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油雞,是很多民眾愛吃的料理。但對於麻油,很多人可能不很了解,甚至不知道它是如何製作出來。在高雄縣大樹鄉,有一家超過一百年的麻油行,至今已傳到第四代,為了保留芝麻原味,他們到現在還是以燒柴的方式,按照古法煉製麻油,甚至成為了鄉公所認定的在地特色。究竟他們為什麼這麼堅持?到這家百年老店看看。轟隆隆的轉啊轉,黑色大滾筒在火炭燃燒下,分秒不停努力運轉,旁邊的人也似乎很有默契,隨著滾動聲音持續工作,這就是傳統麻油製造方式,而透過完全古法的提煉,這家麻油行,走過了一百個年頭。

<記者stand>
幾乎所有人都吃過麻油,不過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麻油是如何製作的,而這間已經有一百零一年的麻油行,它不但有久遠的歷史,還有像這樣,完全用人工手工製作麻油的方式,可能在全台灣所剩無幾了。

位在高雄縣大樹鄉的這家麻油行,創立在1909年,從第一代開始到現在已經是第四代。但相對一般人比較熟悉的雲林,不太像芝麻生產區的大樹鄉,怎麼能有這麼一家,還完全用手工製作的百年麻油行呢? 

[高雄縣大樹鄉
鄉長 曾英志]
在台灣光復以後,大樹鄉就栽種了相當多的芝麻?,那在全盛時期,大樹鄉曾經有大概有九家的芝麻油工廠,在大樹鄉。

[百年麻油行第三代 
邱文鎮]
早期大樹出產很多芝麻,因為它這邊有高屏溪嘛,攔河堰嘛,芝麻大部分都種在攔河堰的旁邊,就是高屏溪,只要有河川的地方它都可以栽種,它重水不重肥料,

如今芝麻已不興盛的大樹鄉,原來最多曾經有九家麻油行在營業,可以想像這裡,應該曾經整個小鎮都是麻油香。雖然目前只剩下這僅存一家,還在用手工榨取的麻油行,但一靠近同樣是那麼香,同樣有古老的好味道。

[大樹鄉親]
我從小還是小孩時,我爸爸、媽媽他們都習慣在這間買。

[大樹鄉親]
從吃爺爺(製的麻油)到他爸爸製作的,我長大後就來嫁到這,他爺爺製的(麻油)是我還是小孩時吃的,來到這邊後,他們就越來越,改變越來越好,麻油越來越好就對了

盯著火爐燃燒程度,再適當添加木柴,這幅畫面,彷彿回到過去農村時代,完全脫離了現代機械化印象,不過也因為這種燒木柴,不用瓦斯的烘培法,傳統麻油才能繼續飄香。
 
[百年麻油行第四代
邱禹博]
你用柴火跟瓦斯爐不一樣的地方,柴火它有紅外線,它的滲透力比較強,那柴火它只是,那瓦斯火它只是一個很方便的說,你開大它就大,開小它就小,但是它滲透力不夠強,所以它炒沒辦法炒到芝麻心裡面,這是最大的差異。

[百年麻油行第三代 
邱文鎮]
瓦斯燒的火是定點的,就是永遠在那裡,但是木柴燒的火是隨風飄的,它是包覆式的,這是最重點的一點,因為我們火不是我們人去控制的,它是隨風飄的,它整個把它包起來,它(芝麻)受熱就很平均,那我們所謂的平均就是說,一樣的受熱度。

因為木柴燃燒可以平均受熱,使得特選的上等的台灣芝麻,能夠在提煉之初就有很好的開始。只是好麻油大家都想要,但選擇在如此整天煙霧瀰漫純人工製作環境,還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兒子劈柴,老爸整理,麻油行的後院,這一片堆積整齊,以及正在收集,包括樟木,甚至檜木等等準備動作,就是第三代、第四代父子倆每天都要做的工作。因為想依照古法榨取麻油,大量燃燒木柴就是第一個條件,即使日曬雨淋都不能偷懶,才有足夠的木柴可以生產,但這還只是最基本,到了烘培炒麻的階段,控制火候更需要功夫。 

[百年麻油行第四代
邱禹博]
這木柴進灶裡面的時候,它的排列,還有木柴的大小,它本身的質地,都會影響火的大小,你如果說,一個不會燒火柴的人,你來燒它一定燒不旺,因為他不會看木柴本身是,大概火燒出來會長怎樣,那他也不知道說,要怎麼排這火燒得才會旺,它中間有空隙,這個都是從上面流傳下來的。

製麻油的人都知道,要頂尖烘烤才有好油,但火候和經驗,實在需要技術傳承,因此這家麻油行能夠經營超過百年,當然不是沒道理。

挑選上等台灣芝麻,經過爐火烘焙炒過,再透過傳統蒸籠蒸過,最後榨取出麻油,在經過一個世紀後,雖然還是純手工製作,但總會有一些小小改變。像眼前這座小工廠,裡頭包括炒芝麻滾筒,改良式火爐,以及仿古早芝麻蒸籠,和現代化麻油榨取機,就完全出自第三代老闆邱先生設計,他說為了更有效率,一定要在工具上有所進步。

[百年麻油行第三代 
邱文鎮]
這種機器要怎麼講呢,你麻油做久了,它一定有專業的技術、技巧,你會把所有的技巧改良,但是不能失了原來的傳統味道,只有一個字怕「累」,人啊,人就是會有這種想法,你一累就會去想辦法,怎麼去改良,怎麼去精進,然後再自己去考慮說,你的東西做起來是不是合乎你的需求,把藍圖建設好,再去請教做那機器(的專家)說,這樣能不能做,哪邊能做哪邊不能做,我們再做改進,這就是以前啊,我們在炒芝麻要出來的時候,出來在這邊扒、這樣打,把那個煙趕快打散,不然會有燒焦味道,這是非常重要的工具,那現在就不用,用把它結合現代的機械化。以輸送帶,把它輸送到一個專業的冷卻桶,那就比較省時間,比較省工,又比較均勻。就是利用這個原理,把它送過來這裡。

沒有學過一天電子機械,卻在傳統製麻油過程中,研發出適合現代化的設備,像過去幾十年來,必須靠人工卻沒辦法完全榨油的模式,現在就被這個動力機器取代。

[百年麻油行第三代 
邱文鎮]
以前壓油,第一代壓油是用那三角錐這樣打,那是最老時候的,第二代,第二代是用那個螺絲,螺絲用三個洞,用棍子這樣一直轉一直轉轉進去,這是第二代,第三代就是油壓,就是現代的油壓式,那油壓的力量比我們人用的力量還要大,以前用人的力量是有限,這是無限,這是兩百噸的力量,所以它壓得是很乾淨。

因應時代改變,也為了增加效率,邱家人研發了新設備,希望利用小小改變,把傳統麻油繼續發揚,但可能有人會問,使用了機器,還能保留原味嗎。

[百年麻油行第三代 
邱文鎮]
純手工不是都是人啊,人的力量有限,以前人用手工在炒芝麻,第一個炒芝麻就好,炒芝麻是用手工下去,下去這樣翻來翻去,第一個不平均,但是我們現在把它改成三百六十度這樣旋轉的話,粒粒皆動,都是很平均,平均受熱,風味會更好。

承接前兩代的經驗智慧,再加上自己設計機器,百年麻油行,不但沒有褪色,還多了新感覺,但比較起現在有效率榨油,邱文鎮回想起當年跟爸爸學做麻油,那真是有夠苦。

[百年麻油行第三代 
邱文鎮]
麻油好不好在於炒芝麻,就是講火候,那一定要老師傅才有辦法,那個不容易教,也不容易學,你要教要學,像我們以前小時候要學的話,就是被打,打了滿頭包,我老爸教你教會之後他都完全不管你了,就是讓你自生自滅,也不會說,做得好不好他都不講你,反正做不好你就準備挨打

認為自己的技術,是被父親打出來的,因此邱文鎮很驕傲,擁有最純正的榨油功夫,看看產品架上,不但能生產傳統黑麻油,白芝麻油,甚至還獨家研發,非常費工費時的薑母麻油,可以說是標準的麻油專家。但畢竟已經漸漸交棒,一旁正努力工作的兒子,面對越來越機械化生產的麻油,有沒有想過,以後也用機器來大量生產呢。

[百年麻油行第四代
邱禹博]
一定是會有這種想法啦,那可是你傳統不能跑掉,這是技術的傳承,那所以說,你如果所有都像現在機器化,有些大企業,它們大工廠,就直接生產出來是要,交給人家賣的,他自己不賣,就專門大批發,大量批發的話,他用這樣做也做不出來,如果沒有堅持下去,這種東西就變沒特色了,四處都買得到,

就像前面三位父祖輩,年紀輕輕的邱家大兒子,即使每天必須汗流浹背做事,也強烈認為,只有純手工榨油,才能維持麻油原味保持自家特色,但是畢竟要傳承一百年好名聲,壓力的確很大。

[百年麻油行第四代
邱禹博]
壓力一定會有,因為以前人家做,這麼做過來交到你的手上,東西是這麼好,那你如果把它做差了,怎麼對得起前面做的人是不是,那所以你,一定自然而然會有壓力出來

維持傳統做出來的原味麻油,鍋鏟翻動之際,那香到不像話的麻油味立刻一整個飄散出來, 而金黃色的麻油,伴隨新鮮雞肉,光是看就讓人味蕾無法抵擋,邱太太說,麻油是好是壞,只要一下鍋一炒,不用多說就知道。

[百年麻油行老闆娘
王祝惠]
有的麻油,如果比較不好的話,你倒下去的話它會香,然後一陣子過去就沒什麼味 不會香了,那如果是香,是好的麻油,你怎麼樣炒 怎麼樣滾它都是香的

在鍋子裡翻滾的麻油,讓堅持手工古早味道,低調又強烈的告訴人們,多少年的技術和經驗,真的不是隨便說說,現在就連大樹鄉公所,都把這家麻油行,列入鄉裡面,簡介時的在地印象,希望遊客以後來到大樹,也了解在鳳梨、玉荷包之外,還有另一項特產。

[高雄縣大樹鄉
鄉長 曾英志]
那鄉公所最主要負責幫它行銷、推廣以外呢,那我們也希望呢,能夠再把以前的歷史、文化、背景,再把它找回來,這是不是能夠再鼓勵更多的民眾呢,也能夠來對這個麻油,這個行業也能夠慢慢的(推)展開來,讓我們大樹鄉在,有歷史、文化、背景傳承的一些,古早味的東西,能夠繼續來傳承延續。

創業滿一百年那天,為了回饋鄉親支持,邱家人特地煮了幾百斤麻油雞,邀請大家盡量享受,希望濃濃的傳家味道,跟所有人分享之外,也分享大樹好麻油的歷史。至於香味四溢同時,保持原味的堅持,也在充斥機器化時代下,顯得更有意義 

採訪/撰稿 謝佳凌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