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健康跟養生是飲食的主流,標榜不用農藥、不施化學肥料的有機農產品,也成為越來越多人餐桌上的選擇。在桃園縣新屋鄉埔頂村、有一位製作有機肥料的專家黃德桂,他為了推廣有機的觀念,特別租下一塊已經嚴重酸化的休耕土地,從修復地力開始,然後種植各種蔬菜水果,施以親手做的有機肥。他還把自己的農園,轉型成一個有機教育農場,教導當地村民有機耕作,現在埔頂村已經有五十幾戶人家,種植有機蔬果,吃得安心又健康。今天節目一開始,記者李一凡、吳湘屏,帶您一起來認識這位有機導師。一大片青綠色的有機菜圃,生態池裡有活蹦亂跳的大肚魚悠遊其中,誰能看出這裡曾是遭受嚴重污染、土壤酸化的休耕農地。這是新屋鄉的長祥有機教育農園,也是主人黃德桂的自然夢想。
[農園主人
黃德桂]
一般的農民,叫他種菜別用農藥,別用除草劑,他就說如果沒用農藥,我怎麼種得起來,我說你這完全不對了,我說很早以前,我們的父母親,在三四十年前種菜時沒有農藥,他們該怎麼生活呢?
以前的人,當時也沒有化學肥料,也沒有農藥,所以他種的和他吃的東西,是最自然的東西,所以說以前的人過的都是有機的生活。
今年五十八歲的黃德桂認為,現代人許多病痛都和農藥的大量使用有關,加上過度工業化污染土質,土地和人一起生病。解決問題必須從人開始做起,回歸自然的有機生活、就是第一步。
[農園主人
黃德桂]
有機若以種菜來說,就是沒有用農藥,沒有用除草劑,沒有用化學肥料,完全以天然的製作的肥料所種植的就叫做有機。
一般的人對這東西(有機)不很明瞭,所以說我這叫做教育農園,意思就是說慢慢的對大家,從觀念上來把它改變,慢慢讓他走進有機的世界。
強調有機蔬菜不用花錢買、自己種就可以。黃德桂希望讓有機觀念落實到每家每戶,只要有人來農園參觀,黃德桂都親自教他們辨識有機蔬菜。
<你看我這邊園裡的菜,全部它的葉子都是黃綠色的,當然番薯葉它有兩種綠到快變藍色,你看市場上賣的菜,綠到快變藍色,那個就是硝酸鹽含量非常高。>
以化學肥種植的蔬菜,硝酸鹽含量大多過高,食用後產生的亞硝酸鹽毒,對人體有不良影響。黃德桂的菜圃旁邊這間廚餘工作室,是黃德桂親手搭建的,他種菜的所用的有機肥全都來自於此。
<一個香蕉皮一放,它就會引來果蠅,所以說你這樣放好之後,放在流理台它就不會引來果蠅,教大家怎樣來做廚餘,把它整個拿起來,把它倒下去,這樣四湯匙這樣,三湯匙或四湯匙這樣放下去,就像撒發粉一樣。>
黃德桂認真的指導鄉親,如何把廚餘轉化成有機肥,其實黃德桂很早以前就是做有機肥的專家,二十多年前,他開了全國第一家、專門製作有機肥的工廠,還因此當選 83年的十大傑出農家。只是當時有機觀念並不普及,工廠營運的狀況不很理想。
直到這幾年,健康養生的風氣盛行,有機開始熱門起來。於是黃德桂在六年前,租下這塊已經無法耕種的休耕地,建構他的有機王國。
第一步,就是復原已經酸化的土地。黃德桂絞盡腦汁,研發出以弱鹼性的天然大理石粉,用來中和土壤的酸鹼值。
<現在我們把它(大理石粉)攪一攪,攪一攪讓它溶解,不然我們怎麼曬都不會變粉狀,不像剛才那些那麼細,這個水你澆多了也沒關係,它酸鹼值不會高。>
地力恢復了,接著就是種植各類農作物,完全不用農藥、化學肥料,只用自己親手做的有機肥。自己種出了成果,也向附近鄰居推廣,這位徐太太就深受影響。
徐太太先跟黃得桂學會了、利用廚餘製作有機肥,便將自家後院全部用來種有機蔬菜,五年來全家吃的菜、都是自己種的,健康又安心。
[埔頂村民
曾茹郁]
因為我這個已經做有差不多五、六年了,我這裡全部做有機的,我從來沒有用過化學(肥料)的,我每天都自己種菜,別人的菜就不敢吃。
[新屋鄉農會推廣股
股長 羅文櫻]
他非常的有心,像他從這邊的埔頂村,埔頂村開始推廣,尤其從家政班員來開始,從家庭教育開始作起來,我相信有他的用心,來推廣這種自然農法,我相信對我們整個新屋鄉也好,或對社會也是,有非常非常大的幫助。
黃德桂主動到農會家政班,宣導有機農業的觀念。透過家政班的婆婆媽媽,把有機的種子撒出去。
[埔頂村民
羅嬌妹]
我種(有機)兩年,我種的菜很好,瓠瓜長得很多,一叢長了十幾條,一株長了十幾顆。
[埔頂村民
游牡丹]
他是很熱心啦,很熱心很努力,有時看他很努力這樣做,有時會覺得,他那麼努力我們盡量和他配合,希望說這埔頂村可以推廣出去發展起來。
把自己的家鄉、新屋鄉埔頂村,打造成一個有機村,是黃德桂的最大目標。這樣的信念,也感動了自己的兒女,學電腦的兒子黃賢榮、跟擁有國立大學美術碩士學位的女兒黃慧欣,都放掉自己的事業,回家幫助父親。
[黃德桂的兒子
黃賢榮]
最近兩年我跟我姐姐有回來之後,然後就是融入一下這些地方的文化,客家的文化進來,所以現在會做一些,比較年輕人的,農園的經營法。
[黃德桂的女兒
黃慧欣]
我們家雖然人數不多,但是每個人都有他自己負責的地方,像爸爸媽媽就是,我覺得就是整個農園的精神,像現在我的部分,我可能就是負責,我希望農園看起來像什麼樣子,就等於說是比較外在、皮膚的部分 ,像我現在會把農園這一部分,就是用客家花布來帶出來,因為其實,這個客家花布在新屋,新屋還是一個很傳統的客家庄,這個客家花布其實在新屋是非常常見到的東西。
這裡是教育農園的農產展示區二樓,原本毫無設計的空間,在黃慧欣的創意與巧思發揮之後,轉身一變就成了一座頗具規模的客家文化導覽館。
黃慧欣所設計的導覽館現代感十足,和農園戶外區域彷彿兩個不同世界,從館內的教學放映區到精緻的轉盤圖解中,不難看見黃慧欣對於美學創意的專業程度。
除了發揮美術專業,妝點父親的農園,黃慧欣還把網路行銷帶進這個傳統農園,推銷父親製作的有機農產品和有機肥料,讓農園維持穩定的收入。
當初成立這個有機教育農園,黃德桂投入進千萬元的資金,但是一開始他只悶著頭做有機,又不善經營,頭幾年都是處於虧損的狀態。
[黃德桂的兒子
黃賢榮]
在前兩年的時候,也是蠻低潮期,就是因為農園有時候要不斷的建設,蠻多要投入經費下去去改變一些景觀,或怎樣子,然後才會有人來參觀,那時候大概兩三年,大概肥料廠的肥料都賣得不太好,然後都是將近一年賠的錢大概都賠到七八百萬。
黃德桂的兒子所說的肥料廠,就是二十多年前黃德桂開設的、全國第一家生產有機肥的工廠,也是黃德桂有機事業的起點。
<黃先生這是什麼機器?這是堆肥翻堆機,雖然做堆肥在這裡是發酵室,做堆肥時這堆肥的原料,不管牛屎、雞屎、豬屎都好,我門加米糠,加一些纖維質的東西,最重要就是發酵,這就叫做發酵室,發酵室他要翻堆,這台機器就是我發明的,它利用翻堆時,把底下的翻到上面去,上面的翻下來。>
二十幾年前,黃德桂就通曉這些環保和有機的概念,回收豬、牛的排泄物,運用發酵原理製作天然有機肥。他說這種肥料,最適合用來種茶跟種花。
<自己種的有機的,一摘下來就可以吃,我們很放心的吃,像是工作做一做,我們口渴的時候,就不用喝茶,是啊,摘一摘就有得吃,就是說,做我們這個(有機農業),自然有這種樂趣。>
經由黃德桂的推廣,現在埔頂村有五十多戶人家,親身實踐有機耕作,黃德桂希望能夠影響更多鄉親投入,未來把埔頂村變成一個名符其實的有機村。
[新屋鄉埔頂村
村長 劉村楠]
一個小面積一小塊一小塊先做起,慢慢來推廣,全村推廣起來。希望是說,我們埔頂村來帶頭來做,以後埔頂村做好,發展到新屋鄉整鄉,然後推廣到桃園縣整個縣來推動。
有人說,做任何事都不應只是為了賺錢,興趣和理念才該是最大的熱情動力,黃德桂便是這樣的人,看著自己的農園一點一滴的成長,有機推廣漸漸的在家鄉落實,黃德桂說,土地是有生命的,人怎麼對待土地,土地也會怎麼回報你。在黃德桂的的教育農園裡,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心血,對黃德桂全家人,甚至對埔頂村民來說,更是驕傲。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吳湘屏
[農園主人
黃德桂]
一般的農民,叫他種菜別用農藥,別用除草劑,他就說如果沒用農藥,我怎麼種得起來,我說你這完全不對了,我說很早以前,我們的父母親,在三四十年前種菜時沒有農藥,他們該怎麼生活呢?
以前的人,當時也沒有化學肥料,也沒有農藥,所以他種的和他吃的東西,是最自然的東西,所以說以前的人過的都是有機的生活。
今年五十八歲的黃德桂認為,現代人許多病痛都和農藥的大量使用有關,加上過度工業化污染土質,土地和人一起生病。解決問題必須從人開始做起,回歸自然的有機生活、就是第一步。
[農園主人
黃德桂]
有機若以種菜來說,就是沒有用農藥,沒有用除草劑,沒有用化學肥料,完全以天然的製作的肥料所種植的就叫做有機。
一般的人對這東西(有機)不很明瞭,所以說我這叫做教育農園,意思就是說慢慢的對大家,從觀念上來把它改變,慢慢讓他走進有機的世界。
強調有機蔬菜不用花錢買、自己種就可以。黃德桂希望讓有機觀念落實到每家每戶,只要有人來農園參觀,黃德桂都親自教他們辨識有機蔬菜。
<你看我這邊園裡的菜,全部它的葉子都是黃綠色的,當然番薯葉它有兩種綠到快變藍色,你看市場上賣的菜,綠到快變藍色,那個就是硝酸鹽含量非常高。>
以化學肥種植的蔬菜,硝酸鹽含量大多過高,食用後產生的亞硝酸鹽毒,對人體有不良影響。黃德桂的菜圃旁邊這間廚餘工作室,是黃德桂親手搭建的,他種菜的所用的有機肥全都來自於此。
<一個香蕉皮一放,它就會引來果蠅,所以說你這樣放好之後,放在流理台它就不會引來果蠅,教大家怎樣來做廚餘,把它整個拿起來,把它倒下去,這樣四湯匙這樣,三湯匙或四湯匙這樣放下去,就像撒發粉一樣。>
黃德桂認真的指導鄉親,如何把廚餘轉化成有機肥,其實黃德桂很早以前就是做有機肥的專家,二十多年前,他開了全國第一家、專門製作有機肥的工廠,還因此當選 83年的十大傑出農家。只是當時有機觀念並不普及,工廠營運的狀況不很理想。
直到這幾年,健康養生的風氣盛行,有機開始熱門起來。於是黃德桂在六年前,租下這塊已經無法耕種的休耕地,建構他的有機王國。
第一步,就是復原已經酸化的土地。黃德桂絞盡腦汁,研發出以弱鹼性的天然大理石粉,用來中和土壤的酸鹼值。
<現在我們把它(大理石粉)攪一攪,攪一攪讓它溶解,不然我們怎麼曬都不會變粉狀,不像剛才那些那麼細,這個水你澆多了也沒關係,它酸鹼值不會高。>
地力恢復了,接著就是種植各類農作物,完全不用農藥、化學肥料,只用自己親手做的有機肥。自己種出了成果,也向附近鄰居推廣,這位徐太太就深受影響。
徐太太先跟黃得桂學會了、利用廚餘製作有機肥,便將自家後院全部用來種有機蔬菜,五年來全家吃的菜、都是自己種的,健康又安心。
[埔頂村民
曾茹郁]
因為我這個已經做有差不多五、六年了,我這裡全部做有機的,我從來沒有用過化學(肥料)的,我每天都自己種菜,別人的菜就不敢吃。
[新屋鄉農會推廣股
股長 羅文櫻]
他非常的有心,像他從這邊的埔頂村,埔頂村開始推廣,尤其從家政班員來開始,從家庭教育開始作起來,我相信有他的用心,來推廣這種自然農法,我相信對我們整個新屋鄉也好,或對社會也是,有非常非常大的幫助。
黃德桂主動到農會家政班,宣導有機農業的觀念。透過家政班的婆婆媽媽,把有機的種子撒出去。
[埔頂村民
羅嬌妹]
我種(有機)兩年,我種的菜很好,瓠瓜長得很多,一叢長了十幾條,一株長了十幾顆。
[埔頂村民
游牡丹]
他是很熱心啦,很熱心很努力,有時看他很努力這樣做,有時會覺得,他那麼努力我們盡量和他配合,希望說這埔頂村可以推廣出去發展起來。
把自己的家鄉、新屋鄉埔頂村,打造成一個有機村,是黃德桂的最大目標。這樣的信念,也感動了自己的兒女,學電腦的兒子黃賢榮、跟擁有國立大學美術碩士學位的女兒黃慧欣,都放掉自己的事業,回家幫助父親。
[黃德桂的兒子
黃賢榮]
最近兩年我跟我姐姐有回來之後,然後就是融入一下這些地方的文化,客家的文化進來,所以現在會做一些,比較年輕人的,農園的經營法。
[黃德桂的女兒
黃慧欣]
我們家雖然人數不多,但是每個人都有他自己負責的地方,像爸爸媽媽就是,我覺得就是整個農園的精神,像現在我的部分,我可能就是負責,我希望農園看起來像什麼樣子,就等於說是比較外在、皮膚的部分 ,像我現在會把農園這一部分,就是用客家花布來帶出來,因為其實,這個客家花布在新屋,新屋還是一個很傳統的客家庄,這個客家花布其實在新屋是非常常見到的東西。
這裡是教育農園的農產展示區二樓,原本毫無設計的空間,在黃慧欣的創意與巧思發揮之後,轉身一變就成了一座頗具規模的客家文化導覽館。
黃慧欣所設計的導覽館現代感十足,和農園戶外區域彷彿兩個不同世界,從館內的教學放映區到精緻的轉盤圖解中,不難看見黃慧欣對於美學創意的專業程度。
除了發揮美術專業,妝點父親的農園,黃慧欣還把網路行銷帶進這個傳統農園,推銷父親製作的有機農產品和有機肥料,讓農園維持穩定的收入。
當初成立這個有機教育農園,黃德桂投入進千萬元的資金,但是一開始他只悶著頭做有機,又不善經營,頭幾年都是處於虧損的狀態。
[黃德桂的兒子
黃賢榮]
在前兩年的時候,也是蠻低潮期,就是因為農園有時候要不斷的建設,蠻多要投入經費下去去改變一些景觀,或怎樣子,然後才會有人來參觀,那時候大概兩三年,大概肥料廠的肥料都賣得不太好,然後都是將近一年賠的錢大概都賠到七八百萬。
黃德桂的兒子所說的肥料廠,就是二十多年前黃德桂開設的、全國第一家生產有機肥的工廠,也是黃德桂有機事業的起點。
<黃先生這是什麼機器?這是堆肥翻堆機,雖然做堆肥在這裡是發酵室,做堆肥時這堆肥的原料,不管牛屎、雞屎、豬屎都好,我門加米糠,加一些纖維質的東西,最重要就是發酵,這就叫做發酵室,發酵室他要翻堆,這台機器就是我發明的,它利用翻堆時,把底下的翻到上面去,上面的翻下來。>
二十幾年前,黃德桂就通曉這些環保和有機的概念,回收豬、牛的排泄物,運用發酵原理製作天然有機肥。他說這種肥料,最適合用來種茶跟種花。
<自己種的有機的,一摘下來就可以吃,我們很放心的吃,像是工作做一做,我們口渴的時候,就不用喝茶,是啊,摘一摘就有得吃,就是說,做我們這個(有機農業),自然有這種樂趣。>
經由黃德桂的推廣,現在埔頂村有五十多戶人家,親身實踐有機耕作,黃德桂希望能夠影響更多鄉親投入,未來把埔頂村變成一個名符其實的有機村。
[新屋鄉埔頂村
村長 劉村楠]
一個小面積一小塊一小塊先做起,慢慢來推廣,全村推廣起來。希望是說,我們埔頂村來帶頭來做,以後埔頂村做好,發展到新屋鄉整鄉,然後推廣到桃園縣整個縣來推動。
有人說,做任何事都不應只是為了賺錢,興趣和理念才該是最大的熱情動力,黃德桂便是這樣的人,看著自己的農園一點一滴的成長,有機推廣漸漸的在家鄉落實,黃德桂說,土地是有生命的,人怎麼對待土地,土地也會怎麼回報你。在黃德桂的的教育農園裡,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心血,對黃德桂全家人,甚至對埔頂村民來說,更是驕傲。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吳湘屏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