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縣市都有老街,記錄地方人文風貌,但近年老街文化變質,觀光發展蓬勃,過度商業化,賣一樣的紀念品、小吃,缺少差異性與獨特性,在老街一條、一條的成為觀光景點的同時,這些老街的文化也正一滴一滴的流走,文史記憶所剩無幾。今年正好是三峽老街一百年,也是重新整修十週年,部分在地人開始思索老街的發展走向,他們結合在地藝文節慶、藍染文化,企圖為失衡的老街觀光發展,找回人文氣息。
來 可以試吃看看,原創始店喔,正老店喔==ns==來 好吃的花枝丸,一支二十,三支五十。來 甘蔗汁,有熱的也有冷的,熱的甘蔗汁,有熱的也有冷的。

攤商奮力叫賣,增加買氣,遊客掏錢捧場,又吃又喝,滿足口腹之欲,這人山人海、喧鬧不已的街市,若沒抬頭看看一旁的巴洛克式老建築,可能還真不知道,這裡是新北市三峽老街,台灣的觀光老街同質化,販售的小吃、商品大同小異,常令人分不清楚身在何處。

[遊客]
(老街)其實還滿差不多的,就只有可能九份會有什麼芋圓,比較點,然後鶯歌會有壽司,就是比較特定景點的,可是其實,旁邊的周邊商品差不多吧。

[遊客]
就像你說的都大同小異啊,就這一些東西,商業的東西它都是大同小異的。

台灣知名的老街,觀光客太多、太商業化,失去地方特色,然而尚未被發掘的樸實老街,卻又期待受到人們青睞。屏東竹田二崙老街,曾是竹田的行政中心,繁華年代留下許多經典建築,甚至還有住在民居裡的開庄伯公。

[屏東深耕永續發展協會 成員
徐斐培]
我們每次帶人來二崙老街或是美崙老街的時候,人家看到,一來到這邊看到,啊,就這樣喔,其實,如果沒有跟他們介紹這邊的歷史的話,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說,我們二崙,其實在竹田的發展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還有,在二崙有他們的開庄伯公,住在人家的家裡,其實在六堆的話,只有這邊有。但是很多人來看的時候會覺得,唉 怎麼這麼熱,哪邊可以坐下來休息,哪邊可以,可以喝飲料這樣,喝一些冷飲。

樸實深具文化特色的二崙老街上,既沒有攤商,也沒有地方歇腳,相較之下,遊客反倒喜愛擁有歐風彩繪三合院咖啡廳,和老夫子壁畫的美崙老街,來這裡不僅有吃有喝,有顯著標的物可拍照,也才好「打卡」分享。

[南華大學旅遊管理系 助教
陳貞吟]
其實觀光客,好像各地的觀光客都會,一定要吃、喝、玩、樂嘛,就是,或是食、衣、住、行這些事都要,那只不過,好,如果假設,我們台灣的觀光客都只知道吃的話,那你怎麼樣讓他吃得不一樣,這件事情也是很重要,它一定有,它有背後的根源,那你怎麼樣把這個根源找出來,然後讓這些遊客來吃的時候,他其實透過吃就可以了解說,這些東西是什麼。

鄉間小小巷弄,假日人潮其實不少,停車問題已經開始出現。

[美崙咖啡烘焙坊 老闆
邱錦蘭]
目前沒有想那麼多啦,到時候如果真的發展到那麼(商業化),再來慢慢找地方來停車,讓大家方便,目前還沒有這樣的打算,現在就等於說這樣,大家來這小村庄,慢慢來看看之後再來,再來想啦,對 (到時候)再想。

[屏東深耕永續發展協會 祕書長
許瑞君]
地方發展觀光的過程當中,這些原本是比較小的景點,它可能是居民的生活空間,那在大量的觀光客開始不斷地湧入,那造成居民生活上的這個負荷,不管是噪音、這個停車場、這個垃圾這些等等這些問題,那居民如何去跟這些觀光客之間,取得一個和諧,這顯然不是一個,某個家戶的居民可以解決,那這必須有賴透過地方政府,或者是甚至中央政府的某些觀光相關的單位,或是一些文化組織單位,來跟地方的團體、地方的居民,進行協調,然後討論這個家鄉的發展應該走向哪個方向。

該往哪個方向,也許發展觀光十年的三峽老街,能夠提供一些思考。長兩百六十公尺的三峽老街,是台灣最長的老街,一幢幢的紅磚拱廊建築、巴洛克式立面牌樓,可看性十足。

[李梅樹紀念館 館長
李景光]
那所謂老街就是以前最熱鬧的街,那這條街特色是,這個今年正好一百年,那當年建造的時候呢,那一直累積下來,三峽人在這裡,以前叫做三角湧,他們說,這個老街是一條,人生的必經之路,也就是說,這條老街商店很多,從醫院、藥房到賣雜貨、賣米等等,到最後,賣什麼,賣壽板,所以,這以前有好幾家的棺材店。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理事長
王淑宜]
三峽民權街,在百年前,是北台灣很重要的藍染集散地,走在民權老街上我們可以看到山牆立面上,有很多美麗的雕刻,那上面可以看到很多當年留下來的染坊字樣。

今年三峽老街正好一百歲,也是老街重新整建滿十年,這幾年老街過度商業化,沖淡了人文氣息,致力研究保存三峽傳統產業的三角湧文化協進會,一開始在老街頭設點,後來抵擋不住房租上漲的壓力搬到街尾,最後只能往巷弄落腳。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常務理事
林三德]
你太商業化之後,我們在那個地方來講,變成,在經營上我們就會感受到一些些的壓力,所以我們只好就是慢慢慢慢的,還有文化的部分好像就慢慢地撤退。

結構像這樣,就是拉出來以後,它有,有三排,三排,然後有四行,就剛好十二個藥味這樣。

老街上的元春大藥房是三峽第一家設立的中藥行,如今已經傳到第六代,店裡保留著百年的中藥櫃、藥罐等,店主人陳瑞穗,雖然一直希望,三峽老街能朝向文化老街發展,但依舊不敵商業浪潮襲來,第一進租給人賣紀念品,中藥店則退到第二進經營。

[三峽老街管委會 常務委員
陳瑞穗]
那現在都是商業進駐啊,大家,房東來講的話,他們就是要房租收入啊,所以這個東西很難去做一個影響,除非政府出力啦,政府有心出力說,希望成為一個文化街,有特色的(老街)。

觀光發展,帶來龐大人潮與金流,抵擋不住自由經濟市場,文化、藝術退居第二線,但仍有在地人試圖在這失衡的天平上,找到平衡支點,李梅樹紀念館連續五年和三峽藝術家舉辦「梅樹月」,為老街帶入藝術氣息。

[李梅樹紀念館 館長
李景光]
我們就在各個地方,街上、地方,或是,不管是咖啡店啦、或是廟啦、教堂,或是飯店等等,可以把畫展,推出去,變成說,不是只有在美術館可以看到,你在街頭,他就可以看到藝術品,那這個觀念,梅紀做了五年下來,也許這個方面可以讓老街,沒有說轉型,但是已經有人注意到,好比說今天我們在福久米糧,就很多人會走進來看,欸 這裡是在做什麼的,大家看到那個(梅樹月)旗幟,也知道說,喔 我們在推展這個。

老街裡的三進式街屋在屋主無償提供下,搖身一變成了小型美術館,中庭古井旁,還有李梅樹以米袋充當油畫布,創作的家鄉田園風光作品==ns==在地藝術家以陶造鎮,打造出一整條袖珍Q版的三峽老街,模樣可愛,吸引不少大小朋友注意==ns==還有藝術家以陶土重塑童年記憶,稻田、水牛、農村印象,都是創作泉源。

[藝術家
彭春榮]
因為家裡就住在苗栗鄉下,家裡有養牛,耕田,那,我是下課的時候就要牽牛去吃草,吃草,要牽到河邊吃草,因為呢,同學都在旁邊玩,打球的打球,就把牠綁著,綁著,書包放在這,就牛就綁在這,牠被我綁牠著跑不了,牠就,這裡,這裡這樣,一直轉,一直轉,一直吃,這中間這塊吃完了,我還沒回來啦。

李梅樹紀念館還跨時空,找來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相助。

[賴和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
陳萬益]
這裡是有詩跟畫來結合,同時把日本世代的前輩,他們的文學、藝術的一個成就呢,藉這地方來展示,關心台灣的朋友,我想是有重大的意義的==ns==

致力於推廣三峽藍染的三角湧文化協進會,雖然搬到巷弄裡,但始終沒有放棄透過藍染讓更多人認識三峽歷史,這天就有香港中學生來這裡體驗藍染技法。

再染下一次,你第二次嗎? 第二次了,好,第三次。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理事長
王淑宜]
這些年來,站在觀光的一個角度,他們(外國人)來到三峽,除了祖師廟、文物館、老街、李梅樹紀念館,這樣的一個參觀之外,他們也會想要有一些可以手作的一個體驗,對我們來說這個就是文化的這個部分,然後也透過手作、透過觀光,把三峽藍染做一個行銷。

放入染桶裡染色,擰乾氧化,然後晾乾,就能擁有一塊獨一無二的藍染布,這樣的手作體驗,毫無疑問對外國遊客而言相當具有吸引力。

[香港基督教崇真中學 老師
曾淑珊]
因為其實我們在香港生活其實很緊張,然後他們其實沒發現到,原來大自然,有很多東西我們可以學習,然後因為這過程當中我們有感受大自然的力量,還有從這力量當中,我們也可以發揮我們自己的創造力,所以這是其實很好,很美好的一件事。

[領隊
廖碧儀]
有一些手工是香港沒有的,像說剛才的布料,就是香港都沒有的,沒有體驗到那麼多東西,所以來台灣,這是一個不差的地方,還有一些陶作的,這個陶瓷這樣子,就是很多學生都很喜歡==ns==

我們這裡,我們所站的位置是我們三峽老街的老街頭,老街頭,我們三峽以前的文化就是,藍染產業很發達,所以你看我們這老街整個門面,有的,有都繡有藍染的那個相關的那個字語,那個以前就是在做藍染的產業。

藝術、手作體驗在地文化之外,也有志工企圖透過深度導覽,讓遊客來到三峽老街不只是吃吃喝喝而已。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常務理事
林三德]
不只是說,來這邊只有吃,或者是,這樣表面然後逛一逛三峽老街,能夠讓他們更深度去了解三峽早期的文化,這邊民眾,或者是這邊,住在這邊他們當時的生活場景是什麼,所以我們就會慢慢帶他們到一些的老店家。

越過一家普通的杏仁茶攤,第二進竟然是間百年雜貨店,裡頭的陳設古色古香,時空彷彿在此凝結,而這才是三峽老街最獨特、與眾不同的人文氣息。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常務理事
林三德]
有一些百年的店家,它們目前還在營業,所以我們就會帶他們去跟店家聊聊天,讓他們知道早期他們的生活,或是他們的營業狀況,是怎麼樣子。

[南華大學旅遊管理系 助教
陳貞吟]
這個老街這件事情,就是我們的文化資產嘛,那資產這件事情其實就是一種傳承的概念嘛,那可是呢,我們常常是保存,當然我也強調就「點」的問題,就是說我們台灣保存的是一個建築物,或是就是這個,這個地區而已,這條街而已,可是沒有思考說,我這個建築物的內涵是什麼,因為文化資產裡面包含人、事、時、地、物,它其實是應該串聯的,你如果把這些人、事、時、地、物的故事,都找出來,你的城市是會不一樣的,你會具有自己的特色。

如果觀光客逛老街只是進來吃吃喝喝,或是買些千篇一律的紀念品,無法深入瞭解當地文化、歷史,一條又一條複製刻印般的台灣老街,乍看活絡了經濟,其實只是「一次性」的短暫榮景。保留在地文化特色、結合在地歷史做出具差異性的老街,才能在既有基礎上讓觀光升級。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