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過度捕撈、氣候變遷、和海洋汙染等因素,漁獲量越來越少,魚也越捉越小,未來人類勢必更加依賴水產養殖產業。緊鄰太平洋的台東縣成功鎮成功商水,是花東地區唯一設有水產養殖學程的學校,因為鎮裡就有東海岸最大的成功漁港、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台東分所也設置於此,因此,學校更與周邊資源結合,讓學生不僅在校內學得專業知識,也能更了解、參與地方產業,進而希望這些成功子弟,未來也能留在家鄉,貢獻所學。拋出身上網子,擲出美麗弧線,再慢慢收網把魚捉起,這可是成功商水水產養殖學程的學生,必得學會的一門技巧。不過,念水產養殖,可不是只有養魚、捉魚這麼簡單。
取出水族箱的水,來到化學實驗室,學生穿著白色實驗服,桌上滿是檢測溶劑和設備,在老師的指導下,準備做水質分析。
[成功商水水產養殖學程
老師 葉玉萍]
主要是了解,我們一般養殖的水,還有那個水族箱的水,它的水質狀況,那一般我們在,就是養魚的時候,人家說養魚要先養水嘛,那把水養好之後,後面就比較沒有問題。
空氣之於人,就像水之於魚,掌握了先決條件,還得顧好魚的健康。
課堂上捉來一箱魚,這節要學的是魚類抽血分析。
[成功商水水產養殖學程
老師 蔡依倫]
魚類的血,基本上可以看牠的顏色,看牠有沒有差別,那也可以讓同學去分辨說,欸 在顯微鏡下面有白血球跟紅血球,那他就可以去做,那可能以後,可能魚類如果有生病的話,可以直接做這種血液的分析。
做血液分析,還要做藻種鑑定,課程設計希望能充實學生專業技能。
[成功商水水產養殖學程
老師 蔡依倫]
跟西部的(養殖)資源(來比)其實是比較少的,所以他們真正能夠進到養殖場的工作是,相對來講比西部的人還要多,所以假設他們可以辨別了藻類,自己以後可以養出藻類的話,其實對他,以後在養殖現場的工作是一個很大的幫助這樣子。
緊鄰太平洋的成功商水,位於台東縣成功鎮,成立於民國79年,也是花東地區,唯一設有水產養殖課程的學校。
[成功商水
校長 楊長鉿]
最主要會設這個水產養殖,應該是我們這裡有一個新港漁港,我們都知道,在早期(養殖)九孔時代的時候,(成功鎮)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在偏遠地區一個非常繁榮的一個區域,學校呢,對於這個養殖的學生的培育,那麼也擔負著,在這個地區一個很重要的使命。
後來成功商水轉型為綜合高中,但仍保有職業類科課程,兼顧學生升學與就業。
[成功商水水產養殖學程
學生 鄭嘉豪]
因為喜歡魚,平常都會去海邊釣魚,(你自己平常會去海邊釣魚),對啊, 釣到的魚就想靠養殖技術把牠養大。
[成功商水水產養殖學程
學生 許燕慧]
就是有興趣啊,然後,而且就是以後升學的時候就是,幾乎都是國立大學有(水產系),就比較確保可以上國立大學,(所以妳未來也是想要),(繼續走相關的),嗯,就是也是走養殖啊、繁殖那一種。
[成功商水
校長 楊長鉿]
這個科的畢業生,要升學的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啦,其他的學生大概都會,應該會有,差不多三分之二到二分之一,會從事於養殖,養殖這個行業啦。
偌大的水塘裡,全是剛養不久的小白蝦,成功商水畢業的田安傑,念完大學後,選擇回到家鄉和弟弟一起創業。
[成功商水養殖學程
校友 田安傑]
剛開始,會想回來養的原因就是,因為那時候剛初期的時候,很好養、很好賺啊,就想回來試看看,沒想到這幾年,沒有這麼簡單。我們養蝦常常會遇到瓶頸是,欸 今天蝦子拉起來,剛剛看是好好的,欸 下午怎麼變不一樣了。
養殖業要看天吃飯,投資大、風險大、壓力也大。從小在漁村長大,也熟悉海洋環境的田安傑,當初選擇自己最有興趣的科系就讀,但實際投入後才發現,很多事情還是得靠經驗的累積。
[成功商水養殖學程
校友 田安傑]
像我們讀的東西是學術的東西嘛,然後來實際操作又跟書有點不太一樣,然後 欸,我們就會去問人家,以前上課的,有學起來沒有錯,可是你遇到問題的時候,你會想,想一下是不是這樣。
為了強化實務經驗,學校裡的養殖試驗池,就讓學生實際去操作,而這裡養的全是高經濟魚種,包括石斑、白蝦,或是觀賞魚等等。
[成功商水水產養殖學程
老師 簡慶讚]
因為我們現在,台灣這個地層下陷很嚴重,所以我們希望能夠推廣的是,全海水的養殖,還有就是高單價的養殖,還有就是牠的這一個,需求量比較大的一個物種。
簡慶讚說,因為漁業的過度捕撈和海洋污染等問題,造成漁獲量逐年減少,人類未來只會越來越依賴水產養殖。
[成功商水水產養殖學程
老師 簡慶讚]
全世界大概估計起來需要大概將近有,一億五千萬公噸的這個需求量,但是我們這個,實際上的這個,漁業的這個量可能沒有那麼多,所以在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FAO裡面,它很強調就是說,21世紀,是水產養殖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世紀,很重要的產業就對了。
養殖產業和海洋漁業息息相關,學校也利用周邊資源來深化學生專業,漁港旁的拍賣市場,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場所。
下午一點,漁船陸續進港,新鮮漁獲直送拍賣市場,大家各司其職,魚市場開始忙碌了起來,這是漁港特有的活力。
成功漁港是東海岸最大漁港,旗魚、鮪魚、鬼頭刀等漁產豐富,帶學生實際來到魚市場,認識東海岸常見魚類、也認識在地產業。
拿起相機記錄,學習分辨魚種和特徵,而手和腳就是最好的比例尺。
[成功商水水產養殖學程
學生 陳文丰]
我覺得這樣很好,因為大家都不用一直在學校這樣,一直看書一直看書,有時候也可以學到很多知識,就是魚的種類很多,就讓我們更認識我們自己在地的文化,就是像是我們這裡鬼頭刀或是旗魚啊,都是這裡常見的魚種,所以我們可以更了解牠這樣。
[成功商水水產養殖學程
學生 陳宏柏]
比較有實際感,然後可以學到,看到比較多魚種,課本教的就沒有什麼實際感。
[成功商水水產養殖學程
主任 徐嘉瑩]
希望他們能夠認識本地的魚種,先從本地的魚種了解之後,然後自己上網去找圖鑑啊、找課本去比對,第二個像我的課還有一門課叫做東海岸採集,那東海岸採集的話,我就會帶他們去附近從事那個,採集一些棘皮動物,或者是從事釣魚。
能到校外學習,學生很興奮,對於學校周邊就有這樣的資源可以利用,學生也覺得很幸福。2011年,學校更與水產試驗所簽定學術與教育合作協議書,雙方共享人力、設備等教學與研究資源,水試所也協助學生到現場實習、培育在地人才。
[水試所台東分所
助理研究員 鄭明忠]
比較一個教育性質以及環境保育的一個角度,去看我們整個台灣的海洋環境,除了獲得我們水產養殖一些知識,還有我們,目前我們中心做的一些,試驗研究的一些相關的實驗內容以外,對,當然主要是以就是,那個保育的一個概念灌輸讓學生了解。
[成功商水
校長 楊長鉿]
跟(水試所)它做一個學術與教育夥伴的關係之後,也確實是帶給我們很多的資源,包括專業、他的能力、對於魚類的介紹啦,更能夠深又廣。
策略結盟、資源共享,和地方有了更緊密的連結,學生也學得更多。
鄭明忠,水試所台東分所的助理研究員,專門做小丑魚人工復育繁殖的研究,而他,其實也是這群學生的學長。
[水試所台東分所
助理研究員 鄭明忠]
成功商水,對我們來講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里程碑跟一個,讓我有更,有想要往上的一個動力來源,能夠回來這邊,我覺得說我自己滿幸運的。
鄭明忠成功商水畢業後就到外地繼續深造,再返鄉服務,青年學子能在地就學、在地就業,也是學校努力的方向。
[成功商水
校長 楊長鉿]
養殖科的畢業生,他們就業率算最高的,我們很期待往後的學生,知道這邊的一個發展是有可能的,希望他們能夠回來,回鄉來,返鄉來服務嘛,那也能夠提升這邊的產業。
[水試所台東分所
助理研究員 鄭明忠]
除了一些(養殖)現場的一些工作以外,很多試驗單位,以及實驗室等機關,都非常需要我們這些的人才。
偏遠學校善用地方資源、與產業界結合,學生不僅學到課本知識,更能實際體驗職場。台灣水產養殖環境不斷改變,由家庭化走向企業化、國際化,學校的知識養成,改變以往經驗傳承的師徒制,為養殖人才的培育打下基礎,也為養殖業注入新活力。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洪炎山
- Nov 08 Fri 2013 11:44
357集-培育養殖人才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