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哪個時代,社會上總有一群礙於法規、政府愛莫能助的弱勢族群。這時候民間社福團體往往能夠及時提供協助,補上政府的不足。屏東內埔鄉就有個地方型的社團團體—愛心樹慈善會,他們懷抱為社區服務的精神,協助弱勢家庭解決問題,也媒合社區、公部門等等資源,來支持需要幫助的人,陪他們度過危機時刻。一起看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不論哪個時代,社會上總有一群礙於法規、政府愛莫能助的弱勢族群。這時候民間社福團體往往能夠及時提供協助,補上政府的不足。屏東內埔鄉就有個地方型的社團團體—愛心樹慈善會,他們懷抱為社區服務的精神,協助弱勢家庭解決問題,也媒合社區、公部門等等資源,來支持需要幫助的人,陪他們度過危機時刻。一起看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苗栗卓蘭被稱作水果故鄉,各種水果非常豐富。當地有一座有機果園,園內種植了早熟品種的春豐水蜜桃。但是由於水蜜桃採收期短又是嬌貴的水果品項,因此園主這幾年嘗試遊客採果,還提供果醬DIY體驗,並且研發水蜜桃冰棒,努力克服果實保存不易的問題。一起跟著記者吳怡君跟李明燈的腳步去體驗。
台灣已經宣示過2025年要邁向非核家園,廢核後要把再生能源的電力配比,從現在約5%提高到20%。但從現在算起只剩4年時間,自產能源跟得上嗎?尤其太陽光電發電量約佔總發電量的13.4%,台灣國土有限,大型光電案場頻頻面臨環評爭議非核家園政策能不能達標?再生能源發展的挑戰有哪些?來看記者鍾雄秀、范修語的報導。
“展綠、增氣、減煤、非核”,是2025年後的台灣能源政策走向,然而有人擔憂,綠電中的光電目標裝置容量過高!而離岸風電除了依賴先進大國協助建置台灣風場,是否能藉此打造台灣風電"國家隊"?再生能源發展已勢不可擋,國際間正推動2050年"RE100",也就是100%使用綠電,台灣如何在這波再生能源浪潮中超前部署?來看記者鍾雄秀、范修語的報導。
台中市清水有一座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這個遺址可是台灣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代表。為了讓很有價值的園區能更有影響力,當地的牛罵頭文化協進會,結合返鄉青年與青農成立一間很有特色的餐廳,希望讓更多人認識當地文化。來看記者吳怡君、李明燈的報導。
恬靜的永安老街,號稱高雄美濃第一街,曾經繁盛一時的這裡,在時空變遷下漸形落寞。幾年前在官方「文創人才留美培力計畫」的推動下,鼓勵青年回流、返鄉,透過文化創意與觀光行銷帶動街區活化,永安老街正一步一步蛻變中!
新竹五指山上有許多廟宇,吸引了不少登山客或進香客。而清幽的山上卻有一間很時尚的披薩店,還是一對年輕的兄妹所經營。從小就在山上長大的兩兄妹,長大後雖然各自在外地讀書、工作,但他們始終希望能回到老家生活。因此這幾年他們把老家倉庫搖身一變成為披薩店,還結合時下流行的野外用餐,打造出了獨具特色,在森林裡野餐的別緻餐廳。記者吳怡君、江長銘的報導。
一位學美術的年輕人,退伍後決定回苗栗老家開畫室。但他這間畫室很不一樣,課程創作題材刻意結合了家鄉環境,還配合節氣以及國內外節慶與文化發想,希望讓當地孩子們在生活中,發現平時常被忽略的美好事物,甚至能發揮無限創意。來看記者吳怡君跟蔡裕昌的報導。
苗栗一位返鄉青年藍凱瀚,這幾年將家中的陶瓷產業,結合台灣設計師,組成青年團隊,開發出結合環保理念的咖啡濾杯,而使用濾杯來沖泡咖啡時,就不需再使用濾紙,也能降低砍樹的機率,而團隊也期望濾杯的使用,不只是侷限在咖啡上,未來還能夠延伸到茶飲及酒類上,串連帶動起台灣農業及產業發展。吳怡君跟羅應展的報導。
這幾年來天然健康的好物,越來越受到現代人重視,苗栗有一位青年因緣際會下接觸了手工肥皂,不但幫助家人解決皮膚問題,還進一步毅然決然投入了手工肥皂工作。原本不懂的他從零開始,堅持以純手工、頂級原料,帶給手工皂一個新面貌。記者涂至伶跟陳靖維帶我們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