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環境規畫署統計,目前每年約有800萬噸的垃圾進入海洋載浮載沉,隨著洋流在各大洲海岸造成汙染,引起國際關注海洋廢棄物議題,台灣四面環海,許多環保團體及地方政府,也時常發起淨灘淨海行動,要喚起民眾環保意識,近兩年全台淨灘活動超過2萬場、參與人次近40萬,清理的廢棄物超過7000噸,這些海洋廢棄物中超過9成是生活及漁業塑膠製品,其實各有回收再利用的價值,公部門正嘗試串連起環保團體和塑膠產業合作,建立循環經濟模式,提高廢物再生的價值。


 

很好,最近常常來參加的,每次都是同樣組員。

晴朗的週末下午,墾丁沙灘上洋溢著度假風情,也有人正舉行著一場淨灘派對,DJ一邊播放著輕快的音樂、一邊帶動氣氛,這是由恆春在地社區及業者共同發起的環境組織,「海漂電台」所舉辦的環半島春季淨灘計畫。

香菸,好棒喔,很多喔,有好多是塑膠,有那個菸屁股。

沙灘上低頭可見的菸蒂、垃圾,家長帶著孩子們一邊撿、一邊環境教育。

[淨灘志工
蘇小姐]
剛好小朋友放假讓他們有事做,然後也讓他們覺得就是撿垃圾,你不應該丟垃圾,你看那麼久了垃圾,就是埋在土裡面、沙裡面,那麼久了,你還可以把它挖出來。

[海漂電台 發起人
小楷]
我們這次的淨灘是延續去年4月22號世界地球日,我們有一些在地的朋友,他們辦了一個七個海灘在同一天同時淨灘的活動,那我們今年想稍微作一些調整,因為我覺得淨灘是,比較是永續性、常態性的一個,一個習慣,對啊,所以我們就是,這次用了恆春半島跨三個鄉鎮的11個海灘,那花三個月的時間把它走完一圈,那一圈差不多就是一季,差不多就是一個春天,那如果一年我們可以走四圈的話,那我們就可以變成整年度的常態性的活動。

隨著志工進入沙灘的角落,人潮較少的礁岩中,垃圾的種類與體積也越多樣,廢棄的家具、漁網、裝潢廢棄物,有的是被浪打上岸,有的是被隨意丟棄,經年累月卡在礁岩中

[淨灘志工
陳欣宏]
自己親自下去撿的時候才會發現,這麼多垃圾卡在石頭縫或者沙灘上,是你自己來玩的時候都不會發現,因為我們,記得說我們小時候的海邊不是這樣子的,然後從,這已經是他們這次辦的第三場,每一場撿垃圾這麼多,越撿越心痛,所以我覺得,慢慢地,要讓大家知道,海邊,大家可以來,但是不要這樣子亂丟垃圾。

哇。

尋「寶」時間結束,志工們陸陸續續帶著一個又一個裝滿垃圾的布袋滿載而歸,淨灘後的重頭戲才正要登場。

比如說美妝用品,還有,防曬乳那些的話,就是非食物類的容器,然後再來,塑膠提袋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就是有提把的就算塑膠提袋。

平時帶著旅客體驗墾丁海洋生態的潛水教練們,不僅犧牲假日排出時間加入淨灘,更協助每一場垃圾分類,教導民眾根據國際淨灘行動ICC所制定的表格統計海洋廢棄物種類,數量與重量,讓民眾認識汙染的嚴重性,統計數據也可利用於環境教育,期望影響未來環境政策制定。

[淨灘志工
林小姐]
我從前兩次參加之後到現在,我發現就是,雖然是一個很歡樂的一個淨灘活動,就爸媽帶小孩、有音樂,很輕鬆,可是真正是實行垃圾分類的時候,是最沉重的。

[潛水教練
陳琦恩]
藉由這些分類跟統計才會讓遊客更有感,這些參與者上次我來參與的時候,有一個參與者就默默從我身邊飄過去,他就講,哇,原來垃圾這麼複雜,然後我們原來撿了這麼多支的吸管,他才意識到了垃圾它所存在的問題有這麼的大。

經過辛苦的分類與秤重後,大家在不到2公頃的沙灘上,總計撿獲158公斤的垃圾,其中最大量的包括寶特瓶、塑膠碎片及及漁網、漁線,也與國內統計比例相去不遠,根據環保署統計2017至2018年台灣淨灘活動總計清理垃圾約7000噸,生活遊憩垃圾就超過8成,其中常見的PP、PE等塑膠材質,是可以經過處理再生使用,2018年經濟部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成立的海廢塑膠循環經濟聯盟,瞄準這塊龐大的再生塑膠市場,媒合國內塑膠產業及環保團體,投入產品設計為海廢創造第二生命。

[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經理
許祥瑞]
過去很多淨灘團體、環保團體,或者是一些地方政府,淨灘回來之後,其實這些,最後是當作廢棄物處理,很多是進焚化爐,現在面臨一個缺口就是,業界有需求、有需要這個料,那實際上產生的這些料,透過環保團體他們淨灘回來,也堆置在這個海岸,所以這中間還有個缺口,就怎麼樣把這兩個串起來,那這個也是我們這個平台最主要的目的,我們是希望說把這些海廢的東西,再經過我們這個技術加值,讓它可以有循環經濟的價值。

[影片提供 洪哲耀]
地球資源有限,強調資源可持續回復的循環經濟,已成為國際間致力發展的趨勢,來到中部工業區這間再生塑膠廠,每年處理的再生塑膠達到6萬噸。

[塑膠公司 執行長
洪哲耀]
我們的,家裡的洗髮精、洗衣服這個(瓶罐),就用來(變成)這樣,它來時候它還是不乾淨,所以我們要經過清洗,測試,然後測試物性。

一袋袋來自各地回收廠處理過的廢棄塑膠片,經過清洗,去除雜質,測試每一片塑膠性能後,仔細的分類,使再生塑膠產生最大價值

[塑膠公司 執行長
洪哲耀]
不同的那個原料會製成不同的產品,然後這產品應用到不同的一個產品上面,所以客製化的東西很多,比方說它大概主要的範圍可以做,做工具箱,做汙水管,然後做辦公家具的椅子,做汽車的部品,然後做那個吹袋,吹膜,然後也可以抽絲,拉絲,做編織袋。

最後將所有的塑膠片製成一粒粒的塑膠原料,從民生用品到工業耗材都能見到再生塑膠的蹤跡。

[塑膠公司 執行長
洪哲耀]
它的用途是很廣的,也可以做成桶子,也可以做成工具盒,然後又可以做成那個比較,等級比較差的瓶瓶罐罐,像這類產品大概是,幾乎是舊料做的,全部是用舊料,不用新料,那像這個產品有的是,如果是沒有顏色要求,那基本上是百分之百是用舊料做,所以它的需求是很大的,那台灣一個月大概三千多噸的牛奶瓶,那是不足以應付市場,因為國外需求很大。

公部門媒合品牌商導入再生原料設計商品,企業在實踐社會責任時,也讓海洋廢棄物有更多的可能,這副百分之百用漁網製成的鏡框,就是將收集來的廢棄漁網經由碾碎、融化,射出成型之後,鏡片也使用工廠報廢的偏光片,設計成兼具時尚環保的太陽眼鏡。

[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設計組長
何婷芬]
我們去尋找漁網是,主要是因為漁網它,對海洋造成真的是一個滿大的,生態的一個傷害,第二個是,漁網其實它,如果適當的去收集的話,其實這個漁網的量其實是滿大的,那我們在考慮到後端,要去做產品的時候,其實要,要考慮到就是它的量要大,然後它的材質,這些其實是最好是單一的。

其實這些經過日晒風吹的海洋廢棄物,強度和可塑性不比原生塑膠,都是開發設計過程的挑戰。

[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設計組長
何婷芬]
這個材料其實,它本身的物性其實都是不好的,所以我們,當初在做射出的時候其實是滿辛苦的,就是在射的過程當中,第一次是根本沒有辦法成型,那後來我們這邊,就中心這邊去經過這些料的處理,就是烘乾。那在第二次射的時候,其實它還是會有一些那種斑駁,還有那個,一些斷裂的情形,那也是,後來我們中心這邊
再去把它去做一些改質,讓它這個,它的強度是比較好一點的。

國內也有環保科技公司,正在為再生塑膠建立完整的回收來源履歷,讓每一個產品的來源及生產有跡可循,消費者可以購買到環保的附加價值。

[環保科技公司 研發副理
施承享]
你可以想像在海邊的廢棄物,它為什麼在海邊,就是因為它可能回收價值很低人家不想要,他就隨手一丟,所以,在環保特性上,如果你可以讓它更強的被定義成是一個,消費後再生的認證材料,那有品質跟,應該說價值,回收價值來講,這兩個加在一起,這些事情就會比較容易去執行,而且也是目前,不管是對於國際的品牌啊,還是說一些廠商的需求來講,這樣的材料其實是,更符合所謂,像我們在講那個循環經濟。

[淨灘志工
林小姐]
塑膠這東西已經不可能在人類生活當中消失了,所以我覺得應該要趕快去想一下,接下來製造出來的東西,可不可以再度利用。

公部門鼓勵產業與民間合作,建立起海洋廢棄物再利用的模式,然而海廢數量不穩定,處理成本不易控管,去化的速度仍有限。

[環保科技公司 研發副理
施承享]
其實主要還是在回收量的問題,因為,回收本來就是像我們剛才說的,它其實是,划不划算這件事情,當你有一個量體,有一個規模化,其實它的,被完成,被回收的可能性就會比較高。

塑膠耐久不化的性質,即使可以透過回收再利用,卻無法避免更多失去經濟價值的塑膠垃圾進入大自然,成為環境永久的傷害。

[潛水教練
陳琦恩]
我們希望從,從行動的撿起垃圾,到意識改變的減少垃圾,到把垃圾變成一個回收商品的永續,這才是,才有辦法完成一個圈圈。

[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經理
許祥瑞]
這部分我們還是呼籲民眾,要有正確的這個環保意識,從源頭來減量,就是你在沙灘不要亂丟這些塑膠產品,你丟進去之後,可能五年之後才被撿起來,其實它品質已經非常差了,那最後沒有利用價值。

科技雖然可以將腐朽化為環保產品,減緩對環境傷害,但只有人類願意減少使用一次性的塑膠製品,從源頭減少垃圾,海洋廢棄物才有可能減量。

採訪/撰稿 陳鴻偉
攝影 陳靖維
剪輯 戴志明 蔡裕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