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梅山鄉的太和村,居民大多以製茶維生,去年八八風災,當地五十多戶房屋倒塌,大半茶園更是被大水沖毀 滿目瘡痍,有茶農甚至找不到自己的茶園在哪了;加上交通不便,許多茶商不敢上山買茶,使得太和茶產業一落千丈。後來在一群曾經駐村的藝術家協助下,將太和茶葉以文化創意產品的形式提升價值,並舉辦行銷茶會主動出擊。太和茶農更在災難過後,對產業有了更不同的思考,有人要做生態紅茶,有人開始在茶園種樹。紀錄片導演吳平海近一年來,紀錄太和鄉親如何凝聚重建的力量,走出另一條路。[太和茶農
黃美雲]
這我們的茶廠,我們家的茶廠,我們太和有兩間茶廠都不堪使用,第一間就是這裡,第二間就是油車寮那邊。

<紀錄片《水過山凍頂》>
<那時候就整個後面那個水,水啊、泥沙、土啊都往這邊,往這邊門那邊灌進來、灌進來>

太和地區有300多住戶,八八水災受災不堪居住的有55戶,有潛在危險的15戶,這裡的主要產業,茶,也受到嚴重衝擊。

葉人壽家的茶園流失,甚至快要找不到原本的茶園在哪。

<這片茶園原本是在,跟那邊上面那邊的茶園是平行的,結果滑到這邊來了。>

郭俊男家的茶廠,也僅剩斷垣殘壁。

[太和茶農
郭俊男]
有時候像現在來,看到這樣會想說,那個時候這裡在做茶,熱鬧滾滾,還有來玩的人,也會來參觀我們的茶,我們的茶菁,我們這樣做這個感覺,那感覺很好你知道嗎,現在來看到這樣,都會想說接下來不知道怎麼走下去。

遇到這樣的天災,大家心中只有茫然,但日子還是得過。

<聲音來源
太和茶農 黃美雲>
現在有茶能摘的就去摘茶啦,也要過生活啊,是啊,也是要賺錢啊,有事情做,比較不會這樣想東想西這樣子啊。

雖說盡量讓自己不想東想西,太和茶農其實想很多,風災後許多茶商不敢進太和買茶,導致當地秋茶嚴重滯銷,茶農便想,得先提升當地的茶產業。

<不要緊張,慢慢來,然後在泡茶眼神不要亂飄,要專注的在你自己的茶裡面。>

<聲音來源
太和茶農 黃美雲>
我們學這個也是,也是在重建過程當中的一部分,因為這個,我們也是要提升我們自己的茶產業,我們畢竟這裡是種茶的地方嘛。

除了自我提升,還要改變行銷方式,過去在北回歸線駐村的藝術家,組成莫拉克風災社區藝家行動聯盟,希望藝術家的各種作品,都能與災民結合,透過新的藝術包裝與行銷茶會,扭轉當前的困境,走出太和產業的路。

不僅要讓在地產業走出一條新路,太和茶農還開始嘗試,用對土地最好的方式來種茶。

[太和茶農
李秀珍]
以前沒有經過八八水災啊,都認為說在山上一片好景,種茶維生就是很好的收入就是了,不過八八水災之後山崩下去,好像希望都沒有了,希望沒有,路也不通啦,什麼都不方便,我們銷售的茶葉,又沒有很多人要買,乾脆土地給它種樹好了,當然生活一定要啦,也是要生活啊,不過我們想,又能生活又能種一些樹給後代這樣,我們的想法是這樣啦。

[太和茶農
黃美雲]
太和這裡喔,八八水災時受創,我們要考慮,以後長遠 要怎麼走,然後我就想說,我自己想喔,要來結合生態,然後以這一片的茶園,這片茶園來做,我想要自己試做生態紅茶。

這天,人壽試圖在流失的茶園裡,尋找新鮮的茶菁,給美雲試做紅茶。

[太和茶農
葉人壽]
以後想說要把它做自然工法的,自然茶園啦,就讓它長啊,隨便長就隨便採摘這樣,也不噴農藥,就不施肥了,就自然長這樣子,看可以做出什麼不同茶葉出來。

<土地公來請示,用擲筊的,看我們怎麼訂這個價格會比較公道一點,讓大家都會比較滿意一點啦,然後我們就等於說,我們自己又可以,比較有可以維持我們生計這樣子啦。>

撰稿 吳奕蓉
剪輯 范群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