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旗山區圓富社區裡有間全臺灣最老的咖啡館,「老」指的不是店家的歷史多悠久,而是沖泡咖啡的服務生,全都是七、八十歲的阿婆。不少人還特別遠道而來,只為喝一杯阿婆泡的咖啡,而長輩在參與過程中,不僅不會與生活脫節,還能延緩老化,無形中也發揮了長照目的。一起來看宋宇娥、李明燈的報導。
布出來,好,來,這手,左手石頭在前面,等一下,一二三四,我們就要換手。右邊兩次、左邊。
指導員帶著社區長輩們做運動,仔細解說每個分解動作。
右邊、左邊。
搭配音樂、口訣,長輩手舞足蹈,輕鬆活動筋骨。而腳力不好的老人家就坐著,跟著村里的這些老朋友們一起動一動。
上、抬、膝,上、抬、膝,來。
休息一會兒,又是搭配健身球的肌力訓練,要銀髮族長輩的,手腳更有力。輕鬆歡愉的氣氛裡,老人家們一起強健體魄,齊心「抗老」。在高雄旗山圓富社區活動中心裡,每個禮拜一到五,從早上到下午,都有各式各樣專門為老人家設計的課程。
旗山區樂齡學習中心主任 陳映雪(右)
照片提供 圓富社區發展協會
TC0131-0139
我們早上的課就是延緩失能的,那是民政局的計畫,他們運動就是讓他們的手腳更有力,等一下還有做一些認知課程,讓他們手腳更有力,頭腦比較不會退化。像有繪畫,像去年還有沖咖啡、精品咖啡的課程,都有啦。
圓富社區長輩 郭春蘭(右)
學一些運動,我們這樣的年紀,七十歲以上的人,不來運動,在家裡人家說坐著會變傻喔,就來這裡,人多,又有人可以講話,腦筋比較不會退化。
圓富社區老年人口比例高,總人口約2100人,65歲以上長輩比例超過20%,年輕人多往外地就學、就業。
圓富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
陳宗卿(客籍)(右)
我們目前65歲以上的長輩到今年的10月為止,大概在三百五十幾位左右,占我們整個社區的總人口大概在21、22%左右,社區假如超過14%以上的長者、老人,它就算高齡化社區,那它假如超過22%,就算一個超高齡社區,這是一個趨勢啦,因為我們這邊的長輩的年齡層,每一年就有人超過65歲,所以這個比例應該是這一、兩年就會變超高齡社區。
高雄市旗山區圓富里長 歐忠更(右)
老人家就是準備料理三餐,不然就是在家看電視、下午出來散步一下,他們根本都沒有一個寄託,現在有一個據點可以去,他們一早起來,就是準備準備他想要去上課了。
台灣已經進入高齡化社會,推估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面對銀髮浪潮,圓富社區努力發展出越老越值錢的銀髮價值,社區活動中心,也是社區關懷據點的二樓,有著號稱「全臺最老的咖啡館」,「老」,並不是因為店家歷史悠久,而是沖泡咖啡的人,全都是七、八十歲的阿婆。
圓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傅坤志(左)
當初會讓老人家來學喝咖啡是因為看到這些阿伯、阿婆都喝三合一的咖啡,執行長就想說我現在在學咖啡的加工、烘豆這些,那來改變阿公、阿婆他們喝咖啡的習慣,改喝比較好的咖啡,比較健康。5703後來就開了一個咖啡班,訓練了兩年之後,有一天,我們執行長說阿婆阿公我們來開咖啡館好嗎,要開咖啡館阿公阿婆覺得別鬧了,這樣要怎麼開店呢。
一開始說「別鬧了」,但後來倒也真的開起咖啡店了,白髮蒼蒼的阿婆,真的成了咖啡店服務生,只見他們有模有樣的倒咖啡粉,用熱開水沖出一壺香醇的咖啡,怎麼沖泡,都還能為你講解呢。
圓富社區長輩 彭雪英(右)
這個水不能太大,要小小的、慢慢來,全部都溼透,這樣再等五秒鐘,這樣有膨脹,這樣可以了,這樣慢慢沖,水小一點,這樣它才會更有味道出來。味道有出來,泡出來的咖啡才會比較甘甜,比較潤喉。
需要解說咖啡風味,也難不倒他們。
圓富社區長輩 吳貴珍(左)
咖啡豆是耶加,進口的啦,喝起來嘴很甘,喉嚨感覺很潤,喝了身體很好,這是好咖啡,不是不好的咖啡。
阿婆們大約在5年前才開始學沖咖啡,位於偏鄉的圓富社區不產咖啡,卻開起咖啡館,幕後推手、也是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陳宗卿笑說「我們這裡產老人啊」。
阿嬤咖啡館執行長 陳宗卿(客籍)(右)
長輩除了生理上,他們心理上還是有需要一些被肯定的價值,那我是滿鼓勵這種感覺去發酵,所以在我們這邊的咖啡館,來的人我都說,其實我們這邊主角從來不是咖啡好不好喝,主角都是人,阿嬤他們沖出來的咖啡就是有人的溫度在裡面。
阿嬤咖啡館營運前,阿婆們得學會沖泡咖啡的技能、學習相關知識,而這每一個步驟都得從「老」出發,去思考該怎麼教。
圓富社區長輩 吳貴珍(左)
活到老學到老,學了就會呀。太久沒泡(咖啡),會忘記,老人家了。記憶比較不好,記憶力比較不好。
圓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傅坤志(左)
照片提供 圓富社區發展協會
TC0701-0726
沖咖啡之前要烘豆,烘豆、挑豆,挑豆子對老人家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困難,就是眼睛的問題,所以還拿放大鏡什麼的,還有為了他們要弄多少刻度,去買刻度(標示)比較大、字比較容易看清楚的,這樣弄一弄也弄了半年。
阿嬤咖啡館執行長 陳宗卿(客籍)(右)
我們教他們的一些講法,不要去用專業術語,你假如用外面在學咖啡的專業術語,長輩他們馬上聽馬上忘記,而且要記這個專有名詞很困難,我們就用他們記得住的那種話去跟他們溝通、去講就好了。
不少客人特地從遠處而來,就是為了一嚐阿婆泡的咖啡,因為被需要、被依賴,這些銀髮長輩感受到滿滿的成就感,再忙都要來泡咖啡給客人喝,今年86歲的鎮店之寶吳貴珍,常被客人要求合照,談起這事,老人家笑得合不攏嘴。
圓富社區長輩 吳貴珍(右)
會很歡喜,很多人會稱讚,很多人會跟我一起拍照,客人如果來,就會叫我來(泡咖啡),要預約啦。有趣有趣,客人來就很歡喜。
圓富社區志工 張素寧(右)
有的現在跟他同一輩的,爬樓梯不方便就沒有來了,沒有來了,就剩最長輩的是他,他現在是我們的招牌,因為很多人都會86歲怎麼還會泡咖啡,他會有這種想法啦,因為有的連走路什麼都不方便了,哪有這種,可是他很不錯,很棒。
圓富社區長輩 彭雪英(左)
很有成就感,大學生來,他們會很樂意來跟我一起學習,我會感覺跟這些年輕人一起泡咖啡,我也會更年輕,年輕的心。3937這些學生喝到我們的咖啡,他們說真的我們的咖啡和外面的不一樣,更甘甜,更潤喉。
貴珍阿婆的女兒,是社區總幹事,親身體悟到當老人家「被需要」之後,有多麼開心。
圓富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劉秀菊(客籍)(右)
有時候我媽在家裡炒菜炒到一半,(咖啡館)人家來囉,還要趕快打電話說,快點喔,人來囉,他說我在煮菜耶,我說沒關係,人家那個小姐也是帶他媽媽也是八十幾歲了,特地要來找阿嬤聊天,他就趕快,炒菜炒到一半,瓦斯爐關掉,他趕快跑過來,聊很久耶,那位阿嬤他也不回去耶。
默默無聞的圓富社區因此逐漸活絡起來,吸引好奇的觀光客來此喝咖啡,社區裡的老人家也願意走出家門,離開只有電視、廣播陪伴的空間,與他人互動。這樣的氣氛在社區越來越熱烈,不僅開了阿嬤咖啡館二館,還繼續不斷訓練「新一代」的阿婆接續沖泡咖啡的任務。
圓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傅坤志(左)
人手方面來講,我們要讓阿嬤他們一直延續下去,第三代、第四代這樣,因為有些阿嬤、阿婆他們在這時間裡,再三年五年六年,在體力上或者是他人剛好不舒服,變成說他沒辦法過來,我們就讓有興趣的阿婆繼續學(沖咖啡),一直傳承下去這樣。
社區附近的大學生,還協助阿嬤咖啡館二館在網路上做行銷。
實踐大學學生 葉昀潔(左)
辦一個IG的帳號,然後我們也會經營,就是時不時會發一些照片,講一講話,跟粉絲互動。
照片提供 圓富社區發展協會
TC1128-1144
阿嬤咖啡館執行長陳宗卿也讓阿婆們圓夢,帶他們拍婚紗照、走紅毯,彌補五、六十年前女人因經濟因素,結婚只有少數人有機會穿婚紗的缺憾。
圓富社區長輩 陳烏絲(右)
我這輩子還沒穿過新娘禮服,沒有當新娘,這次當了新娘又穿了新娘禮服,這樣很高興喔,我家有放一張掛著,大家來看到都說,喔之前沒當新娘,現在怎麼當新娘穿得那麼漂亮。
為了讓社區照護銀髮長輩的能量能夠永續,社區志工和長輩們還自己做鳳梨酥來賣,從揉麵團、熬餡料到烘焙,全都自己來。
圓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傅坤志(左)
當初會來做(鳳梨酥)是要讓這些志工可以得到技術和收入,因為在這裡服務社區都沒有薪水,用我們在地的農民種出來的農作物,我們拿來做加工,變成另外一個商品。比方說志工來做的有五個人,就五個人分這些利潤,讓他們增加收入。
各式各樣的社區活動,讓長輩們重拾生活重心,日子過得精采又豐富。
圓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傅坤志(左)
像有一個阿婆,我同學的媽媽,就每天都在煩、在吵,一直找事情煩他,結果來社區之後,變成是打電話跟他說,孫子哪天你要自己帶喔,社區有活動,對,變成說他在社區有一定的行程規畫在運作。
阿嬤咖啡館執行長 陳宗卿(客籍)(右)
像我媽媽在前年他突然洗澡洗一洗就走了,還沒來得及跟他多聊,就很突然,然後我在當下,我就想說在他告別式,是不是辦一個畢業典禮,那展現出來的就是他們在這邊學的,所有去的那些貴賓、送他的人都說,哇,你媽好精采喔,因為我們不能控制我們的人生長短嘛,但寬度至少在這邊,讓每個老人家他的寬度都有無限可能這樣。
採訪/撰述 宋宇娥
攝影/剪輯 李明燈
透過社區的力量,一人出一點力,齊心拉起一張銀髮照護網,真正做到在地樂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