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愈來愈難以掌握,農作物生長,尤其是水稻育苗深受影響,育成率少了三分之一,即便秧苗種下去了,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種子檢查室發現,這四年來,即使是優良品種,也產生了異品種!國外情況也好不到哪裡,越南是全球第二大稻米輸出國,現在卻遭逢百年大旱,今年第一期稻作確定嚴重歉收。我們從稻作產業最前端的育種來探討,台灣水稻品種出現那些問題?面對極端氣候,我們拿什麼當農民的後盾?
稻農張錦龍育苗三十幾年,每年三、四月間是插秧季節,他忙得不可開交!

[苗栗育苗業者
張錦龍]
一年兩期嘛,兩季,第一期就,反正春分前就開始要浸種了,驚蟄附近,驚蟄過了,天氣暖和,好天氣,人家就會插秧,插下去,插秧差不多到清明附近,最晚。也有一些,變成說時間允許,他就在清明過後才插秧的也有,那是少數啦。

什麼節氣,就該做什麼事,才會有好收成!這是長年以來,先民傳下來的智慧==cg in==稻種從泡水到可插秧大約25天,插秧到開花約70天,開花後約45天採收,算算時間,第一期稻作大約是七到八月收割,南部又比北部提早一個月左右==cg out==

[苗栗育苗業者
劉清正]
一分田就差不多25箱,差不多,一甲田就差不多250箱,就這樣種,再來秧苗,(就)大家看他們多多少少,看多廣的田啦,他的田,像有的三分田、四分田這樣,他就買多少,買百來箱這樣==ns==

機械化作業還是會有死角,插秧機種不到的,田主跟在後面補種,一般來說,一箱大約是一萬株秧苗,一分地要25箱,也就是25萬株,劉國儀與劉清正父子,是另外一家水稻育苗業者,他觀察這幾年來的水稻秧苗,愈來愈難育種,一來是受到極端氣候的影響,低溫多濕,溫差大,育成率少了三分之一,再來稻種純度也愈來愈差。

[苗栗育苗業者
劉國儀]
從我開始做育苗中心,從未像今年啊,雨水有這麼多,這麼足,沒有太陽照射,就秧苗育得不好,整個會得穀枯病、立枯病,就損失非常大。

[苗栗育苗業者
張錦龍]
用的藥也有關係,再來就是管理上,你自己管理上,你自己去應變啦,你自己去,譬如說今天的天氣如何,秧苗如何,熱冷,還是太冷或是如何,要不要放水,跟你自己的應變有關係。

[苗栗育苗業者
劉清正]
它這個穀種,像這樣從南部來的,就這個穀種比較沒,有時候有就是長米、秈這些的這種啊,長米秈啊,比較多這種,就它來的源種比較不純。

從種子的源頭到收割過程,都有可能導致稻種的純度變差,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的種子檢查室,從去年底開始,派員到全國九十幾間育苗中心檢查,發現栽培土是導致異品種的主因之一。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 研究員
郭育妏]
其實像,這邊我們就可以發現到說,其實它這一個部分是在做水稻育苗的育苗土,然後它裡面就可以發現到說它其實有一些,未粉碎的粗糠,它其實是具有發芽的能力,所以通常在育苗的過程,藉由介質,所混雜到的異品種,都是這樣子發生的。

這四盤栽培土,依順時針從右上開始,分別是未粉碎粗糠、未完全粉碎粗糠、完全粉碎粗糠和碳化稻殼,其中未粉碎的粗糠,容易長出新芽,有八成以上的異品種是這樣來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種子檢查室還邀來全國各水稻育苗中心,舉辦異品種交流會。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 研究員
郭育妏]
經過我們,就是統計這四年以來,就是種子檢查室,像在做原原種或是說,原種跟採種田的部分,然後發現說在原種的部分,尤其是在去年的部分,對,它就是有發現到說,不合格稻種裡面,屬於異品種的比例,其實是非常地高,高達大概八成八左右。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 場長
楊佐琦]
從原原種、原種到採種,這三級制度,我們都要派人到實地去勘查,勘查就會發現到,欸,那現場好像種子的純度,有一點變差了,還有些異品種的出現,那我們就看到這個發生原因呢,就趕快尋求一些解決的策略==ns==

俗話說「秧田半作」,意思是有優良健康的純潔稻種,就成功了一大半,這也是稻作產業的基礎!在光復初期,稻作產業就建立了台灣最早的農業,三級繁殖制度==cg in==一個原始種子,在農業試驗場所栽培「原原種」,各縣市政府再拿來委託育苗中心栽培「原種」,再由地區農會或育苗場種出「採種」,再交給農民插秧==cg out==

[農委會台中農改場 研究員
楊嘉凌]
好一點的米種呢,大部分都用單一品種,不管是台稉九號,高雄145,或者是像71號這種香米類的,消費者比較喜歡,而且,知道這些品種名稱的時候,那往前溯源的話,那一般民眾,一般農民拿的那個秧苗就需要有,要有純潔一點的秧苗,所以才會有採種,然後再往上來就原種,過來就是各農業試驗改良場,所提供的原原種。

[農糧署糧食生產科 科長
莊岳峰]
那這幾年我們有密切地在檢討整個三級繁殖制度,相關細節,那也要等於是說確保整個,各個採種農戶,讓我們的稻種能夠,供應到後端之後,能夠達到,盡量達到一個很,屬於它是哪一種品種,然後它就是維持,盡量以純潔的稻種為主。

目前農糧署是透過縣市政府跟相關的採種農戶,以三級繁殖制度去控管稻種的純潔度,再透過種子檢查室協助檢查,最終要供應目前全台廣達27萬公頃的稻作,但是育苗業者為了降低種植成本,才會使用未粉碎的粗糠。

[農委會台中農改場 研究員
楊嘉凌]
原種,在我們每一年,平均大概要六十到七十公頃的量而已,但是常常在這最近這十年,碰到一些困境就是說,有些縣市設的原種田,在最後一關的種子純度檢查,是不容易過關的。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 研究員
郭育妏]
我們是希望他能夠增加它粉碎的程度,當然這個部分,可能農民他們有他們的考量,又尤其是成本的部分,所以是希望說,可能農民他們在使用這個粗糠的時候呢,能夠盡量把它堆置大約可能,堆置大概二到三個月左右==ns==

你看像這種已經明顯,已經發霉,然後已經軟化,那這種就是死亡的種子,已經發霉的種子。

依種苗場種子檢查室的工作流程,必須先挑出正常,與不正常的種子,再去培養觀察,如果外觀不易判斷,必要時,還必須檢驗DNA來確定品種!其實台灣育種能力不弱,以台稉九號為例,歷經十幾年的選拔,才穩定下來。

[台稉九號命名人
許志聖]
雜交之後是第一代,第一代漂亮,這個就像大陸種的雜種水稻一樣,就像我們種蔬菜花卉,雜種花卉是一樣,很漂亮,非常好,產量高,可是,你沒辦法雜種水稻種那麼多,更何況,我們吃的米,因為它第二代就混起來就亂了,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到大陸去吃的米,罵得要死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是)第二代,你吃的是第二代的米==ns==

23年前,台灣稻米界誕生「台稉九號」,台灣從此進入良質米新時代,至今仍被公認是最好吃的良質米之一,當年育種的許志聖,被稱為「台稉九號之父」,已在去年底退休,他認為要培養出良質米並不容易,這卻是台灣米一定要走的路。

[台稉九號命名人
許志聖]
第二代,我們就要去選,選到優良的植株,然後第三代再去選,第四代再去選,選到固定之後,我們就把它進到,所謂固定就是外表看起來一樣,那我們就進到產量試驗,這個是一個,一般的育種過程,這種過程,包括後頭的產量試驗要多久?通常要八年。那這八年的時間,你做出來一個品種,那這個品種能不能適合農民喜歡,那就要看後頭。

[苗栗西湖稻農
張智傑]
台灣的農業環境其實跟日本很相近,可是你看,日本的稻米,大家一想到就是越光米,越光米就是一個品種嘛,那我們,我們有沒有做,有沒有辦法做到說,哇,台灣的什麼米,對不對,這個,這一個品種,它代表就是台灣的一個,好的米的一個品種,對不對,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品種這一個,這一個特色,把它發揮出來。

對小農來說,品種更是生存利器,農民可以依照消費者的喜好,去種植喜歡的品種,種出個人特色!但是有良好品種還不夠,還得能對抗極端氣候,這五年來,國內外的稻作產業都面臨嚴苛考驗。

[苗栗西湖稻農
張智傑]
大家都可以發現到這個,極端氣候對農作物的影響,然後我們想到越南有旱災,對不對,然後其他地方有那種極端氣候,一直都不斷地發生,其實,我如果沒有記錯,以前的那個農委會主委,他就講,現在我們的農業遇到的最大的挑戰,是極端氣候。

[農委會台中農改場 研究員
楊嘉凌]
像我印象中,民國一百年,在六月、七月,這個從南部一直往中部上來連續要,水稻要連續收穫了,季節的時候,連續碰到上午下大雨,下午出大太陽,或者是上午出大太陽,下午下大雨,連續一週、兩週,這個都會產生水稻,可能是在成熟的時候,稻穀就在還沒有收割的時候,它的稻穀上面的穗上發芽的問題==ns==

豪大雨若發生在稻穀成熟階段,影響極大,無獨有偶地,今年三月間的小麥成熟期,也發生類似案例,台灣最大的小麥產區,台中大雅今年未採收的小麥發芽率達五成以上,過去從未這麼嚴重,張智傑種了六甲小麥,今年收成同樣很慘。

[苗栗西湖稻農
張智傑]
像這個麥田,今年按理說,冬天應該是屬於旱期的,就是沒有那麼多水,今年不一樣啊,一直下雨、一直下雨、一直下雨,所以我們的小麥大概都差不多被,淹得差不多,整個氣候都改變了,那不該下雨的它一直下雨,然後該下雨的時候,它不下雨,去年不是就,有一段時間是旱災。這會不會影響到我們國內的糧食安全問題?

面對氣候變遷,從最基礎的種子來源,研發抗高溫、耐穗上發芽品種,到末端配合整個稻作自動化過程等等,我們如何更精準地供種源,包括了儲藏足夠的種源,也進一步運用更新穎的育種觀念。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 場長
楊佐琦]
種子將來如果是現場檢查完了,來不及供應的話,是不是有儲藏的種子?來,來做育苗的種子來源,這個原則上是沒有問題的,那有一些育苗業者有這樣的疑慮,那我們透過一個研究機制,希望透過,要怎麼去儲藏環境,儲藏譬如說多久?那這個種子,它的發芽率還是維持原來的狀況。

[農委會台中農改場 研究員
楊嘉凌]
利用現在全球比較,比較新穎的一些育種觀念,可能用我們的分子輔助育種,來補強,為往常的傳統的雜交育種在田間選拔的那個效率,因為分子輔助育種的話大概是,就像我們人一樣,人身上有什麼樣的特殊的基因,在那個分子階段我們可以看得到,水稻也是可以。

農民擔心的是,台灣的氣候似乎愈來愈東南亞化,當溫帶國家的日本,都在積極研發適應極端氣候新品種,台灣是否做好未雨綢繆的準備了?

[苗栗育苗業者
張錦龍]
是不是就,以後就,我們國家的糧食要靠外國,外國它自己要是沒有糧食,它怎麼可能賣你!原則上,我們自己台灣,還是我們自己台灣的土地有,種,種東西、種稻,也不會說,很沒有產量,現在。

[農委會台中農改場 研究員
楊嘉凌]
我們跟那個菲律賓很有名的國際水稻研究所,已經有做合作,抗白枯病的這種因子,那農業試驗所或者是像高雄農改場,其他的,它們有做抗稻熱病的因子。可以提供給這個產業,尤其是像我們稻作產業,一個比較新的,比較覺得說,喔,我們可以對抗,我們可以緩和,我們可以說這個,不同的氣候因子來影響我們的時候,有一些新的材料可以來做農民的後盾==ns==

這條長長的輸送帶,要傳送的是育苗場的心血,和稻農這一季收成的希望!比起大陸型國家地大物博,海島台灣是小型農業環境,農業受到天候的影響將更為劇烈,因應極端氣候,及早育成適應非旱即澇的稻種,台灣未來才不會無糧可食!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