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各地有許多慶祝活動,今年入選客庄十二大節慶之一的龍潭迎財神,結合迎古董,重現早期龍潭過年的熱鬧氣氛。龍潭的龍元宮,是當地的信仰中心,已有191年的歷史,主祀神農大帝,後來也祀奉財神爺。而元宵節是補財運的日子,廟方就選定在這天迎財神。而早年,龍潭街上則是分為上街、下街,以前娛樂活動較少,上、下街的鄉親會在過年到天穿日期間,互相以對街人的人名、綽號等,做一些具有嘲諷意味的道具來遊街,兩方人馬拚場較勁,相當有趣,只是後來停辦了五、六十年,這幾年才又重新舉辦,希望讓年輕人有機會認識自己家鄉的文化。
鑼鼓喧天、鞭炮聲不絕於耳,迎神隊伍浩浩蕩蕩出發了==ns==
電音三太子、舞龍舞獅,各地來的陣頭和圍觀民眾,把龍潭擠得水洩不通。
[龍潭居民]
所有龍潭人都很高興,帶著很高興的心情來參加這個活動,帶動這地方上的繁榮。
[龍潭居民
徐先生]
每年都很熱鬧,大家都很歡迎。
[龍潭居民
徐小姐]
今天是我們一年一度的元宵慶典活動,然後每年都會有很多的廟宇啊,協助龍元宮一起來辦這樣熱鬧的活動,那我每年,因為現在的祭典越來越少,我都會帶著小孩回來娘家看看這些慶典活動。
龍元宮建於西元1825年,期間經過遷址及四次改建,是地方信仰中心,主祀神農大帝。
[龍潭龍元宮 主委
劉家康]
一百多年前,我們龍潭的百姓,可以說全部都是務農的,全部,不是種茶、就是種田,所以才會來蓋這個龍元宮以後,就來祀奉五穀爺。
仔細看,龍元宮的神農大帝形象,和一般印象中的並不相同。
[龍潭龍元宮 主委
劉家康]
別處的五穀爺全部,叫做半裸,拿那個麥穗的,我的五穀爺是,以前人,衪做到人家稱祂,稱祂為皇帝啊,五穀神農大帝啊,所以祂有官服,我們這五穀爺是穿官服的。
農業時代,神農大帝在農民的心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不論大小事都會來祈求,早期醫藥不發達,身體不舒服,也會來求藥籤。
[龍潭龍元宮 主委
劉家康]
好比求到這支,喔,我這是第幾首的,他就會記起來,到我們這邊的中藥行,我們街上有很多間中藥行,中藥行全部有這五穀爺的藥籤的書,求到(第)幾首的,跟中藥行講,他就會找那(第)幾首的藥抓,抓給這些農民,農民吃。
雖然現在已經不這麼做了,但這留存下來的老文物,也見證了農民對神農大帝的依賴和信任。
[龍潭龍元宮 主委
劉家康]
主神是祀奉五穀爺,我配祀神是文昌,文昌帝君,還有媽祖,我在民國85年以後,因為我們龍潭,工商變比較發達了,我們前主委就說,不然我們再來祀奉財神爺,一般元宵節大家就說是補財運的日子,所以我們都在元宵節這天來迎財神。
[五穀爺文化發展協會 祕書長
劉熒隆]
白天,我們是用車子遊庄,整個龍潭區我們去繞一圈,那晚上的部分,就有很多的,很熱鬧的陣頭,有像舞獅啦、龍啦,還有很多很新的這些年輕人玩的陣頭,晚上我們就是用走的,出巡的有文財神、武財神,還有我們自己龍元宮供奉的主神,五穀爺也有一起出門。
恭喜快樂、新年快樂、好運連連,剩最後一個,最後一個,好 謝謝,新年快樂,新年快樂,謝謝,謝謝大家,謝謝。
這是發財金,這是錢母,民眾可以拿,拿他身上的零錢來跟祂換錢母,然後幫助他一年可以,可以錢越來越滾越多。
財神爺的發財金超級搶手,一下子就被換完,而迎財神大概從十年前才開始,希望讓更多鄉親分享福氣。
[五穀爺文化發展協會 祕書長
劉熒隆]
龍元宮感覺說,我們地方的元宵節的氛圍,這個氣氛,越來越少,所以我們管委會就想到要用一個辦法,是不是我們辦一個,有和我們宗教信仰有關係的活動,去,去讓我們龍潭所有的鄉親,大家可以在元宵節一起來湊熱鬧。
而就在此時,另一群人正忙著準備隔天的「迎古董」踩街遊行。
等一下這邊會凹下去,你要貼上去才可以疊,不然等一下你正面會看不到,金桃獻,對啦 不必太開,猴啦。
把花布和春聯上的字剪下來,貼在氣球上做成釣竿,不要的綠色蚊帳縫成青蛙裝,肚子的部分再塞滿棉花。
[龍潭藝術家族文化團 執行長
賴瑞巧]
這有不要的蚊帳,就剛剛好拿來,又一樣顏色,就剛好拿來試做看看,欸,這樣也可以,加一些我們客家的花布進去,你看,穿起來很可愛就是,(前面還這樣膨膨的),他說這叫做大肚蛙啊。
栩栩如生的青蛙頭,則是在泥塑上糊紙做出來的。
[龍潭藝術家族文化團 藝術總監
柯王明煬]
因為是踩街,喜氣的活動,我們當然會增加很多的,一些比較喜氣,俏皮的元素,比方說青蛙的話我們會增加一個心形啊,或是愛心啊,弄個假睫毛。
製作過程耗時費工,又遇到寒流、下雨,等了一個多月模型才乾、才能上色,還有這另一個迎古董的主題,每隻羊的表情都不一樣。
[龍潭藝術家族文化團 藝術總監
柯王明煬]
有的羊的眼睛在流眼淚,有的羊,有包紮、有受傷,那有的羊的眼睛是有個愛心圖,有還有一隻羊是感冒的,會流鼻涕的,所以很多,很多就是很俏皮的畫面都會在裡面。
[龍潭藝術家族文化團 團長
林秋炳]
這個是光碟片,這個是不要用的光碟片,然後這個也是用,這不要的那個竹掃把的那個來弄的,對,所以是,弄得很可愛,而且很有喜氣這樣子==ns==
迎古董源自日治時代,從過年一直迎到天穿日,後來因為戰亂而停止,光復後才又重新舉辦。
[文史工作者
曾新蔘]
因為我們客家人講,很有趣的東西,就叫做古董啦,講這個人的動作這樣很有趣,他就會說,這個人怎麼,怎麼這麼古董。
當時龍潭街區以第一市場旁的巷子為界,分為上街、下街,上、下街的人各自做了「發鹵羊」、「好鬥牛」、「釣蛤蟆」、「斬奸臣」等,影射人名的道具,以遊街的方式來嘲諷揶揄對街的人。
[文史工作者
曾新蔘]
上街有一個人,長得肚子大大的,有點像蛤蟆,他們就做一個蛤蟆,做一個,做一個人穿蓑衣這些、拿一根釣竿,站在車上,做一個蛤蟆這樣釣,就推去遊街,全鎮這樣走就,就一直講,釣蛤蟆喔、釣蛤蟆喔。
上街的人聽到可不得了,就做了「好鬥牛」來回敬下街,下街又做了「發鹵羊」,回諷上街一位姓楊的。
[文史工作者
曾新蔘]
發鹵羊,發鹵羊做出來之後,就去遊街囉,遊街他也是用喊的喔,這條發鹵羊,真是的,做什麼事情都做不好這樣,很邋遢,你看這羊有像嗎。
就這樣一來一往,直到民國40幾年,踩街逐漸失去新意、沒什麼參加,再加上石門水庫動工興建,許多鄉民都投身參與,於是迎古董便走入歷史。
[龍潭龍元宮 主委
劉家康]
我大概是六、七歲看到,差不多那時候十幾歲以後就沒有了,最後一次,也是下街的人,他要激上街的人玩,來玩這個,他就用一台人力拖車,放一個火爐、放一個鍋子,切點菜頭進去,就說,煮,燜菜頭,硬燜,沒有放水,硬燜,硬激上街,上街的人來跟他拚啦,結果那次就沒拚成,上街的人也沒有,沒有去理他,所以那次就沒成,從那就結束了,到現在都不曾有==ns==
龍潭人後來也就將重心放在龍元宮所舉辦的活動上,直到這幾年才又開始迎古董,並且加入現代元素,發展出各種創意主題,更和迎財神結合,成為龍潭年度慶典大事==ns==
[龍潭藝術家族文化團 執行長
賴瑞巧]
今天我參加的隊伍,隊伍,有我的青蛙,蛤蟆,還有我的發鹵羊,還有我們的森巴鼓隊,我們的森巴鼓隊呢,因為人家說,這是外國的音樂,可是我們,把我們客家的花布融合進來,也可以代表是我們的團隊,我們客家文化這樣。
森巴鼓隊在釣蛤蟆和發鹵羊的領軍下,熱情又有活力,吸引民眾目光,也搶著要和他們一起拍照。
[龍潭藝術家族文化團
任彰雄]
一個很熱鬧的嘉年華,所以大家都很高興,能夠來參加這個活動,我們用這個,雖然是很冷的天,但是我們用很熱情的心,來鼓舞大家==ns==
花布媽媽的熱情舞蹈、小朋友演唱客家組曲、客家舞麒麟、和古禮迎親隊,還有身心障礙小朋友,也為今天的活動花了很多時間練習。
[美好社會福利基金會 志工隊長
彭治平]
那我們帶他出來,他將來可以跟外面的人,可以接觸==ns==
而這個用3D列印出來的財神機器人,配合音樂還可以跳財神舞。
[方曙商工資訊科 學生
李宗翰]
跳舞的部分我們是用,配合這次的,我們戰鼓隊的音樂,然後去設計它的動作,然後讓它看起來會很活潑,像劈腿啊、揮手,還是說有一個,拉簾的動作。
龍潭人個個使出渾身解數,像這台南瓜馬車,就是利用資源回收的材料做的,小朋友坐在上面,笑得合不攏嘴。
[熊爸創意再生修惜站
熊國興]
假如說經過的爸爸、媽媽看到小朋友的話,其實都可以上我們的南瓜車,跟我們一起同樂,跟我們一起快樂。
[迎古董團隊
熊怡瑄]
這個團隊是我爸爸要,就是一個,他成立的一個惜福站,然後,他就想要藉由這次的活動讓那個廢物再生,可以讓大家重視,然後就不要太浪費東西。
[熊爸創意再生修惜站
鄧順龍]
我們利用,有限的資源,做這個馬,帶著這個南瓜(馬車),希望有一個女主角上來,下去的時候不小心掉了一個鞋子,我們再來找她==ns==
馬車也是人家不要的,重新噴漆、加燈條點綴,又是煥然一新。
像這個他會用管束,一個一個慢慢拉,然後盡量把它拉撐、拉漂亮,那下次,這個燈條有可能在別的地方也是有別的作用的時候,還可以再,再度使用,那就不會說,欸,變成資源好像一直在浪費。
[熊爸創意再生修惜站
熊國興]
有一個體型跟一個,讓人家覺得很可愛,坐在裡面很舒服,很像公主、王子的感覺,所以我們就把它加了非常非常多的花。
而這匹馬,身體是澡盆,尾巴是排煙管,全是回收來的材料。
[熊爸創意再生修惜站
熊國興]
這是我們的水桶,然後鼻子我們就是用避震器,來切這一個角形,這個,然後變成說像眼睛就是一個軸承,然後我們這個,像耳朵,像它這個就是,我們犁田的一個腳架(砂耙)。
熊國興夫妻都不是客家人,卻很樂於參與客家活動。
[熊爸創意再生修惜站
熊國興]
因為我們在一個客家村,其實我們已經算是客家人了,只是說想要更融入在一個客家的活動裡面。
[熊爸創意再生修惜站
周明芳]
願意加入我們的,我們也可以一起來同樂這樣,(不分族群),不分族群,對。
[迎古董團隊
蔡慈媛]
像現在台灣,有很多文化跟傳統,它是已經逐漸在消失的了,包括我們的廟宇文化,或是一些客家、或是閩南的文化,所以我覺得,如果傳承給年輕人的話,年輕人願意繼續走下去的話,我覺得,可以邁向就是傳承跟那個,那個傳承跟創新,兩個可以結合在一起,然後讓台灣的文化,更多元、更豐富==ns==
結合宗教信仰和民間遊藝,龍潭迎財神、迎古董,重現早年年節熱鬧情景,讓老一輩的人回想從前,年輕人也有機會了解自己的家鄉,在新時代,延續傳統文化。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羅應展
- Mar 03 Thu 2016 13:48
478集-龍潭迎古董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