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竹東山區有條上坪老街,位於南清公路上,街屋樣式為兩層樓磚構木造建築,因地處隘口,從前肩負經濟及民生物資集散、消費功能,極盛時期有酒店、旅社、豬肉店,在在顯現上坪當時之繁華榮景,但隨著人口大量外移,上坪日漸沒落,鮮少有遊客駐足。十年前,當地社區團體希望透過老街再造讓上坪再現風華,但即便公部門也投下資源,卻仍未見起色,讓我們一同認識這條在都市邊緣掙扎的街道。青翠的山林、伴著裊裊雲霧,小村落顯得寧靜又神祕,「上坪」,一個新竹縣竹東往五峰,南清公路旁的聚落,由於地勢高而平坦得名

上坪是一個只有300多人的客家庄,因地處竹東與五峰山區重要隘口,肩負著山裡物產及平地物資集散功能,在日治時代,可說是竹東地區最繁榮的村落之一。

[上坪居民
彭福來]
以前上坪,周圍一圈都有人住,以前上坪的人多,演戲的時候,廟埕擠不進去,是這樣的情形,現在演戲沒有人看,就這樣

那時上坪更是入山的檢查哨,上山工作的人,申請了入山證後,都需要在這住一晚,等待隔天一大早進入五峰、清泉地區。

[上瑞社區休閒產業
老闆 謝森霖]
全部都在這邊等,等到早上八點才開始進去,所以很早就有人在這邊等,很多人就被擋在這邊,連我們都進不去,要申請入山證,看要進去做什麼才可以進去要不然不能進去。

有人潮就有生意,上坪老街,昔日更是家家戶戶敞開大門做生意。

[上坪老街炒花生店老師傅
鄒雙統]
很熱鬧,三間旅社,四間豬肉店,以前人到林場工作,上山去工作,全都要到上坪住一晚才可以入山。

從日治時代林業、煤礦業,到製茶,上坪老街總是吸引著全台各地的人進駐,為了做生意,老街的房屋形式,也不是一般印象中的客家夥房,短短50公尺都是大正年間興建,滿是日式、仿巴洛克的雕刻裝飾,便於開店的閩式街屋。

[上瑞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范秉君]
對面南昌那邊就有兩、三個煤礦,煤礦裡有兩百多人,平常就會來這街上,平常沒有什麼休閒娛樂,到傍晚就會過來,包括旁邊的村庄,包括五峰、南昌、瑞峰,和上坪這五個地方,全部都會到這邊補給站一樣。

但上坪在林業、煤礦業沒落後,卻沒有因時制宜的新產業出現,老街也安靜了下來,許多原本住在老街上的住民搬走了,屋前雖掛著大大的店家招牌,卻是大門深鎖,街上所見不是老人,就是從山裡搬來的人,恍若遺世獨立。

[上瑞社區休閒產業
老闆 謝森霖]
煤礦場也沒了,差不多50幾年煤礦沒落,還有政府頒布禁伐令就開始安靜下來,人口就越來越外移,本地人就外移,裡面的人也移進來。

[上瑞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范秉君]
都剩下的全都是老人家,年輕人到外面工作,白天都去上班,晚上才有人在家,沒回來門就關著,這是鄉下很普遍的問題,沒有辦法。


人走了,房子也開始損壞,像是老街旁的老式屠宰場,早已傾頹。怕街屋消失,早在10年前,文建會和社區團體,便提出了老街再生計畫,希望透過公部門的資源,讓上坪老街風華再現

雖然投資了經費,整修老街立面,周遭的休閒區也設置步道,但10年了,老街卻依舊是冷冷清清,社區重要景點糯米橋,或休閒農園旁的景觀步道,也是雜草叢生少有人煙。

[上瑞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范秉君]
在7、8年前,行政院文建會,曾經來這邊投資一、兩百萬,希望這社區能夠重新整理過,當時不知道是人和的問題,人的方面,地方上不合作,大家推出來的案子就不成功,慢慢的到現在有很多問題,包括(像)政治問題,人口的經濟問題,越跑越沒有人,老人家又資訊不夠或什麼,所以很多事情都做不下去,會停頓到。

[第三工作室負責人
陳板]
社區最重要的就是人,社區裡面人和人之間如果沒辦法溝通,事情就不會成功,如果是說過去社區裡面的組織,社區的人群中沒有好好溝通,這樣的情況就提案去做計畫,那對地方來講不一定是好事情。

即便社區對於老街再造計畫的溝通上,曾出現阻礙,甚至不和諧,但近十幾年來,社區裡也陸續有一些青壯年返鄉創業,希望在自己生長的地方開創一片天。



謝森霖便是最早回到家鄉從事休閒產業的,無論是花園裡供遊客喝咖啡的桌椅,或是餐廳裡的農村文物、老照片,都是他收集組裝,希望以復古的方式介紹農村

而太太羅玉鳳則是把,傳統客家婦女坐月子的紅糟煎蛋,作為餐廳的特色菜餚,來吸引遊客,還利用周遭的木塊、種子等做成DIY紀念品,給遊客不同的回憶。

[上瑞社區休閒產業
老闆娘 羅玉鳳]
以前會撿一些環保的東西,像蓋子這些,你看,可以拿來做這些紀念品,遊客也可以拿回去,我們自己也可以留做紀念,到哪邊玩的,哪邊撿的,我們就記錄上去,幾年後再回過頭來看,以前到哪邊有撿到這麼美的種子。

謝明珠也跟著他們的腳步,返鄉利用鄉間特有的景觀和步調,讓遊客忘卻塵囂。

[上瑞社區休閒產業
老闆 謝明珠]
一般來這邊住的,平常日,他們沒有要到哪裏去玩,就在這邊,民宿裡,看書、喝茶,腳步可以放很慢。

早年進行老街再造計畫時,這些休閒產業業者也熱情的參與其中,然而,與一般居民的溝通卻也出現了矛盾。

[上瑞社區休閒產業
老闆 謝明珠]
不是說我們一間、兩間做起來,我們做生意的人當然想它可以做起來,對我們有幫助對不對,不過上坪社區它全部沒做生意的人比較多,這部分力量太小了。

有人也害怕,經過再造,會不會讓上坪老街變了樣,太過商業化,而失去原本該有的純樸。

[上瑞社區休閒產業
老闆娘 羅玉鳳]
我的看法是,不希望像北埔、內灣這樣,大部分是外地人來,賣也不是賣我們當地的東西,也沒有真的摻入我們當地的文化進去

老街沒落,觀光產業無法提振卻又是事實,像上瑞社區原本有11座觀光果園,近來卻只剩一座果園開放採果,其他不是荒廢就是只純粹生產而已了。

[上坪社區果農
賴添進]
因為人口外流以後,這邊很難做,現在要靠網路有廣告才比較有人來,如果沒有的話,平常的時候,我們這邊比較偏僻,沒有在馬路旁,遊客一年比一年少。

最近社區團體人事更迭後,新一批的青壯派人士也有新的想法,想以社區產業的方式,來提振社區的生機。



他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如何把傳統產業變成特色,像是傳統農家自釀糯米酒,或是由社區媽媽烹煮客家風味餐,提供遊客更多選擇。

[上瑞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 許新茂]
所以我們來弄一個釀酒的,炒花生的,讓地方能夠比較發展為原則,所以就,原本我想放棄的,很累,但是既然這樣講,我就好啦,就來做,我可以教別人,可以很詳細的和人講解,怎樣做。

[上瑞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范秉君]
包括我們社區媽媽教室有做風味餐這樣,希望這些遊客進來裡面玩,經過時吃絕對不是問題,我知道裡面吃飯很麻煩,是不是你們要進去裡面玩,經過這,電話聯絡一下,我們社區幫你準備這些風味餐、吃的(東西)。

其實社區協會提出的產業特色,早期也曾推展過,像是傳統炒花生就曾是上坪老街的特產,但會駐足購買的遊客大多只是路過。

[上坪老街雜貨店
老闆 鄒玉宜]
現在來買的人,大部分是來觀光的人比較多,進去張學良故居,到五峰清泉那邊玩的人比較多,所以我們希望社區發展的話,更多人進來。

其實在南清公路的旅遊路線中,上坪老街未曾被當作一個重要的景點,甚至連在地的休閒產業,也未必會推薦遊客到此一遊。

[上瑞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范秉君]
因為社區沒有景點讓遊客,吸引遊客停下來,所以你說開店有生意嗎,這投資的問題,本地人有投資的問題,有經濟的問題,三餐都吃不飽了,你要他做這生意,沒有生意的話,他也沒輒。

[上瑞社區休閒產業
老闆 謝明珠]
現在出來遊玩的人,全部都是年輕人,一般有比較深度的遊客比較少。所以它要改造實在有困難,因為年輕人要看人,人要多他才會覺得有趣,不是說像我們,我們出去玩會看建築,還有看純樸的風景這些。

連在地人也未必覺得老街對遊客有吸引力,因此長期關注,社區營造議題的文史工作者認為,上坪社區最重要的,應該是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與社區,而非急忙的提出計畫案。

[第三工作室負責人
陳板]
如果社區要重新發展地方,第一件是要,要重新對自己的家鄉,自己的社區,自己的老文物,文化有認識,知道我們的廟,那個三山國王廟,很重要在地方上,如果沒有這間廟的話,地方上人群的結合,要團結沒有這麼簡單。

從繁華到沒落,這條短短的老街,記錄著上坪,甚至竹東五峰地區的發展歷史,經過多年的再造計畫,社區居民無不希望老街風華再現,但唯有居民自發性的參與,才有機會,讓這條老街以居民想要的方式,重新活絡起來。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