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堪稱常民生活中最重要,也最不可或缺的一環,吃什麼、怎麼吃,也是認識一個族群文化的捷徑。「客庄地方創生移居計畫」入選者曾灣妹,就選擇以舉辦隨著節氣變換菜色的客家創意料理農村宴,來吸引更多年輕人認識客家,並走進新竹縣竹東鎮柯湖里的泥磚屋,其實才大學剛畢業的她如何舉辦農村宴?過程中又遭遇什麼困難?宋宇娥跟李明燈的報導。


 


如果你不加水的話,你在炸的過程中,那個溫度一沒控制好,它的顏色就..

 

OS:
主廚一邊料理、一邊講解,學員趕忙用手機錄影,要把大廚傳授的烹調技巧,全都學會。

料理工作坊學員 黃瑞珠(右)

SB:005937
今天學到那個炸豬油,那一般是我們小時候像媽媽那時煮的和我們小時候吃的不一樣,用水去炸,那是很特別,今天學到最值得的。

料理工作坊學員 黃柏儒(右)

 

SB:010225
在臺灣大家就是很重視吃這件事情,然後我覺得這本來就是一個,像我自己不是客家人,可是我們其它人想要接觸客家文化的時候,我覺得吃就會是一個很重要的入門、就敲門磚啦。

 

OS:

這場料理工作坊不只是教學員做菜而已,第二天學員們還得個個化身廚師,為農村宴的客人們上菜。農村宴是「客庄地方創生移居計畫」入選者曾灣妹提出的構想,希望透過跟隨季節變換菜色的客家創意料理農村宴,吸引更多人來認識客家、走進新竹竹東柯湖里。

泥磚屋主理人 曾灣妹(右)

 

SB:001514
從我這代年輕人的客語和客家文化全部基本上都消失了,並且大部分的年輕人吃東西沒有在管四季節氣的,我就開始思考要怎樣連接兩件事情,就是我一個年輕人如何把客家文化和季節結合,我就想到一個文化的開始,其實很簡單就是從吃東西的「食」開始的,1606<卡>我可以試看看(舉辦)分十二場跟著四季節氣的農村宴。

客庄地方創生移居計畫陪伴業師 羅仕龍(左)

 

SB:000502
用在地食材,然後結合在地居民的力量,跟一些專業的這些廚師,然後來發覺在地的味道,邀請到處的人一起來吃有創意的客家的料理,我覺得這很有趣。

 

OS:

搭配節氣小雪的這場農村宴,料理工作坊的大廚特別鎖定黑色食材。

料理工作坊廚師 莊纹豪(右)

 

SB: 004953
結合一些傳統的概念,但是我們還是會以我們現在台灣這邊現有的節令食材為主,因為像人家說像小雪的話,大概要吃一些黑色的食物,像黑豆、芝麻、黑米那些的,可是我們其實說實在的也還沒有冷到那種程度。

 

在客家庄裡舉辦農村宴,當然少不了傳統客家食材,但大廚改以創新手法烹調,立刻讓人耳目一新。

料理工作坊廚師 莊纹豪(右)

 

客家豆子乾像一般早期我們客家豆子乾都是拿來跟排骨一起煮湯,我們這次是把客家豆子乾跟五花豬肉片,經過加一些醬油、鹽巴、胡椒、糖稍微炒過之後,下去滷,把它悶進去,所以變成說以前梅干菜扣肉的那種概念,只是我們把梅干菜換成了客家豆子乾。

料理工作坊學員 溫孟霓 (客籍)(右)

 

今天我覺得特別耳目一新的就是他有一個用古早味的長豆去煮的那個肉,我覺得以前的長豆我們都是用來煮湯,熬湯用的,豬肉可能就是自己去滷味,今天把它綜合起來去滷的時候,它味道變成不一樣的味道,這個是我回家會想要去嘗試的東西。

 

打破一般人對客家菜總是重油重鹹的刻板印象,這次料理工作坊加入創意、創新思維,希望搏得年輕族群青睞。

料理工作坊廚師 莊纹豪(右)

 

客家菜很多人年輕人就會覺得說,客家菜就是又油又鹹,又油又鹹,然後烏漆嘛黑的,或是那個口味就不是他們喜歡的,但是我們就是用一些客家元素,帶一點點比較活潑的風格進去,然後讓年輕一輩的也願意接受客家菜。

料理工作坊學員 黃柏儒(右)

 

我覺得今天的菜裡面就是在保留了那種就是很香,然後就是那種傳統上面那種的菜餚,但是又加入很多比較現代化的料理方式,就是例如說就是可能透過桔醬的搭配等等,可能會是我們年輕人覺得比較清爽的口味。

泥磚屋主理人 曾灣妹(右)

 

這次農村宴就是用了很多我覺得還滿訝異、特意的組合,像是菜脯一開始大家會覺得它很鹹,但是我們菜脯是用甜去調味的,0453<卡>就是我們想要去改變一些些大家對於客家菜的印象,就什麼重油重鹹,我們在這邊就是希望用一些去做一些轉化跟調味,加入一些年輕人或是現代人喜歡的料理跟烹飪方式去改變。

 

學員們在大廚的指導下,先為農村宴備食材,這道甜點「心太軟」,要在紅棗內塞進粢粑,但這些新手廚師的成品,有些不是「心太大」,就是「心太硬」。

 

它會很軟沒關係,不要搓太多粉,因為等一下如果太多粉的話,我們煮會半生不熟,就會變心肌梗塞了,就不是心太軟囉,會太硬喔。

 

大廚妙語如珠,逗得大家哄堂大笑,這群原先互不認識的學員們,因為客家料理齊聚一堂,儼然像是在地社區媽媽和外地人的料理交流大會。

泥磚屋主理人 曾灣妹(右)

 

希望帶動不只是希望帶動不只是就是在地這些居民的一些火花,也是希望帶動年輕人跟一些媽媽輩的人去做溝通跟交流,像他們今天就是跟媽媽們就聊得很開心。2010<卡>讓這些人去,不知道是找回還是重新連結,跟客家文化有更深的一層連結。

 

OS:
這場料理交流大會所在的柯湖泥磚屋,原本是棟閒置傾圮的泥磚屋,民國104年由社區居民發起搶救泥磚屋行動,號召各地志工,才把這棟八十多年歷史的泥磚屋重新修復。

新竹縣社規師計畫主持人 曾琇雅(左)

 

SB: 011110
收集了一整年,收集了七、八千片(瓦片),後來又找了老師傅,真的社區的老師傅,真的用那種傳統的工法把這七、八千片的瓦片上到上面去,整整動員了大概一百多位志工。1155<卡>做了大概好幾千個泥磚,所以整個泥磚屋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三年的時間才把它修好。

 

OS:
新竹竹東柯湖社區地理位置狹長,加上三分之二被劃為新竹科學園區三期徵收地,禁建三十多年,社區始終保持原始、純樸的農村樣貌,一直沒什麼發展,所以即便耗時費力,好不容易整修好的泥磚屋,也因為地點位置偏遠,加上附近沒其它亮點,難以找到願意入駐經營管理的人。

新竹縣社規師計畫主持人 曾琇雅(左)

 

SB:011301
這個點很不好經營,為什麼,因為它剛好在竹東跟寶山跟新竹市正中間,正中間就是人家說的三不管地帶,就是從哪個地方來都要20分鐘,<卡>1328雖然房子很漂亮、很有特色,但是我跟你說,很少人為了要來這吃一餐,特地跑來,因為這一個點算是這一帶第一個的亮點,附近的區域都還沒有發展起來。

泥磚屋主理人 曾灣妹(右)

 

SB:015738
這個泥磚屋那時候沒有屋頂,也沒有後面的這些草地跟這些建築物,然後我就是做泥磚,我有做那個泥磚,很重。<卡>5831我們就一直想要找人進來這個地方去做一些活化,或是讓這個地方被看見。

 

OS:
當時跟著媽媽參與泥磚屋修復工程的曾灣妹,對泥磚屋懷有一份獨特的情感,今年大學畢業的他索性申請客委會客庄地方創生移居計畫,爭取活化泥磚屋空間的機會。

泥磚屋主理人 曾灣妹(右)

 

 

SB:015949

這個計畫就每個月只需要辦一場的農村宴,辦十二場,其它的時間,我必須,我覺得我可以再做一些更多的事情,既然我都留在這個柯湖泥磚屋這邊,所以就決定那我們就來開咖啡廳吧,因為這個地方其實很多人會走進來,因為這個地方光線很好,然後很舒服,如果來過這個地方的朋友都說在這個地方發呆是合法的,就是你在這裡你就會停駐,你就會覺得整個人是很放鬆、很開心的。

 

OS:

舉辦農村宴、活化泥磚屋,是曾灣妹的夢想,但實際親力親為去執行賓客動輒二、三十人的農村宴後,初出社會的新鮮人曾灣妹才體會到,每個看似不重要的環節、瑣事,樣樣都是考驗。

泥磚屋主理人 曾灣妹(右)

 

SB:020100
我學到很多呢,你要買東西、買食材,要買菜、買肉,很難,真的很難,0153 <卡>我沒有想過這些事情是(挑戰),就是這些事情看似不重要,但是它其實是組成一個宴會或者一個餐廳是非常重要的一些瑣事,這些事情其實是耗費非常大的時間跟心力要去找尋對的東西。

 

OS:

在舒適悠哉的泥磚屋前舉辦農村宴,就連餐具包裝都要兼具美感與質感,摺好的餐巾紙裡放進刀叉、筷子,加上色紙、麻線綑綁,最後再用花草點綴,要讓賓客感受到東道主的用心款待。

 

NS:014121
就有一點點可愛的感覺

記者 宋宇娥

STAND: 022307
一場農村宴事前的準備有多忙碌呢,四點半要開動,兩點半的此刻,廚房就已經像戰場般,每個人都手忙腳亂、忙碌不堪,正在準備烹調料理。

 

OS:
大廚拿著菜單一一盤點菜餚,發號施令。

 

NS:020805
五花肉豆子乾那個已經搞定了嘛,高麗菜的搞定了,酸菜鴨湯現在在煮了,飯按下去了嗎?老師這個要拿起來嗎,沒有那個擺著就好,等一下再組裝一個爐就可以了。這個這個先下。

 

 

 

OS:

不過,前一天剛學,第二天就得實戰演練的學員們,可沒那麼快進入狀況,幾度出現學員們不知所措,急忙向大廚求救的呼喊聲。

 

NS:021618
好 白蘿蔔紅蘿蔔那些 拿過來我這邊 好 來剪刀剪刀 這邊 老師..

料理工作坊學員 戴盈諗(右)

 

SB:025532
就是中間有客人來的那時候,有點慌亂,就是被打斷節奏,就會有一點就是不知所措這樣。

 

NS:
賓客陸陸續續抵達,柯湖泥磚屋前的農村宴正式展開。

 

NS:023640
為了保留這樣的泥磚屋,我們就開始在這裡進駐,希望透過一次又一次好的活動,溫馨的活動以及有意義的活動,讓所有的好朋友都來感受到泥磚屋的氛圍,在百年龍眼樹下的一個感覺。

 

OS:

夕陽灑落,吹著徐徐涼風,賓客們盡情享受創意客家美食,歡樂而愉悅。

農村宴賓客 李秀蘭(左)

SB:023342
我其實很喜歡在自然的環境下用餐,其實對今天的餐會有很多的期待,3421<卡>我覺得它整個的餐不管是擺飾、用的食材,跟我的這種記憶裡頭的客家菜會比較偏油偏鹹,我覺得不太一樣,我覺得這也是他們可能有加了很多新的元素進來。

農村宴賓客 江淑惠(右)

 

SB:025403
不一樣喔,南部的客家菜沒有桔醬,北部就會看到桔醬,我們屏東的客家人沒看過這些菜。5422<卡>很清爽,感覺很好吃。

泥磚屋主理人 曾灣妹(右)

SB:002501
也是因為這個計畫就開始了這一段很多意想不到的旅程這樣,所以這個(客庄地方創生移居)計畫我覺得對於年輕人來講,是滿大的一個推力,就是讓他想盡辦法就是留在這個地方,甚至是在這兩年事情如果真的做得好,發展得好的話,2年後也是走不了,所以我覺得對於客家文化或者是客家在地一些發展的話,我覺得是滿有幫助的。

採訪/撰述 宋宇娥

攝影/剪輯 李明燈

OS:

一場客家農村饗宴,一個年輕女孩從「食」起步,和社區居民、外地賓客,一起找回客家農村最純樸的記憶。

 PR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