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不只存在於教室,文化當然也不該只停留在課本中。農曆二月二日伯公誕辰日,桃園新屋有一間幼兒園,園方帶著孩子走出教室,前進伯公廟,實際參與學習如何敬拜、參與傳統儀式。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接觸客語,沉浸式教學讓語言和文化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來看記者許儷齡、左燕輝的報導。


 

 

恁早。
    
一大早孩子們興奮排隊準備出發,手裡拿著各自準備的供品,正要出發到附近的伯公廟。
    
你帶了什麼要去拜伯公?你要說我帶杯子蛋糕,杯子蛋糕,你帶什麼東西去呢?餅乾,餅乾,那你帶什麼?出發了!
    
敬伯公是客家庄的信仰傳統,這一天,孩子們走出教室,透過親身參與,學習敬拜伯公。

[記者 許儷齡]
這群孩子這一天有戶外教學,他們一大早就聚集在此,一大群人在這裡準備要拜伯公,這天他們的”老師”就是伯公、伯婆。

[幼兒園園長 彭桂容]
二月初二是我們客家人很重要的拜伯公,伯公生,每年,老師都會帶小朋友去拜伯公,而伯公其實很抽象,我們要如何讓小朋友認識伯公,這個文化,就從講伯公故事(開始)。

農曆二月初二是伯公誕辰日,是客家族群重要的文化節日,家家戶戶會準備供品,向守護地方的伯公表達感謝。

今天為什麼來拜伯公,伯公生日。

孩子們帶來水果、餅乾、糖果,看似簡單的供品,卻包含對伯公的敬意,也讓他們學習傳統祭祀的意義。

小朋友你們今天為何而來?拜伯公 哇,你帶了什麼來拜伯公?葡萄,帶什麼?葡萄,妳帶什麼?蘋果,那妳帶什麼呢?餅乾,妳帶餅乾,那你帶什麼?水果,什麼水果?橘子,橘子。

家長們也參與其中,從一起準備供品,到聽孩子的分享,這場文化課程串聯起學校與家庭。

[家長 姜晉軒]
她就回來說她要拜伯公,然後,我太太就準備蘋果讓她帶過來。

[家長 魏如鴻]
小朋友就是有回來跟我分享說,明天我們要去拜伯公喔,那我們每個人要準備一顆蘋果。

[幼兒園園長 彭桂容]
他們準備自己的,家長為他們準備水果、糖果、餅乾等等,其實沒有限定他們要帶什麼來,這樣家長也有參與感,小朋友也很開心,一人帶一樣去伯公下,伯公開心 小朋友也開心,家長也開心。

儀式中有許多規矩,幼兒園方特別邀請祭祀專家,帶領孩子們一步步學習,從正確拿香的方式,到如何表達心願。

我們右手持香,右手,右手叫”正手”,”正手”,右手插香,左手插香,要記得喔,還有持香時手要舉高。

[祭祀專家 彭東祥]
這裡是我們新屋區新生里,最老最老的伯公,所以在土地伯公來說,這是新屋區來說,最有信仰、最久的一間伯公廟。

[家長 孫翊鈞]
我在家裡也有拜祖先,然後我也會叫農場阿姨,她們帶去附近拜伯公的時候也會帶去,所以他們耳濡目染,他們自然都聽得很多、看得很多。

拜伯公不只是儀式,更是客家文化的一部分。孩子們透過簡單的客語學習,認識恭喜、承蒙、拜託等表達方式,從這裡也看見語言與信仰結合。

祝福大家就說恭喜恭喜,恭喜恭喜,我們要表達感謝時,就說承蒙承蒙,承蒙承蒙,我們要請伯公伯婆來庇佑我們身體健康,就說拜託拜託,拜託拜託。

[幼兒園園長 彭桂容]
幼兒園的小朋友因為他們的,背景知識還沒那麼多,沒那麼多時你就要讓他做、體驗,他才會有概念,不然光是用講的,其實講過了他就忘記了,這樣就有點可惜,所以我都會帶著小朋友做中學、學中做,這樣的概念。

如果有事情想稟告,就會擲筊請示伯公,拿到筊的孩子躍躍欲試。

(這是你第一次”跌聖筊”嗎)?他第一次 她第二次,我第三次,(真的喔),他們第一次都是”笑筊”,可是我一次就”聖筊”。

[祭祀專家 彭東祥]
現在小朋友統統並非跟祖父母居住,以前是三代同堂才有機會,祖父母也會教,但如今時代已是工商業社會,所以說父母親上班,小朋友許多不了解這些情形,所以利用這個機會,從小我們就是教育他如何拜神。

現代家庭結構改變,許多孩子不再跟上一代長輩同住,無形中少了接觸母語的機會。透過這樣的課程,他們得以重新認識信仰與語言,在成長過程中建立文化認同。

[家長 姜晉軒]
像我跟我的小孩子,要我跟孩子講客語,我真的,全都講國語,講客語很少講了。像我祖母過世以後,我就比較少講客家話。

[家長 魏如鴻]
說實在要我自己講客語對她的話,是有點困難,加上我們沒有跟長輩住在一起,這樣子的話就是,她也沒有辦法學習到客語的部分,所以我覺得送過來的好處就是,學校可以教我們,可能沒辦法教她的部分。

[家長 孫翊鈞]
傳統這些母語很重要,所以我選擇這邊讓小孩子讀書,我覺得特別好,他們把這個文化傳承下去,我現在我講客家話,我比我女兒還不會講。

沉浸在伯公氛圍裡聽故事,孩子們跟著老師悠游繪本中,了解伯公與土地的關係,認識客家族群敬天惜地的價值觀。

住在有趣的河邊,咦 他們看到什麼?魚,看到魚,是漂亮的魚。

學習客語不只是單純記憶詞彙,而是透過故事、互動,一步步累積語感。

[客語老師 鍾鳳珠]
講故事(對象)較年幼,我會一次華語、一次客語,慢慢的增加接觸,知道其中的意思,如果有比較,比較生活的詞彙,我會請他們復誦一次,跟著我講一次,例如魚、漁網,這些比較特殊的詞彙,他講一遍他就(學)會。

[鄉親 彭春蘭]
很好、很有意思,可以讓孩子在伯公誕辰這個意義,還有教導他們講客語,這樣非常好。

這堂課不僅教孩子學習敬拜伯公,也帶他們認識不同類型的伯公廟,理解信仰的歷史與社會意義。

我們這邊有準備很多東西,我們先來介紹,「雞卵糕」,我們要問,等一下我們要輪流上來,拿東西拜伯公可以嗎?好 我們先來練習喔。

[教保員 呂欣珮]
這個文化的課程,我們就會帶小朋友認識伯公生,需要準備什麼東西,還有哪些形式的伯公廟,跟家人去拜伯公的經驗,也會一併帶入,小朋友也會分享跟祖父母、父母,過年時也有去拜伯公、去廟這些。

有了場景和應用的情境,孩子們不只是學語言,更在生活中逐漸自然學習運用客語,學習不再只是課堂上的練習。

[教保員 呂欣珮]
(小朋友)他就會講說我也有去拜伯公,我有帶了什麼東西去拜伯公,會說有帶糖果、水果、三牲,不過他們可能還不太會講,所以我們做客語這方面,我們會用客語單字語詞這方面帶入,因為小朋友對這些方面,我們要融入生活當中。

[客語薪傳師 王鳳珠]
我認為這種東西就是,年紀越小給我們的回饋越大,問他們什麼,他們就會很活潑地回答你,簡單的名詞、詞彙,以及生活中簡單的,他們仍是可以跟你對答,雖然沒辦法說得很長,但是簡單的就可以跟你對答。

沉浸式教學讓孩子在真實情境中使用語言,而非單向學習。老師透過對話與互動,引導孩子進行日常對話。

一起來問,拜伯公拜伯公要帶什麼去?要帶餅乾去,好厲害喔 要帶餅乾去,好 放下來。

拜伯公拜伯公要帶什麼去?要帶水果,她說要帶水果去,水果放這裡,好 承蒙妳。

陪伴著孩子一點一點累積,當收到孩子們的回饋,老師的內心湧現感動。

[教保員 呂欣珮]
他們會回饋說我有帶水果去,我們就會很直接翻譯過來,就會說 你有帶水果去喔,你有帶香去、帶金紙去,他們會這樣分享,這樣我們的課程就會把這些單字,生活當中的單字,這樣慢慢的帶入。

[客語薪傳師 王鳳珠]
孩子越小越好教,到了小學、國中,其實我之前曾經接觸過,不過他們就會比較害羞,比較不願講,越高,像小學一二年級可能還可以喔,越大到了三四五年級,他們就會怎樣害羞啊、不想講。

孩子們在教室裡,透過勞作、繪畫,將心目中的伯公形象畫下來,從視覺與創作的過程,加深對伯公文化的理解。

[幼教師 宋耕儒]
我們一開始也是先用伯公的故事,帶著小朋友去了解說,伯公可能以前是怎麼樣,演變成我們現在認識的伯公,然後也有就是用繪本的方式,分享說伯公可能有照顧田園的,保護農夫讓農夫可以,就是田頭伯公,可能跟我們住在一起的庄頭伯公,還有石頭伯公、樹頭伯公。

小手握著蠟筆努力畫,在繪畫的同時,孩子們也練習用客語表達顏色,語言學習不只是單純的記憶,從實作中也能自然吸收。

(妳畫什麼呢)?水頭伯公,(這是什麼)?船,(有什麼顏色呢)?橘色、紅色、粉紅色、藍色。

你畫的是什麼伯公?庄頭伯公,庄頭伯公喔,你拿什麼去拜伯公呢?雞、糖果,還有呢,白白的是什麼?

讓客語融入生活,才能真正留下來。幼兒園透過「做中學」,讓語言與文化成為孩子們日常的一部分。

[幼兒園園長 彭桂容]
其實這就是把客語變成生活化,所以幼稚園小朋友的教學,其實要讓它變成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化來進行,小朋友才會有印象。

客語薪傳師 王鳳珠]
如果家中家長願意配合,真的就會講得比較長,真的喔,不是很多,有少數是可以的,因此我認為如果家中願意配合,我們客語其實還是會有救啦。

語言與文化的傳承,關鍵在於日常的積累。當孩子在生活中使用,客語才能真正融入內化,成為成長記憶中的一部分。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左燕輝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伯公小學堂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