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後是上班族轉職高峰,有些人還可能不想再「吃人頭路」,要自己當老闆,這樣的人或許都有相同的特點,勇於創新、嘗試,今天要帶大家認識四個擁有這樣特質的客家人,有麵包師傅專賣桔醬、紅糟、擂茶等客家風味的土司,有手工果醬業者拿製作桔醬的酸桔來做果醬,有人將客家民族植物開發成芳療素材,還有人把貓咪和客庄常見的花草結合,做出文創商品。他們返鄉築夢,將傳統的客家元素巧妙加入到自己的事業中,幻化成令人耳目一新的商品。麵團裡包進桔子果乾,為了增加吐司的口感咬勁,師傅又揉又拍。

[麵包師傅
張承泰]
我不是用糖跟油去控制它的柔軟度,我是用製程、手法去控制它的柔軟度,所以,我們的那個桔醬吐司會比較偏柔軟一點。

桃園的麵包師傅張承泰,將客家人料理常用的食材融入烘焙食品中,主打客家風味的吐司。

[麵包師傅
張承泰]
我們客家人,還有很多東西可以拿來用,市面上反而都沒看到人在使用,所以我覺得,欸,這是我作為烘焙的一個亮點,讓人看到比較不一樣的東西,對,所以才決定說,做客家風味的一個烘焙產品。

冬天是客家桔醬製作的季節,因應時節,張承泰這天決定做桔醬吐司,準備好材料,就放進機器裡攪拌成麵團。做市場上沒有的桔醬風味吐司,張承泰試了好幾次,不斷調整,才找出口味、用料比例。

[麵包師傅
張承泰]
桔子,混合的時候,它的酵素也會影響到麵團的發酵,那做出來呢,可能色澤、香氣,都要一段一段逐步去調整。

考量到視覺效果,張承泰用花粉來當天然著色劑。

[麵包師傅
張承泰]
我想說,怎麼去給它做一個著色,畢竟說我們吃的東西需要色香味俱全,對,那後來想到,欸,花粉是一個不錯的天然著色劑,而且它很健康。



除了桔醬吐司,張承泰還開發紅糟、擂茶、艾草等等,令人耳目一新的材料,開發客家風味吐司。為了研發紅糟吐司,張承泰還向阿婆請教。

[麵包師傅
張承泰]
像紅糟的部分,還好就是,我自己的阿婆教我怎麼做,所以那紅糟的部分,會微調,我會把那個紅糟的鹽分,會給它減少,那相對之下,紅糟的保存的方式就要有所更變,我的紅糟是在冰箱裡面,是為了保存讓它比較不容易腐壞,因為,為了讓它跟我們的那個麵團做一個結合,其實只是鹽分減少。

產品開發主打客家風味之外,張承泰更注重天然的食材選擇,希望讓消費者吃得安心又健康。

[麵包師傅
張承泰]
目前,大部分都以中年以上的長輩,會比較喜好,因為他們吃的那個口味比較沒有那麼重,那因為我這研發的目的也是,因為我爸爸,他本身容易胃酸、胃脹氣,所以,做這個研發是給我的家人吃的,那所以大概跟我父母差不多雷同的年紀,或是對,欸,吃的這個方面比較有概念的顧客,他們就很喜歡我的產品。

國中畢業就立志要從事餐飲業,三十而立的張承泰,首次創業就選擇烘焙業,主打客家風味吐司,希望在競爭激烈的烘焙業裡開發出新客源。

[麵包師傅
張承泰]
我會希望說我的東西會讓更多人看見,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愛我的東西,那不單單是賣吐司,我是希望是說,欸,慢慢大家找回那種吃的感覺,東西的價值,而不是價格。

一顆顆的酸桔,飽滿多汁,因為過酸,大部分人不會拿來直接食用,北部客家人把它拿來製作桔醬,但到了范少怡的手中,卻搖身一變成了果醬。

[手工果醬業者
范少怡]
果醬裡面的檸檬汁,它主要是提供酸度的那個成分,那剛好那個桔子,它也很酸,它剛好就可以占去檸檬汁的那個位子,所以後來就是這樣子,決定將檸檬汁完全取代,用酸桔當作酸味來源。

剝皮去籽的酸桔,加入冰糖一塊兒小火熬煮,范少怡這天要做的是酸桔果醬,她邊顧火候,邊攪拌,避免燒焦,這動作一做就是兩小時以上,范少怡笑說,果醬真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簡單的加工品,會選擇以果醬來創業,是因為讀食品加工科系出身的她,想要吃到真正天然的「食物」。

[手工果醬業者
范少怡]
會做果醬最主要是因為我在懷孕的時候,吃了太多添加物的東西,會吐得很厲害,那時候就想說,我會這樣,一定其他人也會,可是我找不到我可以放心吃的果醬,所以我就想,我本身是讀食品的,那就可以認真來研究一下,有不加添加物就做出來的果醬嗎。

然而在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物的狀況下,並不是每一種水果做出來的果醬,都能符合消費者的想像。

[手工果醬業者
范少怡]
大家覺得市售果醬應該很濃稠,可是有很多水果裡面並不是都有果膠,所以最大的問題就是,怎麼讓消費者可以接受,喔,原來這樣稀稀的果醬也是果醬。

住家旁邊隨手就可取得酸桔,不少都是范少怡的伯父、姨婆種的,但近年來利用率低,她希望透過製作果醬,讓這北部客家庄獨有的酸桔風味,延續下去。

[手工果醬業者
范少怡]
其實酸桔,從我小時候,它一直都不是我們會偷採的東西,就可以知道它真的是不好吃,但是為什麼不好吃,大家還是要種,我覺得對這些老人家最大的意義就是,它是在傳承某一些,他們小時候的味道和記憶,可是現在因為利用率太低了,所以年輕人不種,我其實最擔心的就是,有一天如果真的連,我們年輕的客家人都已經不愛吃桔醬的時候,那這個東西就勢必會消失,如果我可以盡一分心力,讓它能稍微延續個幾年,這是我最大的願望。



艾草、魚腥草陰乾後,放進玻璃瓶,再倒入葡萄籽油,巫芷菁用冷萃法製作浸泡油,然後再拿到戶外日晒,就能做出天然的冬季肌膚保養品。



走進植物園裡,巫芷菁滔滔不絕,介紹著客家民族植物,其實不少都是和大家朝夕相處的熟悉味道。

[芳療業者
巫芷菁]
嚇到什麼的,不是都是會採艾草或是芙蓉,芙蓉,還有那個抹草,拔一拔,就要用這個熱水,滾燙的熱水,泡一泡,然後就可以幫小孩擦腳擦身體。

巫芷菁和朋友郭若瑩選擇芳療創業,推廣自然單純的植物療癒力量,更要強力扭轉一般消費者認為,歐美香草植物勝過本土植物的刻板印象。

[芳療業者
郭若瑩]
大家對於精油它的理解都是由國外而來,那大家都喜歡用,例如說法國的薰衣草啊,或者說保加利亞的玫瑰之類的,大家願意花很多很多的錢,去買這樣這樣,就是那種高級品種,但是事實上,精油並不是只有這樣子的,它事實上,它是可以是很本土的。

巫芷菁更要驕傲地,把客家老祖先對植物運用的智慧,透過新式典雅包裝,介紹給大眾。

[芳療業者
巫芷菁]
有浸泡油的課程的時候,把這些植物,像我剛剛用的是艾草魚腥草這樣的植物,我在介紹的時候就可以說,客家人怎樣用怎樣用,這時候呢,就是推廣我們客家人的文化、我們客家人的生活。

捏啊捏,不一會兒,小巧可愛的貓咪儼然成形;白紙上,信手拈來就是隻俏皮的貓咪。徐名君,以貓咪為主角,融入客家素材,以文創設計創業。

不同花色的貓咪化身掛鐘,尾巴左右搖晃,療癒感十足;貓咪結合客家節慶花朵,設計出的馬克杯,一樣萌翻天。

[文創設計業者
徐名君]
我們客家庄種很多花,牠們(貓)都在花樹下玩,牠們在玩的時候,我就想說,欸 牠們和花樹的互動怎麼那麼好,然後我就把它做結合,變成一個花貓,花貓,我本來就做產品設計,就把元素放在我們的作品上。

傳統桔醬融入烘焙中,成了創新的桔醬風味吐司;製作桔醬的酸桔加冰糖,熬煮成了新鮮健康的甜點果醬;傳統客家民族植物,也能躍升為時尚的芳療素材;客家庄常見的花樹和貓咪結合,成了吸睛的超萌商品,這些原本散落在日常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客家元素,被這些創業家相中,「小題大作」,成為最獨特的商品,開創新市場。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徐偉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