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峰山是銅鑼的母親山,二百年前這裡樟樹成林,因而吸引客家人落腳,時代更迭、產業變遷,現在的銅鑼早已不是過去的銅鑼,由在地年輕人發起的2022轉妹家藝術節,就把主題放在銅鑼人的母親山,藉由藝術表演和環境劇場,帶著大家一起探索銅鑼,和各種發生在這裡的故事。林秋伶跟江長銘為我們帶來的報導。
滿園綠意映入眼簾,含苞待放的菊花,除了漂亮,就是有另一種含蓄的美。
杭菊農 周運寶(左)
花苞長出來的時候,它就比較需要水分,這陣子沒有下雨,沒有水分給它,以後花開得不會大朵,也比較會乾掉。
杭菊從三月開始種,到了秋天才能採收,這期間可都得小心照顧。。
杭菊農 周運寶(左)
種下去開始又會怕狂風豪雨,水分又不能太多,又不能沒有水。
就在某一天,銅鑼在地的年輕人郭楠暘看到周運寶正在工作,就過來攀談。
杭菊農 周運寶(左)
我在這裡工作時候,他可能就要做這方面的影片還是什麼,就來(找我),也是有緣啦,我想年輕人要搞這個,我就配合他。
就這樣,農民也成了轉妹家藝術節的表演成員。
就照這樣念一念就比較快,一緊張會念不出來,你要念雙峰山下也可以啊。
不願家田荒廢,年過五十歲的我,回鄉來種杭菊,種菊花真不簡單,害蟲吃根又吃葉,又怕天公下大雨,苗種下土裡開始,生活多了甜蜜的負擔,照顧菊花就像照顧小孩一樣,晚上天黑黑,戴著頭燈抓蟲去。
杭菊農 周運寶(左)
我表演的形式就是我在田裡工作,田裡工作之後,我就出來介紹一下自己,還有這個菊花,要怎麼照顧,(台詞會很難念嗎),講國語是還可以啦,講客語有一些會轉不過來。
轉妹家藝術節策展人郭楠暘(右)
我也發現這個杭菊農,寶哥,非常喜歡跟大家分享故事,然後,有一些農人,他就是會有農人的那個魅力存在,他其實大概也沒有特別的表現才藝,我就讓他講話就好,講話就是他的魅力,講話配上一點音樂,配上他的鐵牛車,配上他的發動機,那這些環境全部組合起來,我覺得剛剛那一場是非常感人的環節。
美麗的杭菊園,是這場戲的舞台背景,農民演的是自己,說的是在地的故事。
轉妹家藝術節策展人 郭楠暘(右)
城市的人都去辦大地藝術季,鄉村的人想要去城市的市內表演,鄉村的人甚至也覺得自己不夠格表演,我們發現有很多人他其實生活中就散發出魅力,可是他們覺得他自己沒什麼。
農忙時節豔陽天,耕田割禾初嫁娘。
就是發現到鄉村裡臥虎藏龍,讓郭楠暘想創造一個舞台,讓更多人看見這裡的美好。
轉妹家藝術節策展人 郭楠暘(右)
有些人是會唱山歌的,有些人是他口語表達特別好,有一些是老人家他非常願意告訴你故事,發現其實有很多人,他不是藝術家,可是他一定有他表現的能力,他只需要被帶出來而已。
小姐有看到嗎,小姐有看到嗎,好奇怪,跑到哪裡去了,怎麼找不到呢,就跟我說在這裡,我怎麼會找不到東西在哪裡呢,我的田到底在哪裡呢。
樟樹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鍾鐛慶(左)
楠暘他對我社區非常幫忙,因為我們社區從來就,比較沒有踏入社會,就比較沒有接觸社會的資訊,我是社區理事長,我也一直想要發揚觀光,觀光大型的,比較沒辦法,因為路的限制,希望把這小型的「轉妹家」,像這樣的活動,可以帶動我們樟樹村的發展。
和地方合作,經過了多次的調查和訪談,採集了許多在地媽媽們的故事,於是決定以此為主軸,以民眾劇場的形式,呈現多位客庄女性的生命故事。
挑去那山上給那些工人吃喔,好,知道路嗎,知道,知道,好喔,那妳就去,要挑好喔,好,慢慢的喔,我婆婆就跟我說,在這山裡,工作的人都在這山裡,我怎麼找不到人呢。
銅鑼環境劇場演員 蔡忠梅(右)
我們住街上的人,隔壁樓房,就真的是隔壁,山上的人的隔壁,他要是跟你說我的隔壁,結果他的隔壁是經過一座山以後,那邊才叫做隔壁,你就要走很遠。
山上生活大不同,得重新適應,不曾演過戲的蔡忠梅,透過「茶園迷失記」呈現出自己的故事。
銅鑼環境劇場演員 蔡忠梅(右)
我不曾演過戲,我就是會唱歌而已,會跟人去唱歌,會跟人去跳舞這樣而已,(所以參加這次的表演,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很多喔,什麼都是全新的感覺,因為這個從來不曾做過,我們要表演,這樣,因為你表演的東西,不可以說和平常一樣,要比較誇張、比較誇大。
新郎官,怎麼那麼近呢,對啊,鞭炮還沒放完就到了,對啊,我們以前小時候就一起玩的啊,新娘,新郎官來娶親囉,新娘好漂亮喔。
銅鑼環境劇場演員 吳金英(左)
我是從1鄰4號嫁到1鄰8號,隔壁鄰居,鞭炮聲還沒響完,就到了,陪嫁的人還問我說,啊,這麼近喔。
媽媽叫我說要煮菜給大家吃,我從小就不曾煮過飯喔,我不會煮,怎麼辦啊,金英沒關係,我慢慢教妳,來。
銅鑼環境劇場演員 吳金英(左)
不能適應的是說,我從小不曾拿過鍋鏟,不曾煮過菜,蔥和蒜我搞不清楚,所有的菜我都不知道,我會的就是煎一顆蛋而已。
有了有了有了,可以了,鏟起來,有喔,讚喔,這麼棒喔,金英好棒喔。
銅鑼環境劇場老師 巫素琪(左)
對女人來講,可能從別人的女兒,變成別人的媳婦,這是一個女人突然間,瞬間要長大,然後比較有戲劇的那個部分。
身分的轉變,讓吳金英得重新適應許多事情,從蔥和蒜都分不清楚,到現在,眼前這一大片菜園,可是她得意的成果。
銅鑼環境劇場演員 吳金英(左)
我這菜園,總共差不多有28種的菜,每種菜都有,也有水果,也有芭樂,還有你看那個金針花。
一身原住民打扮,邊哼著歌、邊撿柴,她是羅秀鳳,因為父母生了11個小孩,雖然是客家人,但她從小就被送到泰雅族的家庭收養。
銅鑼環境劇場演員 羅秀鳳(右)
我小時候,說實在的,也很可憐,國小畢業,親生父母就過世了,養我的也過世了,我小時候就去工廠上班,一直想說如果結婚,嫁到有父母的不知道有多好,就跟我老公認識,認識就嫁到銅鑼來,嫁到銅鑼來,那時候我才19歲。
心圓滿。
對啊,我從關西嫁過來,嫁到我們客家庄來了,洗到這麼多衣服,沒辦法啊,家裡人這麼多。
素人演員的表演,或許有些生澀,但因為演的是自己的故事,反而更能得到認同,也更能觸動觀眾的心。
銅鑼環境劇場老師 巫素琪(左)
那中間一度她們會有幾個人,會比較害羞,就會說,啊,要我們表演,不用了,老師妳去請外面專業的人來演,我說那個意義不一樣,對,我就覺得你們很棒,然後他們其實又會唱,然後山歌也是他們自己編的,很厲害,就從她們自己的故事再改編。
寶哥,待會兒你要去哪一畝田。
轉妹家藝術節策展人 郭楠暘(右)
有一種東西它是跟你深刻的交流,當下你會被震動到,你回去之後你會停留在那個狀況,你會覺得這群人是怎麼生活的,而我是怎麼生活的,我們為什麼會在同一塊土地上,這就是環境劇場居民去演出的效果。
殺隻鴨子像蝙蝠,殺隻鴨子像蝙蝠。
在一次次的排練中,這些媽媽們,開始有了自信,也更能展現自己。
銅鑼環境劇場老師 巫素琪(左)
陪伴他們回顧生命中,重要的挑戰,然後他們是怎麼樣走過來的,然後,把這種很有生命力的故事,也呈現給別人,然後也是鼓勵一些,我覺得對觀眾,或是正深陷在困境的不管是女性、或者是人們,會透過他們的故事,得到了撫慰的力量。
跳脫傳統舞台框架,在轉換場景的過程中,還穿插了客語朗誦。
晚上點起燈唱歌和跳舞,後來又後來,說客語的人來了,他們從遠遠的唐山過來,幫我取一個名字,叫做雙峰山。
還有口琴表演。
觀眾們就站在路邊欣賞,以山為背景,享受這大地間的藝術。
Stand記者 林秋伶(右)
苗栗縣銅鑼鄉非常的美,它同時擁有非常豐富的地景,不論是我們現在眼前所見的茶園,還有杭菊園,土地公廟等等,現在全都變成是社區環境劇場表演的地方。
然而,不論走到哪個表演點,你會發現,只要抬頭,就能看到這座美麗的雙峰山。
轉妹家藝術節策展人 郭楠暘(右)
這次我們來到的是雙峰山,是銅鑼人非常重要的一個精神指標,從兩百年前開始就是銅鑼最重要的地標,以前是說從後龍那邊近海就看得到,所以,希望大家回來認識山的故事,我們也邀請耆老來講故事。
郭楠暘是彰化人,搬到銅鑼後,學歷史的他就開始做田調,他發現,海拔才500多公尺的雙峰山充滿故事,早期還有焗腦、香茅油、割漆、燒木炭等等產業。
轉妹家藝術節策展人 郭楠暘(右)
雙峰山在日本時代,還被稱為叫做苗栗的富士山,兩個峰看起來很像是我們架毛筆的那個筆架,筆架山,所以大家說,這個地方因為有這座山的庇佑,所以一直出了很多的文人。
不過他同時也發現,大家的心靈寄託,正受到各種威脅。
轉妹家藝術節策展人 郭楠暘(右)
PROMO
山不再能賺錢它就會變成房子、它就會變成工廠、它就會變成各種各樣不是山的樣子,最後它會消失,消失的時候,它的名字一定會消失,那我們是希望大家再回來,重新去想一想,感受這些事情,轉妹家,找到一個你心裡可以回去的地方。
銅鑼村民 鍾明璋(右)
我住在銅鑼二十幾年了,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我對楠暘辦這樣的活動,我覺得他可以深入我們在地人的感覺,讓我可以更深入我們銅鑼的鄉土,有的地方,說實話,我沒來過,對啊,所以這讓我覺得,這是一個銅鑼的秘境的感覺。
銅鑼環境劇場演員 吳金英(左)
那時我第一次接觸的時候,他很安靜,我就一直想說,這個年輕人要做可能很難喔這樣,他是一個河洛人,聽不懂客語,他要來推廣我們客家文化,所以我就說,楠暘,有需要我的,我一定會全力的來參與,介紹我們的文化,客家文化。
女人的手,婦女的手。
透過劇場、山歌、以及山居的種種記憶,讓大家更了解在地的生活,也成功的擾動了社區,讓大家找到一股新的力量,重新看待自己的家鄉,也發現,藝術並不遙遠、而家鄉原來那麼美。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