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小農過去總是單打獨鬥,對行銷更是門外漢。新竹北埔有一位柑橘農民秉持無毒栽種方式,還拿到綠色保育標章資格。他的銷售方式除了開放民眾採果外、也跟當地傳統餅店合作,製作各式柑橘加工品異業結盟,為柑橘帶來不一樣的銷售市場。記者吳怡君跟李明燈的報導。



 

 

 

剪下一顆顆成熟的桶柑,雖然沒有亮麗的外皮,但卻是黃麗陵堅持無毒友善方式栽種的成果。

BITE橘子農 黃麗陵(右)

 

那我們對生態友善,所以我們對一些我們是棲地的,我們是陸域棲地的保育,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也一直在復育土地,希望將來這片土地也是一個很很美好的,完全是沒有農藥殘留的。

 

過去從事貿易工作的她,對農業領域可是門外漢,但起初為了要調養身體,誤打誤撞承接下當地一位老農的果園,開啟了她的田園生活。

BITE橘子農 黃麗陵(右)

 

這塊地,原本他也是有在在噴了一些那個,該要給它的一些農藥的,那個傳統那個傳統作法,所以就去學習,所以就在這個過程之間,我們一接手下來我們已經第八年了,所以我們那前三年部分呢,最起初的前三年我們就幾乎是無農藥耕作。

相片提供 黃麗陵(0108-0120)

在接觸無毒耕種的轉型期間,她堅持不灑除草劑,可以看見橘子園裡長滿了草,但也因此孕育出許多珍貴的動植物,更拿到綠色保育標章。

BITE橘子農 黃麗陵(左)

相片提供 黃麗陵0120-0125

 

我們要草木共生,那所以基本上讓它保持水性,然後讓有一些小動物部分,牠也是有一些地方可以躲藏,也可以生存,也可以像蜜蜂來採花粉,或者是採牠需要的食物,所以基本上就是對它一個保育上面一個作物,大家都互相可以共榮,可以互相那個友善的對待這片土地。

STAND

記者 吳怡君

這個果園,其實是符合綠色保育標章的,所以就會有無毒方式來種植, 雖然這些果實看起來是不那麼漂亮,不過還是可以發展出很多的相關產品,所以農場主人,就跟當地業者還有餅店這些來結合,發展出很多相關桶柑的創意商品。

 

採下來的桶柑經過機器清洗,再拿到戶外風乾,緊接著要將這些果實拿來榨汁。

BITE橘子農 黃麗陵(右)

 

我們提供了,今年提供給客人都來自己採果的,那麼採果的過程中,幾乎都會他們都會挑選他們自己比較想要的果實先帶走,那麼我們後面傾向於,因為我們等於是已經天氣太暖化了,我們要把後期的水果,因為它可能會偏小的,那麼可能客人會覺得說,它可能比較小,那麼我們就把它拿來榨汁用。

 

 

這一台台大型的洗果機還有榨汁機等,其實是小農跟當地餅店業者相互合作、共同使用的,這樣就不用另外再花大錢買機器。

BITE橘子農 黃麗陵(右)

 

他們有一個洗果機,那我們會有一個榨汁機,那所以大家變成就是說,那我們也不用再去買這個洗果機,所以這個都是一個機器上對小農的一個,非常好的一個人力上的幫忙。

 

 

不只是機器可以相互協助,這家餅店業者,也協助他們將過剩或是賣相不佳的桶柑拿來加工,製成各式橘子相關加工產品。

BITE橘子農 黃麗陵(右)

 

他會把它熬煮之後,這個整顆的橘子會變成是一個蜜餅的部分,變成蜜餞來吃,那麼桶柑露它收下來,它又變成一個,桶柑露又是一個,潤喉的一個滋潤的產品,所以在加工上面非常繁瑣,那為了這些繁瑣的動作加工,只是為了要延續果實不要浪費,那也可以有,對小農多一個經濟的來源收入。

 

仔細地將桶柑的皮與肉分開,再放入大鍋中加工,煮成香噴噴的橘子內餡。

BITE傳統餅店老闆娘 邱如君(左)

其實我小時候,大概國小三年級、四年級我隔壁,一個姓郭的伯父,他就種很多橘子,所以那時候到寒假我都會去打工包橘子,所以後來在餅店工作才會想說,我們餅這麼好,橘子又這麼多,是不是可以用橘子去做什麼好吃的東西。

 

由於他們需求量大因此多年前開始與當地小農合作,將橘子拿來做各式糕餅,有廣式月餅、有酥皮口感的餅、還有桶柑露及桶柑蜜餅等研發產品,而北埔當地協會更業者及小農們串聯協助媒合與行銷。

BITE傳統餅店老闆娘 邱如君(右)

因為其實廣式月餅皮,它比較少油少水,所以我們用這種的皮去做我們的小尺寸的大餅,然後再來有做,番薯餅(裡面)的餡料,餡料把它換成橘子餡料,這個也是我們店內大家很喜歡的產品。

BITE山城北埔產觀協會理事長 劉美熙(右)

 

那有些小農,他是希望有這個機會透過協會,透過這些人的互相介紹,大家就那個介紹這個,這個介紹那個,就知道說,原本是這樣做比較省力,比較省事,就互相去介紹,有什麼產品也可以透過你的店,透過我的一個介紹,全部的人都串連起來了。

 

除了與業者串聯,黃麗陵也尋求剛成立不久的桃園農改場的農產打樣中心的協助,生產果乾類等加工品。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 何昱圻(右)

那我們就透過加工技術我們可以開發成果乾,然後或者是一些果皮粉部分,它可以做一些沖泡茶飲或者是調味的使用,那其實除了生鮮的一個果品之外,它更有更多元的一個應用性跟產品的豐富性。

BITE橘子農 黃麗陵(右)

 

像它有一個削皮,然後它還有一個切片的,那它還有一個可以烘乾的機器,所以這些設備如果全部加起來的話,至少要好幾十萬絕對跑不掉,那麼所以在這一端的部分呢,桃園農改場提供了我們很優質的場地。

如今農民不再只是單打獨鬥,而是透過有效的資源運用與整合,異業結盟的方式,一起帶動台灣農產的產值及銷路,也讓台灣農業走得更常更遠。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李明燈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