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有一種「黑金」產業相當熱門,吃的、穿的、喝的、用的,幾乎都可以跟它扯上關係,這種黑色黃金就是備長炭。黑黑的備長炭,外觀雖然不太吸引人,但是因為被認為有養生功效,非常受到歡迎。現在、備長炭又有新的可能,一群三義的木雕家,將傳統木雕藝術結合備長炭的養生觀念,開發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叫做「炭雕」,不但保留住傳統木雕之美,還有養生的新價值。他們也希望為漸漸沒落的木雕藝術,注入一股新的希望。那到底什麼是炭雕呢?記者詹淑雲、洪炎山告訴您。2007年台北國際禮品暨文具春季展覽會上,這個攤位相當引人注意,裡面都是三義木雕家的創作。特別的是,它們並不是木雕、而是「炭雕」。
<我們現在就是結合三義本土,台灣本土作家的作品,我們是把這樣的養生素材,跟藝術做結合。>
這尊慈祥卻不失莊嚴的觀音像,是三義木雕家莊清勳的作品,取名為觀自在。
[炭雕藝術館
經理 東念瑀]
莊老師,他本身的話,刻觀音在國內就很有名,他做木雕的,所以他的品像可以看得出來,非常慈悲,很慈祥、很莊嚴這樣,他原本選材料的時候,他就是用像這樣的風化木,可以看到木頭原來的變化,很自然。
這個像是荷葉在風中搖曳的荷舞茶則,則是第七屆木雕金質獎首獎得主、張信裕的作品。
[炭雕藝術館
經理 東念瑀]
因為這個(備長炭)很硬呀,所以可以舀茶葉,又可以放在電磁爐旁邊,它本身又可以阻擋電磁波對人體的傷害,放旁邊又很好看,不會就是一個黑色的炭在那裡。
<現在很多塑身衣呀,枕墊、坐墊都是用竹炭來做的,我是把這樣的材質作成雕塑,等於室內我們只要放一件這樣的作品,它兼具實用美觀。>
滿臉笑容的彌勒佛,舉起酒杯邀明月的李白,還有鼓著腮幫子的蟾蜍,眼前這些黑漆漆的雕刻作品,都是用備長炭做的喔。
[炭雕藝術館
經理 東念瑀]
這就是我們做雕刻的備長炭,可以聽一下它的聲音,像鋼鐵一樣。
一千到一千兩百度高溫燒出來的備長炭,硬度跟鋼一樣,敲出來的聲音也跟鋼一樣清脆;而且用櫸木燒成的備長炭,只有一般棍子大小,根本不可能拿來雕刻大件作品。
那麼,到底什麼是炭雕?難道是把木雕直接送進炭窯裡燒?其實都不是。
[炭雕藝術館
經理 東念瑀]
直接刻的話,就會像這個,這是我們龍眼樹燒出來的,它直接刻,它本身不是這樣,它本來更大,它就一直崩裂、一直崩裂,這雖然說這麼(備長炭)硬來說,就算有這麼大的炭可以刻,它一樣有天然的崩裂點,它經過熱漲冷縮一樣會崩裂。
那這些炭雕,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炭雕藝術館
藝術總監 羅廣維]
這是一個矽膠模,下面有一個固定模,我們運用這樣一個炭粉,加上接著劑%攪拌均勻之後,我們就可以灌入模具裡面。
所謂炭雕,原來就是木炭雕塑,也就是以完成的木雕作品當作模型、鑄模翻製,再把備長炭磨成的粉、混合接著劑灌入模子裡,製作出和原來的木雕作品、幾乎一模一樣的雕刻品。
[炭雕藝術館
藝術總監 羅廣維]
木雕雕好之後,我們開模具,然後將它注漿,然後到整個生產出來,要修葺,要手工的修整,然後最後再進鋼砂來處理表面,噴砂過,然後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大概需要的時間在半個月左右。
備長炭,這幾年在台灣非常受到歡迎,被視為養生聖品。它和一般木炭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用手摸它、手不會變黑;而且被認為有阻隔電磁波、淨化空氣、促進血液循環等功能。
[炭雕藝術館
經理 東念瑀]
這種木炭本身可以有阻隔電磁波的功效,你看我這個木炭 備長炭在附近的時候,數值明顯下降,到一百多度,到一定的範圍,就不會叫了耶
這裡是三義最出名的水美木雕街。相較於過去全盛時期、三義的木雕店多達一、兩百家的盛況,眼看著三義木雕工廠這些年一家一家關掉,許多雕刻師傅也跟著封刀,羅廣維覺得非常可惜。
[炭雕藝術館
藝術總監 羅廣維]
譬如說我現在雕的是一個彌勒,我是用雲紋來做表現,這跟我來三義當地之後,我感染到大地的一些氣息,譬如說三義這邊算是一個霧都,雲霧給我的一種感覺
羅廣維的專長是泥塑創作,土胚容易乾裂不易保存,他必須先完成土胚,再開模具將原來的泥塑創作翻製成銅、石頭等其他材質的創作。也因為這樣的經驗,讓他想到了透過翻製技術、限量發行,將三義本土作家的木雕創作推廣出去。
[炭雕藝術館
藝術總監 羅廣維]
我們每一件作品都有作品的照片,還有作者的親筆簽名,作品名稱還有尺寸,作品的保證書就相當於作品的身分證一樣。
[木雕家
劉明源]
現在在刻什麼東西?這個喔,有一對小豬在這裡玩,這裡有柿子,柿子講國語就是柿子嘛,豬柿如意,這裡會刻一個如意的形狀。
51歲的劉明源,十三歲國小畢業後,就隻身從台中后里來到苗栗三義,拜師學木雕。將近四十年的老經驗,他歷經過三義木雕最興盛的榮景。
[木雕家
劉明源]
我記得我來當學徒的時候,有好多間很大間的工廠,我們來的時候有二十多個大師傅,加上加工的人,一間工廠有四、五十個人多的是,好幾間,現在來說面臨時機不好,轉行 轉業,現在目前有請師傅做的,沒有多少間。
現在三義木雕雖然已經漸漸沒落了,他還是捨不得放下雕刻刀,他也不怪大環境改變,每天還是在工作室裡創作不懈。他說、最喜歡刻龍跟豬了。
[木雕家
劉明源]
怪不了啦,怪不了,你自己要拿出個人創作的東西,要有風格,才能被收藏家收藏,如果想做大量的,大量生產也不是辦法啦,沒有那樣的市場。
雖然熱愛雕刻,但是劉明源說年紀愈來愈大、體力也比不上年輕時候了,現在刻一件作品要比以前花上更多的時間。透過炭雕複製自己的木雕作品,他不但能留下自己的原作,還能顧飽肚子。
[木雕家
劉明源]
就是比較輕鬆呀,我不用每一次都一次刻一件作品而已,所以它可以有一個量,但是也要限量。
[木雕家
施振木]
你現在是在做什麼?做蟾蜍,刻蟾蜍,它的特色就是三隻腳是咬錢,四隻腳,朋友問我四隻腳是做什麼的?我說吃蚊子呀。
參與炭雕翻製的三義木雕家,還有人稱蟾蜍一哥的施振木。從事木雕創作已經超過20年,總共刻了1400多隻蟾蜍,他刻的蟾蜍不但隻隻表情生動,也都非常討人喜歡。看到自己的創作轉換成炭雕,他感到非常有趣。
[木雕家
施振木]
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變成炭雕感覺是什麼?很有趣呀,很好玩呀,會拿起來把玩呀,現在的科技實在很厲害,把炭磨成粉,然後去翻模,然後把它塑造成一個作品,覺得蠻新鮮的。
[炭雕藝術館
藝術總監 羅廣維]
我們看到作品跟我們原作的呈現,幾乎是一模一樣,包括非常細緻的表面紋路,和一些木紋的結構,我們都能夠把它做到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感覺,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炭雕本身,它這個木紋還有蟾蜍上面的雕工,都相當的存在,都還保留相當完整。
[木雕家
施振木]
你以前看到蟾蜍也會怕是嗎?會怕呀,看起來就很可怕的感覺,不過一直刻,慢慢觀察牠的動態,牠的姿勢,就一直刻到現在。
擅長刻蟾蜍的施振木,原來也不喜歡蟾蜍,後來是越刻越感興趣,常常一刻下去,就忘了時間,甚至因此左手肌腱發炎,長達半年無法拿雕刻刀。
[木雕家
施振木]
剛痛的時候還可以寫書法,讀心經,可是過了十幾天以後,整個心就很亂了,因為畢竟兩個小孩子還小,老婆又沒有工作,然後就會越來越煩,然後剛好我會怕就是了,會怕 會怕。
非常喜愛木雕創作的施振木,受傷期間,一直擔心自己再也無法從事木雕創作。手傷一好,施振木又開始拿起雕刻刀,繼續從事他的木雕創作,有過受傷經驗的他認為,只要複製品夠精緻、限定數量,對創作者來說是有加分效果的。
[木雕家
施振木]
複製的話,這個很漂亮,我有三個朋友都想要,不過只有一個怎麼辦?打架嗎?複製其實就是把東西分散出去,對我們自己也很好呀,以前的話賣一件就一個人認識我,可是我現在賣兩百件的話,有兩百多個朋友知道有一個施振木,我覺得很好呀。
黑黑的備長炭,外觀其實不太吸引人。但是羅廣維看中它的養生功效,於是和八位三義木雕家合作,將傳統木雕藝術結合備長炭的養生觀念,製作炭雕,希望可以重振、逐漸衰退的三義木雕產業。
[遊客
李契螢]
炭的東西目前在台灣蠻流行的,剛好看到炭的東西,怎麼可以做成雕塑品的東西,所以好奇心就走進來看一看。
[遊客
吳貞瑤]
很新奇然後覺得很新鮮,覺得這個東西有藝術之美,這個東西它是個藝術又可以達到保健的效果,然後最主要是這個東西數量不多。
[炭雕藝術館
經理 東念瑀]
我們變成藝術品之後,放在電腦前面,又可以阻擋電磁波,可以有很好的功能,又很漂亮。
在三義,像施振木、劉明源這樣從事木雕創作的師傅越來越少了。被視為「木炭中的國王」的備長炭,這幾年在台灣非常受到歡迎,將備長炭的養生概念,結合三義的木雕藝術,三義在地藝術家都期待炭雕能為三義木雕藝術注入一股新的希望。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洪炎山
<我們現在就是結合三義本土,台灣本土作家的作品,我們是把這樣的養生素材,跟藝術做結合。>
這尊慈祥卻不失莊嚴的觀音像,是三義木雕家莊清勳的作品,取名為觀自在。
[炭雕藝術館
經理 東念瑀]
莊老師,他本身的話,刻觀音在國內就很有名,他做木雕的,所以他的品像可以看得出來,非常慈悲,很慈祥、很莊嚴這樣,他原本選材料的時候,他就是用像這樣的風化木,可以看到木頭原來的變化,很自然。
這個像是荷葉在風中搖曳的荷舞茶則,則是第七屆木雕金質獎首獎得主、張信裕的作品。
[炭雕藝術館
經理 東念瑀]
因為這個(備長炭)很硬呀,所以可以舀茶葉,又可以放在電磁爐旁邊,它本身又可以阻擋電磁波對人體的傷害,放旁邊又很好看,不會就是一個黑色的炭在那裡。
<現在很多塑身衣呀,枕墊、坐墊都是用竹炭來做的,我是把這樣的材質作成雕塑,等於室內我們只要放一件這樣的作品,它兼具實用美觀。>
滿臉笑容的彌勒佛,舉起酒杯邀明月的李白,還有鼓著腮幫子的蟾蜍,眼前這些黑漆漆的雕刻作品,都是用備長炭做的喔。
[炭雕藝術館
經理 東念瑀]
這就是我們做雕刻的備長炭,可以聽一下它的聲音,像鋼鐵一樣。
一千到一千兩百度高溫燒出來的備長炭,硬度跟鋼一樣,敲出來的聲音也跟鋼一樣清脆;而且用櫸木燒成的備長炭,只有一般棍子大小,根本不可能拿來雕刻大件作品。
那麼,到底什麼是炭雕?難道是把木雕直接送進炭窯裡燒?其實都不是。
[炭雕藝術館
經理 東念瑀]
直接刻的話,就會像這個,這是我們龍眼樹燒出來的,它直接刻,它本身不是這樣,它本來更大,它就一直崩裂、一直崩裂,這雖然說這麼(備長炭)硬來說,就算有這麼大的炭可以刻,它一樣有天然的崩裂點,它經過熱漲冷縮一樣會崩裂。
那這些炭雕,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炭雕藝術館
藝術總監 羅廣維]
這是一個矽膠模,下面有一個固定模,我們運用這樣一個炭粉,加上接著劑%攪拌均勻之後,我們就可以灌入模具裡面。
所謂炭雕,原來就是木炭雕塑,也就是以完成的木雕作品當作模型、鑄模翻製,再把備長炭磨成的粉、混合接著劑灌入模子裡,製作出和原來的木雕作品、幾乎一模一樣的雕刻品。
[炭雕藝術館
藝術總監 羅廣維]
木雕雕好之後,我們開模具,然後將它注漿,然後到整個生產出來,要修葺,要手工的修整,然後最後再進鋼砂來處理表面,噴砂過,然後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大概需要的時間在半個月左右。
備長炭,這幾年在台灣非常受到歡迎,被視為養生聖品。它和一般木炭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用手摸它、手不會變黑;而且被認為有阻隔電磁波、淨化空氣、促進血液循環等功能。
[炭雕藝術館
經理 東念瑀]
這種木炭本身可以有阻隔電磁波的功效,你看我這個木炭 備長炭在附近的時候,數值明顯下降,到一百多度,到一定的範圍,就不會叫了耶
這裡是三義最出名的水美木雕街。相較於過去全盛時期、三義的木雕店多達一、兩百家的盛況,眼看著三義木雕工廠這些年一家一家關掉,許多雕刻師傅也跟著封刀,羅廣維覺得非常可惜。
[炭雕藝術館
藝術總監 羅廣維]
譬如說我現在雕的是一個彌勒,我是用雲紋來做表現,這跟我來三義當地之後,我感染到大地的一些氣息,譬如說三義這邊算是一個霧都,雲霧給我的一種感覺
羅廣維的專長是泥塑創作,土胚容易乾裂不易保存,他必須先完成土胚,再開模具將原來的泥塑創作翻製成銅、石頭等其他材質的創作。也因為這樣的經驗,讓他想到了透過翻製技術、限量發行,將三義本土作家的木雕創作推廣出去。
[炭雕藝術館
藝術總監 羅廣維]
我們每一件作品都有作品的照片,還有作者的親筆簽名,作品名稱還有尺寸,作品的保證書就相當於作品的身分證一樣。
[木雕家
劉明源]
現在在刻什麼東西?這個喔,有一對小豬在這裡玩,這裡有柿子,柿子講國語就是柿子嘛,豬柿如意,這裡會刻一個如意的形狀。
51歲的劉明源,十三歲國小畢業後,就隻身從台中后里來到苗栗三義,拜師學木雕。將近四十年的老經驗,他歷經過三義木雕最興盛的榮景。
[木雕家
劉明源]
我記得我來當學徒的時候,有好多間很大間的工廠,我們來的時候有二十多個大師傅,加上加工的人,一間工廠有四、五十個人多的是,好幾間,現在來說面臨時機不好,轉行 轉業,現在目前有請師傅做的,沒有多少間。
現在三義木雕雖然已經漸漸沒落了,他還是捨不得放下雕刻刀,他也不怪大環境改變,每天還是在工作室裡創作不懈。他說、最喜歡刻龍跟豬了。
[木雕家
劉明源]
怪不了啦,怪不了,你自己要拿出個人創作的東西,要有風格,才能被收藏家收藏,如果想做大量的,大量生產也不是辦法啦,沒有那樣的市場。
雖然熱愛雕刻,但是劉明源說年紀愈來愈大、體力也比不上年輕時候了,現在刻一件作品要比以前花上更多的時間。透過炭雕複製自己的木雕作品,他不但能留下自己的原作,還能顧飽肚子。
[木雕家
劉明源]
就是比較輕鬆呀,我不用每一次都一次刻一件作品而已,所以它可以有一個量,但是也要限量。
[木雕家
施振木]
你現在是在做什麼?做蟾蜍,刻蟾蜍,它的特色就是三隻腳是咬錢,四隻腳,朋友問我四隻腳是做什麼的?我說吃蚊子呀。
參與炭雕翻製的三義木雕家,還有人稱蟾蜍一哥的施振木。從事木雕創作已經超過20年,總共刻了1400多隻蟾蜍,他刻的蟾蜍不但隻隻表情生動,也都非常討人喜歡。看到自己的創作轉換成炭雕,他感到非常有趣。
[木雕家
施振木]
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變成炭雕感覺是什麼?很有趣呀,很好玩呀,會拿起來把玩呀,現在的科技實在很厲害,把炭磨成粉,然後去翻模,然後把它塑造成一個作品,覺得蠻新鮮的。
[炭雕藝術館
藝術總監 羅廣維]
我們看到作品跟我們原作的呈現,幾乎是一模一樣,包括非常細緻的表面紋路,和一些木紋的結構,我們都能夠把它做到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感覺,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炭雕本身,它這個木紋還有蟾蜍上面的雕工,都相當的存在,都還保留相當完整。
[木雕家
施振木]
你以前看到蟾蜍也會怕是嗎?會怕呀,看起來就很可怕的感覺,不過一直刻,慢慢觀察牠的動態,牠的姿勢,就一直刻到現在。
擅長刻蟾蜍的施振木,原來也不喜歡蟾蜍,後來是越刻越感興趣,常常一刻下去,就忘了時間,甚至因此左手肌腱發炎,長達半年無法拿雕刻刀。
[木雕家
施振木]
剛痛的時候還可以寫書法,讀心經,可是過了十幾天以後,整個心就很亂了,因為畢竟兩個小孩子還小,老婆又沒有工作,然後就會越來越煩,然後剛好我會怕就是了,會怕 會怕。
非常喜愛木雕創作的施振木,受傷期間,一直擔心自己再也無法從事木雕創作。手傷一好,施振木又開始拿起雕刻刀,繼續從事他的木雕創作,有過受傷經驗的他認為,只要複製品夠精緻、限定數量,對創作者來說是有加分效果的。
[木雕家
施振木]
複製的話,這個很漂亮,我有三個朋友都想要,不過只有一個怎麼辦?打架嗎?複製其實就是把東西分散出去,對我們自己也很好呀,以前的話賣一件就一個人認識我,可是我現在賣兩百件的話,有兩百多個朋友知道有一個施振木,我覺得很好呀。
黑黑的備長炭,外觀其實不太吸引人。但是羅廣維看中它的養生功效,於是和八位三義木雕家合作,將傳統木雕藝術結合備長炭的養生觀念,製作炭雕,希望可以重振、逐漸衰退的三義木雕產業。
[遊客
李契螢]
炭的東西目前在台灣蠻流行的,剛好看到炭的東西,怎麼可以做成雕塑品的東西,所以好奇心就走進來看一看。
[遊客
吳貞瑤]
很新奇然後覺得很新鮮,覺得這個東西有藝術之美,這個東西它是個藝術又可以達到保健的效果,然後最主要是這個東西數量不多。
[炭雕藝術館
經理 東念瑀]
我們變成藝術品之後,放在電腦前面,又可以阻擋電磁波,可以有很好的功能,又很漂亮。
在三義,像施振木、劉明源這樣從事木雕創作的師傅越來越少了。被視為「木炭中的國王」的備長炭,這幾年在台灣非常受到歡迎,將備長炭的養生概念,結合三義的木雕藝術,三義在地藝術家都期待炭雕能為三義木雕藝術注入一股新的希望。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