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受到疫情還有氣候異常的影響,許多農產品銷售遇到了瓶頸,為了幫助當地農民與社區,苗栗公館鄉的青年團隊”青履客”,結合公館的農產紅棗、芋頭、洛神花等,更結合在地媽媽們的好手藝,一同開發出屬於公館石墻村的在地特色甜點,他們創造出搭配四季的午茶盒,希望在疫情過後,能夠幫助在地產業有新的發展。一起來看記者吳怡君還有陳靖維的採訪報導。
NS (開場+音樂)
走進寧靜的小村落裡,映入眼簾的是一棵棵紅棗樹,進入秋冬季節,紅棗農正在巡園修剪枝條及剪刺,為的卻是期盼明年收成會更好,因為今年紅棗產量大不如前。
BITE紅棗農 曾禹興(左)
真的少很多五月份以前就是缺水,結果沒有想到六月以後下午下雨然後又有兩個颱風,結果雨又變太多了,然後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今年果蠅很嚴重,本來應該是要大豐收的,結果沒有想到後面我今年我家裡三千多斤沒有辦法採。
OS
不只今年紅棗產量遞減,公館鄉另一個主要作物芋頭,也深受今年氣候異常影響。
BITE芋頭農 陳永宏(右)
沒有水之後,再來就是雨就來,雨來又會製造病蟲害,有的不是放棄, 有的就是芋頭小顆,就產量減少超過一半的也很多。
STAND 記者 吳怡君
這裡是公館的石圍牆,當地最有名的就是紅棗還有芋頭,不過今年受到氣候變遷還有疫情的關係當地產業,也受到很大的影響,當地就有青年團隊,將這些食材發揮創意,發揮創造出一系列創意甜點,希望一起來帶動當地產業。
BITE青履客團隊成員 蔡依紜(右)
因為氣候變遷這個產量變化之外,加上今年疫情,所以說整個的大家的銷售狀況又朝,就是對棗農來講又造成了一大負擔,所以他們覺得說,疫情這樣子觀光客進不來,那他們的東西怎麼出的去,但是我們希望說這些格外品不要被浪費掉,我們希望用這些格外品,可以去創造更大的農產的加值。
OS
在苗栗公館鄉石墻村蹲點多年的青年團隊『青履客』,透過在社區走跳的經驗,拜訪許多農民後,決定開發屬於當地特色的茶點午茶盒。
BITE青履客團隊成員 蔡依紜(右)
石墻這邊有很多人種芋頭的,然後紅棗跟芋頭之外,其實像紫蘇,洛神,然後還有,其實還有一些小部分的農產,很多,一年四季其實都有,所以我們希望說,就是在這四季裡面用到這些農產,都可以被很好的運用。
NS(醃製鹹豬肉)
料有點像五香粉那一種,很多種,很多種,所以直接抹上去直接抹上去。
OS
要做出屬於在地味道的茶點,除了考慮將農產品融入,他們也拜訪社區媽媽和他們合作,發現到客家鹹豬肉加入甜點中,或許更能展現出客庄特色。
BITE青履客團隊成員 沈雋杰(右)
飲食就是很重要的生活文化,那就是可以我們希望透過這個產品,帶出這些石墻生活文化的元素,那然後讓大家可以透過吃這個產品,就可以認識到我們這邊文化,因為他們才是真的會這些技藝的人,然後 我們只是做為一個傳承者,推廣者的角色。
BITE社區媽媽 徐春英(右)
這兩個年輕人讀聯大,他們很會發展一些東西,就問我說鹹豬肉,有吃過如何,他要融入到月餅裡面,我就說建議說可以,我就做給他們去研發幫助這些年輕人。
OS
團隊成員細心的將紅棗乾裡的籽一顆顆取出壓成泥備料,再來將芋頭放入蒸鍋蒸,還要準備將鹹豬肉切成一片片,各種材料準備好後,一同和社區媽媽學習製作甜點的技巧與研發。
NS
我會捲進來,推出去捲進來,推出去,反正你就是要換個方向,你不能同一個方向一直揉,懂我意思嗎。
BITE社區媽媽 林玉茹(左)
就是吃的上面,我們就可能建議它,你的酥皮要怎麼樣,油皮要怎麼樣,這一類的對,或是帶一些自己的經驗給他們。
OS
經過一遍遍的討論與嘗試,最終他們選定推出兩種點心,包含以芋頭泥搭配鹹豬肉並透過煙燻方式製成的美味茶點,以及紅棗泥混合黃豆沙並包入柚皮糖和蛋黃製成的可口點心,展現出秋季特色。
BITE青履客團隊成員 沈雋杰(右)
那芋泥為什麼搭鹹豬肉呢,因為芋頭本來就可以做鹹的,通常都跟絞肉搭配,那我們這邊媽媽就會做鹹豬肉,我們就想說那它可以是搭在一起的,那像那個紅棗為什麼要搭蛋黃,這也算是一個烏沙棗泥蛋黃酥的,也算是一個很常見的搭配,秋天剛好產柚子,那我們就把它包到那個蛋黃中間,這樣搭在一起可以增加很多層次。
OS
研發出來的茶點,將當地農產做新的詮釋,更讓當地農民驚豔。
BITE紅棗農 曾禹興(左)
就可以透過加工的方式,就變成說創造出另外一種價值,就變成說不要浪費,又可以做出好吃的產品,我覺得是不錯的。
BITE芋頭農 陳永宏(右)
我們有種芋頭,這個產地的芋頭,那如果有年輕人要回來做這一點,這個產業或是說要來開發這種點心類的東西,一定是會全力支持,沒有條件絕對不用講。
BITE青履客團隊成員 蔡依紜(右)
像是我們今年是出了食點秋季這個套裝,然後之後會有春夏秋冬,因為會有四季不同的產品出現,因為因應我們這邊石墻四季,都可能出現不一樣的,就是食材還有物產,然後讓這些物產有更多更多的發揮這樣子。
OS
除了用心製成茶點和飲品,包裝更以石墻村秋季的顏色和物產做設計,更利用秋收剩餘的稻草回收利用當成包裝防撞材,從產品到包裝,完整呈現出石墻村當地生活的場景氛圍,更要讓消費者深刻感受他們友善土地與發展創新產業的用心。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剪輯 陳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