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諺語叫做「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在臺中的沙鹿鎮志,就記錄了一件類似的情況。當地沙鹿保安宮,主祀三山國王,清乾隆年間由客家人從原鄉帶到沙鹿,只不過隨著閩客衝突加劇,百年前客家人逐漸退走山區,這間由客家人蓋的廟,現在由福佬人祭拜。在三山國王廟聯誼會中,也是少數由福佬人主事的廟宇。記者劉玟惠跟蔡裕昌的報導。


 

 

 

請王爺公庇佑,讓大家平安,感恩。

 

對三山國王虔誠祈求心願,盼望所求的事能夠靈驗,不過仔細一聽,不管是香客或者廟方人員,所用的語言不是華語就是福佬話,有別於一般認知裡面,三山國王通常是客家人祭拜的印象。

香客(右)

長輩他們的習俗,他們的習慣就是這樣,每年過年都會過來這邊拜拜

香客 翁聰寬(左)

雖然祂是客家人的神明,可是在我們沙鹿人的心目中,認為是我們說王爺公,很靈驗,我們有什麼事情來請示祂都心想事成。

沙鹿保安宮管理委員會總幹事

蔡文新(左)

我聽說全國三山國王聯誼會,有問到只有兩間,兩家都是福佬人主事,沒有客家人,我們這一間就是都沒有了。都是福佬人了

 

會在臺中海線的沙鹿,這個一般認知不是客家人地區,存在有客家人曾祭拜過的廟宇,其實要從沙鹿這個地名的由來開始說起。

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林茂賢(左)

沙鹿我們一般的人稱為沙轆,不是沙鹿,所以沙轆,其實他是拍瀑拉族一個語言,那沙轆的意思,其實就是勇士,那拍瀑拉族他的分布,大概在臺中海線地區。

 

但是隨著漢人開墾面積逐漸增加,漢番衝突日趨嚴重,西元1721年雍正九年,中部平埔族聯合抗清,持續一年的大甲西社事件,最終被清廷平叛,將沙轆社改為遷善社,要拍瀑拉族”遷善”。之後拍瀑拉族逐漸遠離平原,往大甲溪上游遷徙。

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林茂賢(左)

那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遷善社的遺骸,其實就是拍瀑拉族他們的喪葬方式,是用室內葬,屈肢葬,沒有墓碑也沒有墳墓,那漢人就把他們集中起來,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遷善社同興公。

 

拍瀑拉族離開平原地區的原因,也與客家人獲得的土地面積也逐漸增加有關,廣東潮州府客家人張達京,開墾臺中平原,在爆發瘟疫時,施草藥給平埔族降低災害,讓六個平埔族頭目願意許配女兒給他,成為所謂的番仔駙馬,以割地換水方式,獲得平埔族土地,

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林茂賢(右)

我挖水圳,葫蘆墩圳,那你需要水,我就引一個水到你那邊去,那你沒有錢可以給我怎麼辦,就用土地來交換,那除此之外,明年你還是要用,後年你也還是要用水,大後年你也還是要用水,久而久之,平埔族的土地就沒有了。

 

客家人的進駐,也帶來中國原鄉的信仰。乾隆十年,客家人迎來了三山國王開始建廟。

沙鹿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副主委

王吉元(右)

廣東揭陽縣,揭陽縣的叫做荷婆崙那邊的客家人先靈,因為過去沒有什麼保障,所以奉請三山國王神像,也陪他們唐山過臺灣來奮鬥。

 

不過一開始的保安宮,選址在現在的福利宮伯公廟,道光年間才交換廟地,至於交換原因,當地耆老口耳相傳,是為了避免淹水

沙鹿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副主委

王吉元(右)

因為對面有一條溪,一個水帶直接過來,衝過來這樣,老一輩的人說,是不是把土地公跟三山國王這邊,來跟祂們擲筊,來請示看兩間廟來交換。

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林茂賢(右)

也就是說因為土地公祂的位階比較低,土地公算是里長伯、村長伯。那三山國王祂是國王級的,祂位階比較高,祂可以震攝所謂的水災。

 

不過隨著福州人和泉州人數增加,嘉慶年間,福佬人集資興建玉皇殿有互別苗頭意味,閩客矛盾越演越烈,客家人人數不敵,逐漸離開沙鹿。

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林茂賢(右)

因為在嘉慶年間,也曾經發生過,漳州人跟泉州還有客家人的械鬥事件,所以呢我們根據沙鹿鎮志的記載,他們是已經遷徙到東勢。

 

林茂賢表示,百年前客家先民,沿著大甲溪到大雅、豐原、石岡與東勢等地,但保安宮仍留在當地。而三山國王籤詩靈驗,沙鹿人不忍毀去,信仰因此延續。

沙鹿保安宮管理委員會總幹事

蔡文新(左)

就是108年,我們要去大陸進香,我們是農曆十月初十要去進香,我是10月初六,那個星期六,早上起床突然右腳不能走路,我做進香的總幹事,我不能走路也不行,我去拜拜,因為五營比較高,有三階,我爬上去香插好香插好下來,右腳踏下來,就好了。

 

從保安宮所在的四平街來看,朝興宮媽祖廟、沙鹿保安宮、玉皇殿、以及福利宮等等廟宇,都在一條街上,接著就到沙鹿車站。在地民眾信仰虔誠,帶動鄰近居民賣起金紙與香,遇到神明生日或祭典,整條街上都是兜售金香的攤位,其中老字號的金香舖,已經80幾年。

金香鋪業者

陳淑綠(右)

因為玉皇大帝算是臺灣三間半(天公廟)其中一間,兩百多年了,是說我們附近的53庄其他廟宇要去進香,必定要來玉皇大帝來請旨,像大甲媽也是來我們這邊。

 

從上一代手中接下金香舖店面,這間香鋪鄰近玉皇殿與保安宮,也見證見證當地廟宇的興旺。

金香鋪業者

陳淑綠(右)

所以我們現在不分客家人或是我們這邊的閩南人,大家都是會去拜,都很興旺。

 

 

帶來三山國王信仰的客家人逐漸離去,現在幾乎是福佬人在拜,拍瀑拉族的遷善社、客家人帶來的三山國王以還有福佬人的玉皇殿、朝興宮媽祖廟等,廟宇的興衰與族群演替,儼然是先民開發的縮影。

採訪/撰述 劉玟惠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