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竹地區每年吹起九降風,代表種柿子的農民又要開始忙碌了。新竹縣新埔鎮的旱坑社區,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柿餅經由古法風吹日曬,一顆顆黃澄澄的模樣,也成了在地最獨特的景象。這幾年來,當地更致力發展柿餅教育園區、柿染DIY體驗等,豐富了在地的產業特色,今年還榮獲「第二屆金牌農村競賽」銅牌農村的肯定,讓他們更有信心堅持下去。
OS
一顆顆又大又紅的柿子結滿在樹上,在陽光的照耀下更顯得飽滿。
NS
我們柿子要有七分熟,七分熟做的柿餅才會甜、才會好吃,像這個,它就有七分熟了,它轉橘黃色了,這個還是綠綠的,這個最起碼還要十天到兩個禮拜才可以摘,這樣做出來的柿餅的品質才會好。
NS
不過現在還有很多比較高的,要怎麼來摘呢,比較高是嗎,我們有摘柿子專門用的撈子,我們國語講的就叫撈子,因為它是特製的,中間有一個凹槽,可以把柿子這樣卡著,所以我們這樣一拉就掉下來。
記者 涂至伶(左)
023546-023603(16)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來到新竹的旱坑社區,就可以看到晒了整片金黃色的柿子,因為這邊有九降風吹拂,還這邊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這邊出產的柿餅品質是非常的好,也吸引不少人來客庄遊玩。
NS
這機器夾的兩邊削不到,要人工來削,頭跟尾的部分。
NS
這是今天剛出爐的,剛削好,剛從那個,對對對,剛烤出來的。
OS
每一道工序都有專人負責,先是把柿子的蒂頭去除,接著放上機器、不用一會兒皮就去除得乾乾淨淨,等等就準備用龍眼木燻烤了。
OS
這樣一來,濃郁的龍眼香就會鑽入柿子裡,接著就要讓柿子晒日光浴了,柿餅園區負責人呂理鑑說,晒到第4天還要溫柔地替柿子按摩。
柿餅教育農園負責人
呂理鑑(左)
晒到第4天,它柿子有變軟之後,我們就要打頭遍手,頭遍手就是說做頭遍手的目的,第一就是要讓它把水分,讓它捏給它扁的時候,它的水分就會像表皮這樣,到明天它的水分就會一直排。
NS
這個捏柿餅主要還是,蒂頭向下、手掌向上,拇指角度不要太直,如果太直就會凹一個洞,我們伸出去一些,所以這樣可以嗎?這樣可以,讓它伸出去一點,這樣輕輕的這樣捏,捏到像這樣皺皺的,要捏到這樣光滑了,就表示說就可以了,如果再繼續(捏)它就會爆開,它會裂開來,它的品質賣相就會不好。
OS
柿餅加工業得看天吃飯,近年來氣候變異,呂理鑑察覺到過去和爸爸一同晒柿餅的環境,跟現在差得多了。
柿餅教育農園負責人
呂理鑑(右)
像現在來的東北季風,來就有2、3天,以前我爸爸就說,如果是正統的九降風,就是從半夜晚上12點,那時候來的風就可以到1個禮拜,10天以上。
NS
你有看到這個火嗎,是幹嘛的知道嗎,我不知道請你說,這個是在烤柿餅喔,烤柿餅,雖然是日晒,還是要每天用炭火烤喔,你知道用什麼柴烤嗎,龍眼樹啦,對啦。
OS
從新竹新埔嫁到台南,柿餅婆婆劉珍珠,呂理鑑的二姊,每年的九降風,總會把出嫁的她帶回家鄉。
NS
很費工,從澀澀的柿子做好,做成好吃的柿餅,都不用放什麼,什麼都不用放。
柿餅婆婆 劉珍珠(左)
我今天呢我為你們導覽,不過呢我沒有上過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以上的導覽課程,可是我現在今天要講的是我從小的生活,不知道夠不夠格跟你們導覽,結果全部都拍手鼓鼓掌這樣,因為這生活在這,一定很多有趣的事情,我們拿出來說,客人聽到覺得了解這個做柿餅的文化,怎麼會那麼有趣呢。
NS
像是這沒削掉的皮,很快轉紅的,表示行水太快了,像是這個比較熟睡,你摸,這個柿子以後比較會壞掉,像這個沒有削掉的皮,這個太青、這個太紅,這表示它行水行太快了,過濾掉,像這批柿子比較成熟了,火力不夠,在生苔要洗苔時烘烤的溫度要升高一點沒關係,好。。
OS
柿園第三代負責人呂理鑑,一生中多數時間都與柿子為伍,他的兒子呂易辰不捨,逐漸年邁的父親不停勞動,便一肩扛起傳承的使命,今年更接下了社區理事長的職務。
新埔旱坑社區理事長 呂易丞(右)
我們客家人有柿餅這種文化,不應該讓這種文化被遺忘,我也希望能這樣做。
OS
呂易丞不斷突破轉型,承襲爸爸經營的觀光農場,也致力推廣食農教育,結合柿染、開發柿餅DIY等,還研發相關產品。
新埔旱坑社區理事長 呂易丞
今年開始我有研發,有做一些清潔用的沐浴乳,洗髮精還有保養品,我是希望我們除了產季,產季有這些東西可以看,不要說非產季來,什麼都沒有只有柿餅。
像這個就是皮,(還黏在上面),因為她就是手套嘛,手套有時候削削削削手上就是也會有一些,(扶著的時候),本來都是掌印啦,然後後來就越來越大片這樣。
OS
教育農園在整理的過程中,他們刻意保留了這根柱子,要留住和阿婆之間的這份回憶。
新埔旱坑社區理事長
呂易丞(左)
024140-024207(24)
像我阿婆她的腳比較不好,她要削柿子皮的時候都要戴手套,那戴手套的時候,因為她,像2點開始削,削到下午太陽下山5點,會站起來的時候就是吃飯跟去廁所而已,要站起來腳就不好使力嘛,她就會扶著那個柱子這樣,那久了那個柱子全部沾到那個柿汁。
有三姊妹,一個是專門挖蒂頭的,一個就是住在我們入口下來的那一個,這個就是那個婆婆跟我阿婆,他們都是負責削皮的,他們兩個啦,他們會一人一邊這樣子。
OS
黑漆漆的柱子,卻也意外成了柿染的發想靈感。
柿染工坊設計師
蔡晨苓(右)
去柿餅教育農園那邊,然後看到一根柱子,一根柱子,上面都是柿汁的痕跡,就黑黑髒髒,我想說你們為什麼不,就是清理乾淨,然後一問之下才發現清不掉,那都是柿汁的痕跡這樣子,然後後來就想到,那它既然可以染在柱子上面,那一定可以染在布料上面。
OS
用柿染製作出的衣服、包包,筆袋等文創商品,蘊藏低調、溫柔的大地色系,新埔柿染工坊,以惜物、創造環境友善為理念,展現堅毅的客家精神,將在地元素與日常生活相互連結,提升產業附加價值。
NS
主要這是我們的柿子汁,柿子汁就是用7、8月份,還沒有成熟的柿汁,然後這個是已經成熟過後,因為我們大概會放,2到3年才會使用。
OS
不受到產期的限制,現在大朋友小朋友來到這,也能體驗有趣的柿染DIY。
NS
第一個步驟就是先把它擠到這裡,就是用刷的方式,你們有看到我們有三種不一樣的筆,其實它就是要對應到不同的,不同的染料這樣子,第一道程序就是筆都要拿垂直,我們使用乾刷的方式,然後這樣子沾,然後用這樣子輕輕的刷。
OS(CG)
深耕農村、再造社區的努力,果然沒有白費!旱坑社區在今年獲得了令鄉親們都很振奮的好消息。因為他們在將近八百個農村社區中,脫穎而出獲得了農委會「第二屆金牌農村競賽」銅牌的肯定!真的很不容易!
新埔旱坑社區理事長 呂易丞(左)
024544-024558(14)
會得到這個肯定是,我們社區全部很有向心力啦,大家要出門,像是要出門大家就會出來幫忙。
採訪 錢薇如 涂至伶
撰稿 涂至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
旱坑社區一步步努力,讓傳統的柿餅產業有了新的樣貌,也凝聚了居民的心,未來他們還要結合在地三大特色,柿餅教育、柿染以及花燈技藝,讓遊客一年四季都能來到這,走訪感受不一樣的客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