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連續劇「茶金」,透過戲劇讓大家認識臺灣茶產業,現實世界裡,宜蘭有茶農透過與在地學校合作,來傳遞臺灣茶的歷史文化,也積極與不同的冰品業者異業結盟,發展出臺灣茶冰棒、冰淇淋,希望讓民眾用嶄新口感細細品味臺灣的茶風味,記者吳怡君與陳靖維帶大家一塊來了解。 


 

 

 

哪一個,那是花茶花,現在這個節氣剛好開茶花,所以那個是花苞,然後你們現在運氣很好,是看到那個花苞,呈現的樣子。

 

一群學生戴著斗笠,在一大片翠綠的茶園裡和宜蘭茶農學習採茶的技巧。

 

我們就是要採這種,一心一心然後兩葉的嫩葉,這個嗎,去做採收,對這個,對,這個都要留。

 

除了採茶的訣竅,這群來自宜蘭羅東高商餐飲科的學生們,還體驗了早期炒茶的過程,透過一系列的製茶工序,深入認識在地茶文化。

BITE宜蘭茶農 游正福(右)

我們基本上製茶的工序有很多種,那像今天做的是綠茶,就有採茶、炒茶,然後直接在鍋裡揉茶,到最後乾燥,那一整個流程大概是四個動作,但是烏龍茶會到兩天,所以每個工序,我們在做完綠茶之後,還要再講解一下說,讓學生知道說,原來烏龍茶跟紅茶還有綠茶,它工法是不一樣,會呈現出不同風味跟味道這樣子的概念。

 

下鍋,下鍋,在炒的時候都是這樣,翻起來之後要壓了,翻起來壓,翻起來壓,那鍋非常燙。

 

透過實際體驗,學生們更能深刻了解課本外的知識,並加深對茶產業的印象。

BITE國立羅東高商老師 廖雅慧(左)

因為其實我們的學生剛好是實用技能學程的學生,然後他們其實滿重視就是所謂的一個實作的部分,那因為剛好他們在一年級的課程裡面, 就是有飲料實務這一門課程,那其實我們在課本的理論知識裡面,其實有提到就是茶的篇章,就是包含就是整個製茶的一個流程。

BITE國立羅東高商學生 林昊倫(右)

像剛剛那個炒茶,我剛剛去用的時候手指很燙,就是在翻炒的過程中, 就是比較燙,然後高溫,然後就是那個煙很燻,所以對我來說就是有點害怕這樣。

BITE國立羅東高商學生 張秝綺(左)

就是第一次採茶就會覺得說,好像滿有趣的,因為,其實剛開始看的時候,我們就覺得說,好像很複雜好像每個都可以採,但到最後,後來茶園的主人有跟我們講說是要採一心二葉,所以後來我們越來越熟練之後也採滿多的。

 

就是有一點,淡淡的那個香味,我是覺得就,但我是比較喜歡第三個。

 

喝上一口宜蘭茶,學生們用視覺與味覺細細感受臺灣茶的獨特風味,茶農透過教學過程,希望能夠讓學生認同臺灣茶的價值和文化。

BITE宜蘭茶農 游正福(右)

 

那我們這樣跟他們合作過程中也讓學校的學生知道說,其實,這些東西除了製成的過程是怎麼樣的邏輯,然後大概有什麼樣的概念之後,最後在品茶中也是帶入一個,讓他們了解茶葉的特性跟風味,然後他們之後在做調飲或是做一些課程上的運用,他們就知道說,原來這個可以這樣用 會有直接聯想的一個概念。

 

由於臺灣飲茶習慣,受到西方咖啡和手搖飲料的競爭下,漸漸式微,因此宜蘭茶農游正福希望能夠喚醒大家對臺灣茶的重視。

BITE宜蘭茶農 游正福(左)

 

尤其是像早期在爸爸、阿公那個年代,他們年代是一直有在喝茶這個習慣,就是家家戶戶一定要喝茶,它是變成他們生活很可能賦予依賴的另外一種飲品,但是現在你會發現很多都會被咖啡取代掉,咖啡或者是一些可能,因為他們都會形塑,現在年輕人喜歡的東西,那我覺得滿可惜的是,茶葉為什麼不能形塑這樣一個樣子跟樣貌。

STAND 記者 吳怡君

因為宜蘭這邊四季的氣候是很不一樣,所以春夏秋冬,生產出來茶的風味,也是各個有層次,所以在地宜蘭茶農,就想說要跟冰品的業者一起來合作,希望可以生產出有臺灣茶風味的茶產品。

BITE宜蘭茶農 游正福(左)

他可以選擇知道說,用哪一季的茶葉可能會帶點花香,哪一季的茶葉會帶點水果香,哪一季會帶點蜜香,所以我們可以跟夥伴分享說,這個土地上因為我們第一次做無農藥有機做生態農法,那加上宜蘭的氣候, 它是春夏秋冬四季變化都會有它自己的個性,因而這樣它產生很多風味,他就可以很快地來透過這樣的條件可以找到更多元,更多發展面向的風味去做應用加工。

 

可以嗎,可以,可以,好那我們就去茶園,好,然後它第一個品種就是金萱的,就是它比較帶奶香味,然後這個是翠玉,這是白鷺,臺17白鷺,然後它帶一點比較偏野薑花香,另外那一塊就是比較偏翠玉帶花香型的,這個都是早上剛開的,這超香好新鮮喔你聞聞看,真的耶,玉米鬚的甜感。

 

這天茶農帶著冰品業者到自家茶園,實際採收茶菁、茶心、茶花等,更品嘗花粉的味道,試著更貼近產地。

BITE臺式冰品業者 曾國峯(右)

那像他這邊就是有金萱、白鷺跟翠玉三種品種,那他都會用他的發酵度, 跟我介紹茶的品種的風味到底是怎麼樣,那我們也會從,就是吃茶的芽心開始去認識每一款茶,那我在思考說,我在製冰工藝這一方面哪一款茶是比較適合入我的冰,那讓客人吃起來會特別回甘,然後有韻味這樣子。

 

他們在茶園一同討論,找出茶的特性與風味,激發延伸出更多創意想法。

BITE宜蘭茶農 游正福(左)

 

現在很多夥伴,他如果為了要結合茶葉商品,可能會是去市面上買一些商業化或格式化、規格化的商品,可是他們對茶葉其實不了解,甚至他們在運用上,他們只能用表面出來的味道或是他們東西,而去呈現這樣一個基礎味道而已,所以我覺得我們,我們是自己在種茶、自己在做茶,我們希望他們是了解到茶葉有一些系統,它跟咖啡跟酒一樣是有系統的,不是單純只有買到這個商品就用這樣的味道而已。

BITE臺式冰品業者 曾國峯(右)

 

因為茶的風味不同,所以他可能也會搭配一些臺灣也是一個水果很豐盛的地方,那跟茶也是,茶也是我們臺灣一些主要的農產品之類的,所以之後可以用茶的不同風味,然後帶入不同水果,研發出,可能不同口味水果茶的冰棒。

 

這個的話比較偏水果香跟,這紅烏龍,紅烏龍,紅烏龍,它有點水果香,所以你現在做冰的部分,你現在是用清香跟那個綠茶,然後你就是20%跟0%的,但是如果你用40%的水果香比較重,所以到時候你這個適合加水果茶

 

實際進到茶園了解產地,也透過品茶從風味中試著找出適合的開發品種,多年來不斷嘗試異業結盟的茶農游正福,發現和不同業者之間,很難找到共同語言。

BITE宜蘭茶農 游正福(左)

我自己發現,我跟一些加工業者在討論過程中,我們其實沒有共同的語言,所謂共同語言,就是說我們在講茶葉的時候,其實沒有辦法講出一套說,可能我的認知,講出來的語言,跟他的語言是相通的,所以我們在講的時候就很容易產生一些誤會。

 

為了可以清楚了解茶的口味與變化,==cgin==因此他發展出一套品茶風味輪系統,系統透過三種參數包含品種、烘焙以及發酵,再透過品種分類以及烘焙和發酵0-100%的不同程度,分門別類出各種風味的詮釋與差異==cgout==,希望找到與客人之間的共鳴。

BITE宜蘭茶農 游正福(左)

 

不同的製程,然後可能0到100%的發酵這樣過去,然後讓加工業者或是消費者,去喝到說,這個發酵度,在0%發酵,在20、40、60、80、100,不同的發酵度會呈現出來的味道,或基礎的香氣是什麼 然後或者是說湯的顏色是什麼,然後大家看到顏色然後他看到、聞到味道的時候,他們大概會有印象,然後我們再延續下去變烘焙第二層,然後再品種第三層,所以它總共有三輪的一個循環,然後去感受一下,不同的一個條件時產生出來的味道,然後去做一個基礎的知識建構。

 

透過風味輪的解釋和介紹,臺式冰品業者更清楚茶的特色,並開發出三種口味的臺茶冰棒,希望能夠打開新的市場通路。

BITE臺式冰品業者 曾國峯(左)

因為風味輪就是我們真正要去找出最適合我們去做後續產品,因為我們是產品算產品加工,所以就是從最根源的去認識我們要加工的東西是最好,而不是隨便從市場上隨便拿一些茶就來做這樣子,對,這樣子是比較沒有辦法去體驗出我們的特別特色這樣子,也沒有辦法去做一個很明顯的市場區隔。

 

為了要做出冰品的市場區隔,冰品業者曾國峯不用平價商務茶做原料,堅持選用價格成本相對高昂的臺灣茶。

BITE臺式冰品業者 曾國峯(左)

 

因為成本高,一方面我們要是跟一樣是跟外面的商務茶做區隔,因為外面的商務茶基本上它只是一個茶的一個定位,可是它沒有辦法去體驗說,這片土地到底真的味道是什麼,像我們宜蘭茶就是它有特別的甘甜味,因為我們種茶的環境,對,我們這邊石頭地所以可以把那個水質過濾比較乾淨,那就是可以嘗到我們宜蘭這片土地的甘甜滋味。

 

除了有臺式冰品,也有業者利用臺灣茶做出臺灣風味的美式冰淇淋,同時製程不加一滴水,完全以牛奶和茶葉一起烹煮,凸顯濃郁茶香。

BITE美式冰淇淋業者 楊鈞儀(右)

 

因為加水它會冰晶感很重,而且水跟牛奶本來就不是很融,那你就必須要再增加多一點東西,讓它可以混和在一起,所以我們選擇說直接用牛奶去煮茶葉,那煮完茶葉之後再過濾,不要那麼多茶渣,當然有時候還是會有,因為那個沒辦法,你真的茶葉沒有辦法說像香精都沒有渣還是會有一些碎屑,會通過那個濾網然後,我們再經過機器攪打然後再急速冷凍,然後做成冰淇淋。

 

為了能夠符合臺灣人口味,業者改變傳統美式冰淇淋製程,減糖減脂不使用香料,並使用臺灣在地農產,深獲客人好評。

BITE美式冰淇淋業者 楊鈞儀(右)

很多客人就是吃了白鷺去買茶,因為我們的東西都有溯源,所以就是其實上網就知道,我的原料來源是哪裡,那就是有一陣子是有在討論說,到底要不要公開原料來源,因為很可能說別人去搶你的原料,然後造成你的成本就越來越高,不過最後沒有,最後就是換個想法,如果大家都用臺灣的茶,那臺灣人的茶如果量多了,其實你的多樣性也會更多,那不一定會比較貴。

OS

也有義式冰淇淋業者,利用宜蘭在地的烏龍茶粉搭配牛奶及奶酒,攪拌均勻之後倒入製冰機中,做出茶味濃厚不甜膩的冰淇淋。

BITE義式冰淇淋業者 賴守芬 (左)

 

 

主要我們有用他的蜜香紅茶,還有他的黃烏龍,對,兩個都非常非常香,那紅茶部分,我們有跟巧克力一起做搭配,就是一個比利時巧克力,然後有帶那個蜜香紅茶的尾韻的香氣的口味的冰淇淋,那烏龍那我們這邊有做那個(品牌)奶酒,跟它的黃烏龍做搭配,它就是會有(品牌)奶酒的奶香,然後一點點酒精的那個的味道,還有烏龍的尾韻這樣子。

 

特別到國外學習製作冰淇淋的賴小姐,回到家鄉宜蘭開業後,最後還是決定尋找在地原料。

BITE義式冰淇淋業者 賴守芬 (左)

 

我在義大利學習到就是說,他們很喜歡用當地特色的產品去做成他們 自己特殊口味的冰淇淋,因為我嫁回來宜蘭,決定在宜蘭這裡開義式冰淇淋店的時候,我就我就去找當地的小農去開發他們的那個口味的冰淇淋,然後覺得他們的茶非常的香,所以就決定用他的茶來做不同的變化,然後做成我們自己特色的冰淇淋。

BITE宜蘭茶農 游正福(左)

同樣春夏秋冬的茶葉,在他們工藝上,他們可以調整出,它不同的變化跟特性,這個就要透過他們經驗,所以我覺得這個是他們跟外面一些,一般在做商業原料,比較不一樣,或商業甜點類比較不一樣的是,他們可以先了解食材的原料特性之後,之後他們透過工藝法去調整出一個最適合的味道,那這一塊是,我們在做,想要呈現給消費者最天然,或是最在地的一個概念的一個原始的想法這樣子。

 

宜蘭茶農游正福透過自己對臺灣茶文化與風土歷史的了解,逐步建構出創新的茶產品,透過異業結盟,創造出不同型式的茶冰滋味,也讓臺灣傳統茶文化有了嶄新樣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