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苗栗大湖鄉的精釀啤酒師傅,開設特色農產精釀啤酒課程,協助大湖、公館、卓蘭等地區的農民,一同開發在地專屬的特色精釀啤酒,希望透過打造新穎的農產附加產品,提高價值、帶動產業發展外,也一併解決農產次級品、產量過剩等老問題,一起來看吳怡君和陳靖維的採訪報導。


 

 

*有出現酒的請上警語

倒出一顆顆深紅色的紅棗乾,這些是難得的收成,因為今年紅棗產量受到氣候異常深受影響。

BITE紅棗農 黃坤盛(右)

 

今年三四月的時候就開始沒有下雨很久,好不容易等到水來了,沒想到這個颱風,棗子沒有熟它就不來,一次給我下三次雨,今年的棗子全部都裂果,大家辛苦一年,沒有什麼收成,實在是做農的看天吃飯。

OS

紅棗農黃坤盛,費工的將一顆顆紅棗乾裡的籽取出來,再將其放入煮滾的熱水裡慢慢熬出汁,原來這是製成紅棗啤酒的主要原料。

BITE紅棗農 黃坤盛(右)

 

等到麥汁煮沸的時候啤酒花加下去,我們就開始差不多要放這個紅棗下去,要煮到它味道出來,我們就經過過濾,再來我們在把它放到發酵桶裡面,發酵14天之後,我們就會慢慢的聞到這個紅棗的香味。

照片提供 黃文詣

(0112-0122)

為了能增加紅棗的附加價值,黃大哥參與在苗栗大湖鄉開辦的精釀啤酒研習課程,目的是希望能為自己的產品再加值。

 

那長得漂亮的就可能可以拿出去市場賣,或者是做其他的方式,那可能外皮有點醜的,像這個外皮有點醜的,我們可能就拿來做加工品。

 

同樣參與課程的還有種檸檬農民,希望格外品的用途能更多元。

BITE檸檬農 王鴻明(左)

因為原來的加工品,就是可能市面上也很常見,那我們希望有一點不一樣的,就是讓消費者有一些新的感受,所以我們也學一學不同的加工方式。

OS

過去這些看起來外表不漂亮的檸檬,可能會做成檸檬汁、檸檬乾等,如今多了一項新的選擇。

BITE檸檬農 王鴻明(左)

第一個當然有小麥下去,麥下去發酵,下去萃取它的甜份,把它轉成糖,然後再經過發酵,那檸檬是加進去,增加它的風味,一般我們喝的啤酒台啤,它可能是沒有加這個風味的,那有了這個檸檬的風味,那我們想說我們要做這個在地的風味。

 

會開設精釀啤酒課程,起初就是希望能為大湖草莓及各種農產找到新出路。

BITE大湖鄉鄉長 胡娘妹(左)

 

一群年輕人,在研究說這個草莓方面,要怎麼做出比較精緻的酒方面, 各式各樣的酒,所以這方面我們還是一樣,鼓勵他們去做,我說任何有一個機會可以行銷我們的水果,就是永不放棄。

BITE內山必落腳文化協會理事長 黃文詣(右)

我們想說這個也是一個好的方式,因為這是一個精釀啤酒的文化推廣出去,給大家來認識他們不一樣方式,來認識說,我們草莓或是我們農作物,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行銷方式。

STAND 記者 吳怡君

 

大家想到釀啤酒 可以用水果來做,不過其實也有學員,自己家裡種了香草植物,香草植物來釀造啤酒,可是非常特別。

NS

 

它檸檬味道很重,是來自於它葉子,還是來自於它的梗,葉子,它的葉子上面有很多的油囊,所以它可以提煉精油,提一個味道也很好,有時候如果說本身香草味道不重,或是說它偏苦或是什麼的,就會加一點薄荷。

OS

釀酒師羅瑞平與種香草的學員,一同討論這次要釀製的啤酒需要添加哪些特別的香草,才能製作出屬於當地的獨特風味。

BITE釀酒師 羅瑞平(左)

 

香草啤酒,因為這個學員他種很多香草,我們去挑選的屬性比較接近的香草來做,他們的學員他專用的酒譜,那我在挑選過程,我要先了解輔料是不是符合,我們要做啤酒的特性。

BITE香草農 丁佩芳(右)

 

今天有帶一點薄荷,其實薄荷到最後是有涼爽的口感,其他的香氣兼涼爽口感,我覺得是非常適合在啤酒飲用,我很喜歡拿各種不同的元素來做。

OS

參與釀造精釀啤酒課程的學員從水果類延伸到香草類,課程學習中更讓許多農民翻轉對精釀啤酒想法。

BITE釀酒師 羅瑞平(左)

 

所以我教他們做草莓或是橘子或是水果類的,再來還有香草植物類別的,所以我用這樣的方式來幫助我們農民,讓他們格外品處理方式的時候,會有更好的通路還有出路。

BITE香草農 丁佩芳(右)

 

之前都一直以為它酒就是傷害身體的,所以上了課以後才知道,它竟然是一種發酵食,它只有利用麥芽小麥大麥,然後再加上水再加上啤酒花跟酵母,這樣因為發酵的天數以後,然後製成天然的啤酒飲,讓我覺得很驚訝。

OS

透過釀酒師專業的課程指導,針對每位學員產品輔料的特性,客製化不同酒譜,做出市場區隔。

BITE內山必落腳文化協會理事長 黃文詣(右)

 

其實我們是一開始是做這樣的形象行銷方式,給他的客人做一個比較緊密接觸,不會說過了草莓季過了什麼季,就沒有了,這樣他的生意才會長長久久,是一種不是賣啤酒的概念,是他分享他農作物的概念。

BITE釀酒師 羅瑞平(左)

 

我希望透過我自己經驗,分享給他們農民,給他們有一個觀念正確做酒的觀念,不要讓他們覺得說,做出來的東西不能賣,這樣就沒有辦法提高它的附加價值。

OS

將格外品化作新的產品,且融入不同農民的產品及當地風土條件做發想,從香氣、配色、口味等客製化酒譜,不僅讓每一項農產品都發揮最大的效益,也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精釀文化。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