠坑、和坪瀨地區,每年12月到隔年1月中梅花盛開,總是吸引大批遊客,農民也藉此機會帶遊客認識梅產業、做DIY體驗。

<來 小姐,手借我一下,好,不是跟你獻花喔。>
<還要看它的枝幹,怎麼看,像這個有沒有,它是不是有開叉,嗯,等一下要插進去的時候,想辦法把它插到那個罐子裡頭,到罐子裡頭有開叉的那會特別不一樣>
<因為瓶子很多種,你挑好之後有沒有,第一個,我們就先把那個瓶子拿出來之後,你這個東西一定要先比它的長度,你太長下去,到這邊也不漂亮>

剪下梅花枝條,再選個喜歡的瓶子,慢慢把花放進去,不論方瓶、圓瓶,各個角度都有它的美。

<四個角度都不一樣,那你回去之後有沒有,買一個那個座,會轉的那個,放著,它會一直轉,這樣,它又會打光上來。>

[遊客]
就是像這邊那麼漂亮,然後就是,剛好也可以剪一些梅花來,自己DIY做滿有趣的東西,算是一個不錯的回憶。

[遊客]
我們現在賣的就是點子嘛,農民如果要靠這個種梅子收成,太少了啦,也太辛苦了啦,所以我們都鼓勵可以以此類推、同理可證,其他的農民也可以做另類的DIY。

[遊客]
當然有解說是最好啦,像陳先生今天跟我們講,我們才知道,在他父親手上經營這個梅園的一個辛苦、一個過程是不是,那如果是說外地來的話,來大概就是欣賞風景,走馬看花,大概不可能很深入了解當地的這個風俗民情。

[自強愛國休閒農業區
主委 陳永松]
以前不需要面對客人,現在就是直接要面對客人,所以有很多的行銷的方式就一直有在學。

[信義鄉農會
總幹事 黃志輝]
我們這個這休閒農業區,也大概推了差不多十幾年了,尤其我們農會每年都會辦理,踏雪尋梅,賞梅的活動,今年已經邁入第十八年,那每年遊客進來的量,可以說是呈倍數的增加。

遊客來了,藉由賞花了解梅產業故事,達到促銷梅子的目的,農民也多元化發展休閒事業,賺觀光財。

[梅農
石善利]
像現在目前來講,那麼多的梅花,可以讓都市人來這邊放鬆心情,然後這邊還有咖啡可以享用,包括我們的餐,還有我們的住宿方面,在這段時間都是我們的收入來源,所以對我們來講,收益上會比傳統的產業還要好。

[信義鄉農會
總幹事 黃志輝]
現在已經完全不一樣,梅花開的時候他(農民)已經就有收入了,那個收入甚至比他,現在的梅果實採收的還要多,這第一個,他(遊客)要吃梅餐,另外他可能順便,購買我們農民、農家自己加工的這些產品,那另外我們農民當季的,所生產的這些生鮮的蔬菜啦、水果啦,也可以利用這個時間來做販售。

滿園葡萄,粒粒飽滿,白色果粉就是品質保證,農民說,這裡的葡萄都是喝玉山礦泉水長大的,特別好吃。

<嗯 好甜,(現吃),嗯,有甜、有酸,因為還沒成熟,大概再半個月採收,要再半個月就變甜了,(這什麼品種),巨峰葡萄。>

[葡萄農
汪盛德]
日照要足,日夜溫差要大,種出來的葡萄才會好吃,色澤會比較黑,以前種梅子、種香蕉之後,大家又改成種葡萄,葡萄算是說,收成比較好,大家就改種葡萄。

信義種葡萄的歷史有六十年,早期都是交給盤商,現在則是直接賣給遊客或宅配,農民說,利潤可以差到兩倍之多。

[葡萄農
楊淑蓉]
所以我們這幾年其實,主要品質好的,我們就是以宅配的方式為主,對,那要不然就是,一般遊客進來,看到我們正在,像比如說,我們這樣子在採收、在整理,然後他就會停下來購買。

車子往海拔一千多公尺的烏松崙森林前進,忍著寒風,要去找冬季限定的好滋味。跟著農民,來到這一大片高聳直立的孟宗竹林,走在崎嶇難行的陡峭山坡,眼尖的筍農眼睛一掃而過,就知道哪裡藏著鮮甜清脆的筍子。

<有沒有,這樣挖下去,那邊就有了,有沒有看到黃黃的。這個啦,找那個有裂開的給你看就是筍子,這個就是了啦,有了,這裡是不是,(在哪裡),是嗎,對,有沒有,(在哪裡)。>

[筍農
陳首騰]
(我們都看不懂啊),(像你在挖的時候),(你要怎麼知道它裡面有筍),那個它的蒂會不一樣啦,會有那個像裂痕有沒有,比較高,那個蒂會比較高,這個就以前那個老人家種的,它就一年會長、一年比較不會長,像今年就比較會長。

[自強愛國休閒農業區
主委 陳永松]
我們就會先找,找完之後會先做記號,找個一天、兩天、三天之後,數量比較多了,我們再一次挖,那這樣的話就可以,數量多一點就可以拿出去賣。

在山上生活不容易,又經過這麼多轉變,而堅毅的性格,沒讓他們被現實打倒,反而越挫越勇,在困境中找生機。梅花盛開的季節,大批遊客不遠千里來到信義,這幾年也確實打出名聲,不只梅農受益,也帶動周邊產業,不過花期短而集中,如何擴大和延續這股觀光效益,是在地人得好好思考的問題。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