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媒體熱烈報導過的《2021南迴藝術季》雖然已經閉幕,但錯過的鄉親朋友別失望,除了位於華源海灣的《協調的混沌》因為環境因素撤除,其他的都會現地保留,所以觀眾朋友們如果有空可以沿著太平洋海岸線,走訪南迴各景點展出14件作品。現在就先讓我們先透過鏡頭,跟著記者邱月華、羅應展來看看這些讓人驚豔的地景藝術。
藝術家陳淑燕與杜瓦克.都耀,把舊金崙部落的傳統文化和守護部落的精神,轉化為作品「在斜坡上瞭望」
以色列藝術家伊丹.扎勒斯基,創作的「行走的意識」,光腳的大巨人「走」了800公里,歷經2個多月,總算來到台東落腳,慵懶地躺在太麻里的沙灘上。
正可和台灣藝術家林子堯的拖鞋,裝置藝術「潮.南」,來個跨國界的藝術對話。
走訪部落,收集在地故事,期望藝術家透過創作詮釋土地、在地生活和傳統文化,讓遊客認識地方的風土民情。
台東縣文化深耕協會總幹事 邱尚為(右)
南迴藝術季這次有個主題,就是說要跟在地做結合,所以我們一開始主辦單位會帶我們去選,那個各地的點,在南迴四鄉鎮裡面去選擇說,你可能是要在哪一個,把你的作品設在哪一個點就對了,當你確定這個點之後,你可能就要去,了解在地的一些人文、不是說,因為這次的創作不是光只有,就是說你就是天馬行空想你自己想要的。
14件藝術家作品就沿著南迴公路擺放,吸引許多遊客和藝術愛好者,特地翻山越嶺來看作品。
台東縣文化深耕協會總幹事 邱尚為(右)
台東是最近這幾年來,非常重視戶外藝術的一個表現,無非是因為我們台東是以觀光為主,所以觀光產業其實是帶動了人潮,然後去帶動在地消費,然後我們台東的縣民,當然生活水準也會慢慢地會更好,大家就有錢賺,但是藝術品的設置,其實可以替觀光加分的。
愛好攝影的劉大哥,帶著專業的照相機,特地從高雄來到台東,記錄下沿路的作品。
遊客 劉先生(左)
10月是我們兩個的結婚周年,結婚周年我們就特地,來南迴藝術季做一個巡迴攝影。我有去過8個地方了,我覺得,真是有很多創作,我們有時候會想說,他們的腦袋瓜裡面,到底裝甚麼東西,為什麼可以創造出這麼意想不到的作品。
劉大哥說,他對阿美族藝術家哈拿.葛琉的作品,「方圓之間」印象最為深刻。
遊客 劉先生(左)
在金崙海灘的方圓之間,我用超廣角拍的,我從海岸拍到海面這樣,我透過超廣角壓縮,拍起來很漂亮,很好看。
而喜好馬賽克拼貼藝術的劉太太,則是對饒愛琴色彩繽紛的作品「發芽」驚艷不已。
遊客 邱小姐(右)
昨天一路上來看了這麼多作品,今天準備要回去了,看到發芽這個作品,就覺得它很讓我驚豔,因為它用馬賽克,還有木頭交織成這一個作品,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尤其是知道說,這個是客家女性做的作品,更讓我覺得更不容易。
對客家文化多有著墨的張典婉,為了比較南迴藝術季和客庄藝術季的不同,特地跑了兩趟台東去看作品。
紀錄報導作家 張典婉(右)
我這次是看第二次,就是上個月和這個月,不一樣的時間看了兩次,這次的南迴藝術季,我感覺就是說,我們客庄也有這樣的藝術季,也有所謂的大地藝術季這樣的東西,但是我就想要比較一下,它有甚麼不一樣,結果我就遇到兩位客家人。
這次展出的14件作品中,呼喚和發芽分別是來自桃園龍潭和苗栗公館,搬遷到台東的客家人的作品,作家張典婉讚嘆地說,他們的作品已經超脫客家,更具國際觀。
紀錄報導作家 張典婉(右)
很有國際的效果,國際的人士來看,我覺得他們的作品應該都很國際化,但是你說有客家味嗎,我覺得不是用客家味,或是傳統的味道來看這個東西,但是適用藝術的方式,來欣賞他們的作品,我想他們如果是住在客家庄,他們可能也做不出這麼好的作品,因為他們就是待在台東,有山有海有原住民的文化、有客家的文化,也有閩南的文化也有外省人的文化。
以豐富多元族群的文化,和山海美景為底蘊,藝術家在南迴沿的現地創作出媲美國際水準的作品,這些年縣府和藝術家通力合作,就是想將台東打造成一座大型的美術館,以藝術為引導,讓遊客對台東觀光景點,留下美麗而深刻的的印象,進而帶動地方觀光發展。
採訪/撰述 邱月華
攝影/剪輯 羅應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