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盛行的民間信仰,大多來自福建、廣東兩省,在台灣,三山國王便有眾多信徒。據了解,三山國王,可說是粵東地區最古老、最有影響力的在地神,大約400多年前由客家先民傳入台灣,此後,甚至比在大陸當地,還得到更廣泛的崇拜。台灣每年都有一次三山國王朝聖大典,今年來到了國境之南恆春,在地客家人把握百年一次的機會,把南方客家活動一起加了進來。一起去看看三山國王慶典在恆春的舉辦情形?對在地客家人,又有什麼樣的意義?

來自台灣各地的三山國王信徒,依序進入恆春鎮的廣寧宮,從遠處望去,數千人形成長長的人龍,已經封街的西門老街找不到盡頭。

禮生的動作整齊劃一,獻上六禮,廣寧宮是在光緒元年、也就是1874年所建造,緊貼著猴洞山的天然珊瑚礁岩蓋起來的,當年從潮州請來了巾山大國王,就此長駐下來,成為兩岸目前唯一的巾山本尊,一百多年來,廣寧宮也一直維持著舊貌,原本內部空間並不大,為了今年的三山國王全國朝聖大典,百年老廟還特地增建了兩側的廂房。

[中國巾明獨三山國王協會
祕書長 楊永昌]
茶、果、素齋(等六禮),以及萬壽無疆,萬壽無疆就是,壽桃、壽麵,以及金箔,就是我們的紙錢,金箔,所以為什麼,他們都是準備一種,那為什麼三山國王全國朝聖大典,一次要十一個人拜,因為是來符合地方共同來辦這個喜事,這個聖典。

[恆春鎮廣寧宮
主委 林亞相]
我們過去的廣寧宮,是比較小,因為全國的信徒,會到我們廣寧宮來參加這個活動,所以我們把兩邊、兩側的廂房,把它弄大,這是為了容納更多的,很多的遊客,跟信徒來,還有一些神明,來到我們廣寧宮。

不過雖然拓建了老廟,上百尊前來陪醮的三山國王金身,還是塞滿了小小的廣寧宮!這項民俗文化祭典活動,是在每年秋天,由各地輪流舉辦,2010年時,還曾列入全國客庄十二大慶典,這幾年來,逐漸形成了規模,其實在廿多年前,當時還未向內政部申請,最早的社團名稱叫做「台灣三山國王聯誼會」。

[中國巾明獨三山國王協會
總會長 徐榮貴]
中華民國八十五年以前,創會長宜蘭人,當時他是在,蘭陽大興振安宮當主任委員,他當主任委員的時候,他就看到,全省也有宮廟在聯誼,所以他就大力提倡,這個三山國王協會的前身。

[中國巾明獨三山國王協會
創會會長 陳添財]
當時的那個委員,不贊成我的這個想法,因為這個太麻煩了,不要啦,我們鄉下的三山國王自己拜。我就跟他(們)說,神不是只自己拜,人家大家來拜,大家來拜。

當年有許多三山國王廟礙於財源不足,沒有人要當主委,現年八十四歲的陳添財,本來是宜蘭縣冬山鄉代會主席,被拱上去當主委,結果一做就是十六年,他當時調查,全國總共有兩、三百間三山國王廟,就想創設一個三山國王協會。

[中國巾明獨三山國王協會
創會會長 陳添財]
我們呢,當時在籌備的時候,全省跑了一趟,當時參加的卅四間,卅四間,頭一次,在我們蘭陽大興振安宮,大興振安宮,來開第一次的會。

[中國巾明獨三山國王協會
總會長 徐榮貴]
當時參加全省聯誼的宮廟就有不少了,就有一百多間了,一直沿用到現在為止,然後在民國八十五年就向內政部申請,申請這個名稱叫做,「中國巾明獨三山國王協會」,全省聯誼,每一年,每年度就有一次、兩次的理監事會議。

所謂的「巾明獨」,講得是巾山、明山和獨山,三山國王本來是粵東地方的守護神,除了和來源地有關之外,早年客家人來到台灣,在開墾過程,免不了和更早渡海來台的河洛人、或者原住民發生武裝衝突,代表「山神」的三山國王,還有能治「山中之蕃」的意義,也就是說,希望藉由山神的威儀達到開山闢地的效果。

[中國巾明獨三山國王協會
總會長 徐榮貴]
凝集我們客家人的客家的精神,怎麼說,因為這個三山國王,祂本身祖籍是在,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的河婆鎮,我們祖廟在那裡,所以呢,往年每次,我們這些,有時候也會回去那邊進香。



轉身、手心朝上!在慶典舉行之前,禮生得先學如何獻禮,恆春廣寧宮為了今年的三山國王慶典,請來了廿二位恆春工商的女學生當禮生,一整個早上,都在訓練禮生怎麼走位、怎麼擺放,在正式的慶典儀式當中可不能出錯。

[中國巾明獨三山國王協會
祕書長 楊永昌]
因為它是臨時性的,然後臨時性的,我們的訓練是一種要,比較整齊、諸聖,然後訓練起來,我們諸聖,我們神威降臨顯赫,其實我們可以增加我們的地方的聖典的諸聖圓滿。



從重視禮儀與傳承的程度,就看得出民間信仰的力量,對三山國王慶典來說,這是一年一次的盛會,但是對恆春來說,卻更是唯一的一次機會,下次再輪回廣寧宮主祭,可能是百年以後的事了,恆春鎮客家人很珍惜這次機會,把原本一天的文化祭典再增加一天,結合了南方客系列活動。

[恆春鎮廣寧宮
主委 林亞相]
我們就是這次的信徒大會,我們結合了在地的客家鄉親,就是南方客,恆春半島很多客家鄉親,但是被遺落了。我們希望藉著這次的活動,也是把我們南方客,我們客家鄉親,在南台灣這一個區塊,讓鄉親能突顯出來,這是我們跟信徒大會一起辦的,最大的目的。

[恆春鎮客家文化交流協會
理事長 鍾添輝]
往年就一年就舉辦一次,就是來報到,祭拜完、吃飯,就結束了,這次我們加入一個文化來呈現這個活動。其實這就等於是兩個主題,一個就是全國三山國王的信徒大會,一個就是我們客家文化活動這樣。

[車城鄉保力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王富雄]
這個東西是我們阿婆,阿婆的嫁妝,阿婆那時候,在出嫁的時候,都以這個裝嫁妝過來的,所以可以說,我們保力村的那個,比較特別的,比較特別,阿婆的嫁妝。她衣服啦,什麼,有細膩的東西,她都裝這邊,一擔一擔地挑過來。

打開紅木箱子,這裡頭也曾經承載著當年阿婆出嫁的心情,現在完好地收藏在保力的客家文物館裡,車城的保力與統埔也是客家庄,在恆春半島,有四座三山國王廟,其中保力和統埔各有一座,保力的三山國王廟叫做保安宮,日治時期曾被日本人拆除過,台灣光復後,村民又集資建造,是村裡的信仰中心,這些牆壁,都還是先民從附近河裡挑石頭重新砌成。

[車城鄉保力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陳政雄]
以前都到我們保力溪,用保力溪那邊採取的石頭,然後一磚一瓦,一顆石頭慢慢敲慢慢敲,把它砌成。之前有村民一直建議說,要蓋新的大廟,可是我們很多耆老、鄉親,大多數都反對,因為,希望把它保存原有的樣貌,也甚至跟縣政府,還有我們文化部,希望能建議為古蹟。

[車城鄉客家文化發展協會
理事長 張吉雄]
因為三山國王是我們客家的守護神,所以我們有這個機會就很高興來參加。這個活動就是,應該是說我們恆春半島,第一次有這個活動,我們當然希望,恆春半島的客家鄉親都能夠來參加,共襄盛舉。



在南方客系列活動晚會,保力社區賣力地表演「龜弄蛤」戲碼,雖然是恆春鎮的活動,但是恆春和車城就在隔壁,能夠一起參與客家活動,在一起的意義比什麼都重要。

[恆春鎮客家文化交流協會
理事長 鍾添輝]
其實我們這,來自全省各地的客家人,也很多,大部分被同化了,但是這麼多年來,十多年,大家有一個覺醒,希望說我們客家的文化,不要消失掉,大家有這個心要來恢復,所以我們現在包括車城的保力、統埔,這兩個地方本來以前就是客家庄。



遊客很專心地,\聽導覽員介紹廣寧宮內的「恆春八景詩」,這是1878年,恆春古城在建城時,清朝監造使梁燕,在石壁上所題的八景詩首句,南方客系列活動的古城導覽,讓外地遊客,更認識恆春的發展歷史。

[恆春鎮客家文化交流協會
理事長 鍾添輝]
當初為了要建這個古城的時候,這個監督,負責建古城的將軍叫做梁燕,就是我們客家人,原鄉在廣東省潮州府,這個梁燕將軍,他從他的故鄉原鄉的,三山國王廟,請這個大國王,就是巾山大國王,來這裡坐鎮。



參與祭拜的官員與宮廟負責人全體跪下,歷經半小時的儀式,在誦念「送字紙聖蹟文」後,大致完成了,三山國王協會認為,這個慶典是客家盛會,還有文化傳承的意義,政府應該要列入重大節慶活動。

[中國巾明獨三山國王協會
總會長 徐榮貴]
應該我們中央,我們客家委員會,它應該要很重視才對,怎麼說呢,因為有三山國王的地方,免不了,多多少少就有客家人在這裡,所以說,我們政府提倡客家委員會的原因就在這裡。

[恆春鎮客家文化交流協會
理事長 鍾添輝]
我們希望說,將來我們經過這一次的南方客這樣的活動,我們來年,每年都舉辦一次,再來,我們要結合當地,恆春半島這些客家族群,大家同心協力,來辦得一年比一年更盛大。

從地方來看,重大慶典百年一遇,文化活動卻需要長期持續經營下去,雖然明年沒有三山國王祭,今年好不容易才萌芽的南方客系列活動,還是要繼續辦下去,甚至還要有更深入的工作,例如在地客家文化的田野調查。

[恆春鎮客家文化交流協會
理事長 鍾添輝]
我們想要來尋訪,來找以前來的這些客家人的痕跡,把它呈現出來,做成一個文獻,我想這個,對這個活動會很有意義,不要說吃吃喝喝,熱熱鬧鬧就結束了,所以有一個田野調查,想要對將來對一些歷史家,大家種種,有心要了解恆春半島的人,有一個比較全貌。



用在地的恆春民謠,唱出在地的客家!先民建古城建廟,百餘年來,廣寧宮三山國王伴隨著恆春古城,變成了守護在地的城主,再過百年,有心了解恆春歷史的人,還會知道,當年,客家先民如何胼手胝足,這樣的故事與傳說,透過了文化傳承與紀錄,還會流傳下去。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