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靈魂之窗,這是眾所皆知的一句話,偏鄉醫療不足,也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如果視力有問題,人又在偏鄉,生命就不僅只是「人生是黑白的」一句話可以帶過的,為了協助偏鄉弱勢族群篩檢視力,花蓮的門諾醫院一位眼科醫生,經常主動深入偏鄉,義務為老人和孩子們看診,守護他們的視力。來看他的故事。記者邱月華跟林敬祐的報導。
走,前面,走。
早上遛遛狗、回家澆澆花。
1、2、3、4這樣慢慢來,我會去算這是第幾個葉子,然後慢慢撿,那就像是一種修行。
撿撿樹葉、掃掃院子。
其實人都有一份童心在裡面,那我們這個是老頑童啊。
或是甚麼都不做,像個孩子一樣開心的盪著鞦韆玩。
他是許明木,門諾醫院教學研究副院長,也是眼科主任
他的生活原來可以過著愜意,前途也很順遂的。
門諾醫院教學研究副院長 許明木(右)
我在高醫是被培養,必須要接所謂的,要有重大的責任,或者要帶領或是甚麼一種領導人的地位,為什麼跑來(花蓮),所以他們都說我,自我放棄,或是怎麼樣,自我驅逐。
打開眼睛,眼睛睜開,眼睛要睜開喔,她真的在哭耶
許明木升為主治醫師後,放棄了擔任高階主管的機會,去到花蓮行醫,閒暇時就主動去偏鄉為弱勢義診。
門諾醫院教學研究副院長 許明木(右)
我沒有辦法習慣那一種,醫療是以這一種所謂的地位啊,金錢啊,名譽為主的那一種狀態,我覺得醫療本身,還是應該回到它是一種社會責任。
他會害怕,他哭得好傷心耶,哭沒有辦法看,他其實只要不哭,幾秒鐘就知道了,他很興奮,興奮得要命,正常,好了,讚,擊掌拍手來
有的大聲哭不停,有的興奮地笑著,看診的環境吵雜,許醫師仍泰然自諾為他們檢查眼睛。
驗光師 謝錫寶(右)
一個醫師,如果在診間他其實會最舒服,而且以獲利來講,在醫院你可以做很多手術,許醫師他當初來東部,他就知道自己並不是想要這一塊,
正0.5,負1.5,角度在差不多5度到10度。
不對,看前面,看前面看正前方,左邊是175或是180,所以左邊的角度放錯了。
早上才為20多位社區居民,和40多位重度身心障礙者篩檢視力,下午他又來到安德啟智中心,許醫師的團隊得精準的掌控時間,才能為所有的院生做好檢查。
門諾醫院教學研究副院長 許明木(右)
我們表格都弄好了,我只要講他們就一直勾、一直勾,所以我們一個小時可以看7、80個病人,7、80個就趕趕趕排排排一直趕,勾勾勾就一直做。
腳小心喔,我要轉過來囉。
無法用言語表達需求,啟智中心的院生們是弱勢中的弱勢,對他們許醫生仍一視同仁,檢查毫不馬虎。
安德啟智中心修女 黃雅格(右)
平常我們帶孩子出去看醫生的時候呢,然後我們也只會說,醫師他眼睛痛,看一看,喔,好了,就這樣給眼藥水,所以他有不一樣的,而且在這裡看的時候,我們有幾個工作人員可以幫忙看孩子,而且他(院生)有熟悉的環境,他看起醫生來,他也比較放鬆。
許醫師自稱是「雙槍俠」,只要有視網膜鏡與直接眼底鏡,二項簡單工具,就能立判眼睛的問題。
門諾醫院教學研究副院長 許明木(左)
我只要一看,我就知道外觀有沒有問題,我只要一掃,就知道他有沒有近視、遠視、散光,什麼我都知道。
安德啟智中心修女 黃雅格(右)
他是一個經驗很豐富的人,所以他可以一看那個孩子的眼睛,就知道這個孩子之前是怎麼樣,他是怎麼看東西的,他就可以看得出來這是一個非常有經驗的醫師。
來再一次喔
雖然有一身的好功夫,但許醫師說如果沒有團隊的協助,他也孤掌難鳴。
門諾醫院教學研究副院長 許明木(左)
我們那個時候有4個助手,因為我一次跟衛生署申請了2個計劃,我把「東區視保」拉過來之後,所以我們有4個人,我們叫做4大金剛,他們4個人是我的雙手雙腳,絕對不是我一個人。
看醫生,看醫生,看這裡,她合作得很好啊。
讚,沒有說謝謝。
民國90年行政院衛生署,為了照顧東部很偏遠地區的學童及部落的老年人,成立了東區視力保健中心,簡稱「東區視保」,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但他卻搶著做。
友人 賈漢生(左)
很多好醫生都會留在台北、台中、高雄,沒有很多好醫生會來花蓮,所以我想他是一個很特別的人,你知道嗎,他來這裡就是要幫助一些老人和小孩。
喜歡嗎?回去做好再拿給你
驗光師謝錫寶,自「東區視保」成立之初,就跟著許醫師深入偏鄉為弱勢驗光、配眼鏡。
門諾醫院教學研究副院長 許明木(左)
我沒有他我沒有辦法做啊,但是他跟我,他培養了20年的技術啊。
驗光師 謝錫寶
其實錢,一直對我們都是最小的事情,最困難的就是,好像沒有…就是辛苦。
既然辛苦,為什麼還願意跟著許醫師上山下海,他一下子就哽咽了起來。
(這20多年來讓你覺得),其實,不要問這個
門諾東區視力保健中心驗光師 謝錫寶(右)
當初在那個又狹小又不通風,因為我們又必須在一個半暗室的狀態裡面做每一個檢查,從早上9點一直看,看到12點,一直到所有的診結束,他甚至連去上個廁所都不會,他要忍耐這樣,所以,能力要跟上。
必得有驗光師隨行,是許醫師對「東區視保」外出篩檢視力的堅持
門諾醫院教學研究副院長 許明木(左)
在花蓮100公里之內根本沒有眼鏡行啊,他也沒有錢配眼鏡啊,所以你要戴眼鏡去哪裡戴,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有所謂的眼鏡部,免費幫他們配眼鏡。
記者 邱月華
配一副眼鏡,對都市人來說是很簡單的事情,不過在偏鄉,有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曾去檢查過眼睛,因此許明木醫生時常會去到鄉下地方,無論是客庄或是原住民部落,去幫他們檢查,但一個人的能力還是有限,因此他希望大家來盡社會責任,這樣這些弱勢者的眼睛就會有更好的照顧及治療。
早安
前一天才在花蓮縣富里鄉,為80多位病患檢查視力,今天許醫師視力保健巡迴車,又風塵僕僕地,開進了光復鄉的一處農園。
還有嗎?還有布嗎?這樣就夠暗了吧!你還要更暗嗎
原來農園的主人,正在幫門諾的視力保健中心,舉辦募款餐會,現場簡單的布置後,就是一個檢查站
門諾醫院教學研究副院長 許明木(右)
人家捐款給我,我能甚麼回饋,我們車子開出去,就設一個檢查站,我在那邊設一個檢查站。
到那邊等,外面在下雨
「別人在醫院等病人,我們是主動到偏鄉社區找患者!」,醫療的本質就是替患者服務,是許醫師一直以來的信念
友人 賈漢生(左)
我想這是他的人格特質,不一樣,他就不是要賺很多的錢的醫生,所以他會來到這裡,(接緊)幾十年都在這裡,來照顧這裡的病人。
看這邊的前面
檢視眼睛,得近身檢查,取得病人信任,是第一步也是最首要的。
看前面,看直直的,有在看報紙嗎,有嗎
門諾醫院教學研究副院長 許明木(左)
我為什麼要說幾個客家話,要懂幾個阿美族語,因為你跟他講母語,他就很高興,所以我會跟他講「眼睛張開來啊」「看直直啊」「看上面啊」「看下面」
客語雖然說得不標準,也要硬說就是要拉近醫病關係,他的動機很簡單,就是及早發現病人他們的視力問題。
門諾醫院教學研究副院長 許明木(左)
讓他可以保有他的視力,或者讓他原來剩下的視力,可以得到最好的照顧,讓他有能力照顧自己,而不會成為社會的負擔。
好我要這個顏色,我的勞作都一百分
又是醫院看診,又是外出義診,和家人相處的時間是必然少了許多,但許醫師說,外出義診就是度假啊。
門諾醫院教學研究副院長 許明木(右)
我每一次出去,我一定想辦法讓我的小孩、太太跟我出去,一定想辦法出去,因為第一個他是我的人力,第二個,它是我們全家在一起的時間啊。
不願在鏡頭上露臉的醫生娘,私下笑笑的說「他覺得幫助弱勢,是他的使命,所以我們就配合他啊。」
門諾醫院教學研究副院長 許明木(右)
所謂東區視保,剛開始的時候在做的時候,沒有助手,助手很少,誰是我的助手,他們倆個是我的助手,一個是場控,有空就是在我身邊記錄。
餐會結束了,小農市集也收攤了,雨越下越大,天色漸暗。
你有看到我現在在動嗎?沒有,沒有,沒有,現在略略有了,你這隻有眼睛問題喔,你自己都不知道喔
許醫師的「行動眼科」仍持續忙碌著,就是希望能為更多人看診。
根據統計東區視保2015至2020這些年,篩檢人數已超過2萬3000人,免費配鏡約5000人。
這是我最享受的時候。
回到家,總算能鬆口氣了,這才知道累。
門諾醫院教學研究副院長 許明木(左)
我一旦想做甚麼,我那個能量,正能量會很強,比如說,像昨天回來我就有問題了,因為我的腎臟腺分泌太高,我回來會睡不著,因為腎臟腺在那麼短的時間內一個接一個,我所有講到最後回來聲音是啞掉的。
這是我的運動場地
就是一面看電視一面做
72歲了,早已是拿「老人卡」的年紀了,許醫生相當注重自己的身體保健,他說得把自己顧好,為更多人服務,就擔憂後繼無人
門諾醫院教學研究副院長 許明木(左)
我本來在慈濟啊,我在慈濟當醫學系系主任,我在慈濟眼科教住院醫師啊,我總希望說有住院醫師,他升為主治醫師後願意來這裡,不過到目前為止,都沒有辦法。
中山視光系學生 莊松霖(右)
之後如果有機會也的確會很想就是再去做這件事情,就是篩檢,我覺得真的是很有意義的事(不會賺錢喔)這當然是一個點啊。
推東部視力保健20年後,2019年許醫師榮獲醫療奉獻獎,但他覺得最欣慰和最有成就,卻是病人跟他說,我看得到了。
門諾醫院教學研究副院長 許明木
很多不是那個疾病,都被當成現在那個疾病治療,比如說他根本就是屈光,他只要戴眼鏡,他就看得到,然後都被開白內障開掉了,我們很多例子,眼鏡戴上去,笑嘻嘻的我看得到了。
採訪/撰述 邱月華
攝影/剪輯 林敬佑
連著跟拍許醫師3天,第一天去到啟智中心,隔天在農園看診,第三天去到他家,穿的都是同款的襯衫,笑問他只有這一件衣服嗎,沒有啦,我有2件冬天穿的啦,我是那2件換而已啦,他說,人老了減法過生活,但任何東西都能減,除了朋友和為弱勢「開光」得傾全力地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