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運關心的面向,從過去的外交困境、民主開放、政治參與等議題,這幾年漸漸觸角延伸到土地正義、環境保護等方向。成立一年多的清華大學頭前溪社,以讀書會的方式起家,然後實際走入學校附近的農村,參與農事,同時和農民交流互動,更帶動農民重新思考糧食生產者,和土地守護者的價值。清大頭前溪社也積極參與,和農村發展有關的社會運動,在台灣的學運行列裡,漸漸嶄露頭角。一起認識這十多個學生組成的社團,如何關懷土地,關心農村。<你看這所有都有氣根,一定要拉到主根這裡,主根這裡,不然它旁邊也會再長小地瓜,你沒有拉到最主根這邊旁邊還會再長小地瓜>

寧靜的竹東二重埔今天有點熱鬧,因為清大頭前溪社幾個社員,又來幫忙。這陣子番薯葉需要牽藤,大夥蹲在農田裡,仔細地把錯綜複雜的莖葉搬家。

<以後梅竹賽我們多一個種菜的項目好了,跟以前那大躍進一樣,南瓜一千斤之類的。>

[竹東二重埔農民
莊正燈]
這些學生每次這樣來,對我的幫忙也很多,因為農業需要人力,很多機械化做不到的事情,你像現在這樣牽番薯藤,還沒有機械可以牽,可是沒有人力根本做不到這項工作,如果說這項工作有這樣(多人)就省很多工,你現在看到的這塊田,三分田,今天我一個人牽,一個星期也牽不完。

到學校附近的農村參與農事,是清大頭前溪社主要的社團活動之一。因為藉由實際接觸,他們可以連結所學的知識,親近鄉村,甚至獲得啟發。

[清大頭前溪社
社長 劉冠呈]
農事體驗是一種,或者說農事這種,有一定強度的勞動是一種,那些知識是默刻在身體裡面的一個知識,那透過這個勞動,你其實驗可以去體驗就是,實際農民他們的生活,那或者是說,某種這種程度的勞動可以帶給一些,你一些身體的啟發。

[清大頭前溪社
前社長 邱星崴]
平常的時候都在校園裡面,這樣上課啊,讀書啊,其實離這個真實的社會很遠啦,更不用說農村了,那又是很遠的事情,所以我就會想說,其實社團我們是一個關心農村,關心土地的社團,就應該要實際走進去農村裡面,跟農民有接近這樣。

[清大頭前溪社
社員 吳亞璇]
幫助我們跳脫讀本,因為我們這個系(人社系),大部分就是讀書啊,就是可能限縮在學院裡頭,可是就是出來到農村之後就可以透過實做,然後身體力行,然後就可以把,就是讀到的東西和實際社會連在一起。

社員幫忙農民做點簡單的工作,時間已經持續一年多。在這個農村教室裡,他們一點一滴地學習,收穫可不少。

[竹東二重埔農民
莊正燈]
從他們第一次來的時候,什麼叫土地,什麼叫植物,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吃的米、菜、番薯,任何的農作物,他們都不知道怎麼長出來的,可是他們來到這裡,短短差不多一年多的時間,他們什麼都知道了。

[清大頭前溪社
前社長 邱星崴]
市政府一方面辦說什麼,幫他們辦貢丸米粉節,第一時間又把他們毀掉就是把土地釋給建商,新竹市政府一直在重畫,對啊。

更重要地,清大頭前溪社藉由農村這個場域,要進行和實驗「想像的位移」。這個命題可以分別發生在社團團員和農民身上。就社團團員的面向來說,想像的位移,就是城市不再是職涯想像的終點

[清大頭前溪社
社長 劉冠呈]
某種程度來說我們受的學生式訓練,讓我們沒有能夠想像在,所謂的公司或者是,甚至對清大理工科的學生來說,科學園區或者是什麼科技業以外工作的想像。他們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拔除的過程,就是一路從,譬如說從屏東,然後你高中,就是大家都要去考雄中然後你就要去高雄讀書,那再來就到北部這樣子,就是一路就往,然後你可能就定居在北部,然後只有過年過節會回屏東,你沒辦法想像你可以回去工作,並不是你不能。

[清大頭前溪社
前社長 邱星崴]
以前我們對農村不重視,覺得農村是落後的,傳統的,保守的,這些全都有問題的,農村應該也是年輕人以後生涯規畫的選項才對啊,這是合理的生活方式才對,過去那農村是被打壓,被人歧視的。

<要加油,好 祝你健康快樂,拜拜,辛苦啦>

就發生在農民身上想像的位移而言,清大頭前溪社要透過和農民的接觸與互動,讓農民重新想像自身的位置,同時反思身為一個糧食生產者,和土地守護者的價值。

[清大頭前溪社
前社長 邱星崴]
(與農民)互動的過程中他也會知道,其實土地的問題不單只是農民的問題,我們年輕人也應該關心,關心下去之後,他們就會知道,土地其實是整個社會要面對的問題。

[清大頭前溪社
社長 劉冠呈]
過去農民在看,譬如說可能在看土地徵收或是看其他的一些問題,他們可能沒辦法講出那種,那些詞藻你知道嗎,譬如說土地正義,譬如說,什麼這種不是用市價徵收是不合理的,是不符合土地正義的,他們可能沒有辦法講這些事情,可是隨著不管是,可能隨著我們進來,隨著我們的口語的論述,他們比較能夠去想像這種東西是什麼東西這樣子。

[竹東二重埔農民
莊正燈]
他們每次來這的時候,會跟(當地農民)說,現在全國土地徵收的問題,他們會跟他說,糧食的問題帶到我們農村,會跟他們說,土地要怎麼保護的問題到我們農村,讓這些老農知道,農地要如何保護下來

藉由與農民的連結共同發聲,這群學生們期待農村不再是城市的邊緣,希望帶來人才與知識的流動,從流動中產生更多的可能性。

[清大頭前溪社
社長 劉冠呈]
以就是如何讓外界跟農村去做更多連結,如何讓外界更認識農村,如何讓外界,明白自己的不足,我們是需要農村的,我們不是一昧地科技業,我們不是科學園區產值,好像占GDP很高我們就只依賴科學園區,其實農業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清大頭前溪社
前社長 邱星崴]
人是被土地定義的,就是時間上,空間上,血脈上,大家都會說,你是誰的孫子,誰的兒子,哪的土地是你祖先的,哪棵樹是你曾祖父種的這樣,他們(鄰里)說這樣你會覺得很充實,那是另一種,很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這樣子,就你對土地是有感情的,土地不是商品,絕對不是商品。

[竹東二重埔農民
莊正燈]
讓這些農民、老農有新的思維,所以整個農村會慢慢活絡起來,這樣我覺得,像他們來到城鄉交界的地方,他們來做這樣的農事,讓人看到(覺得)非常非常地有價值

<楊逵紀念音樂會的那個,那個狀況是,就我們原則上答應,我們要幫他們規畫一場出遊,那相關的行程。我已經擬的差不多,然後預算我也擬了差不多,我再寄給大家。>

清大頭前溪社成立一年多,他們從讀書會開始慢慢茁壯。雖然團員只有10幾個,算校內社團裡,組織很小的。不過他們所從事的社會參與卻是兼具深度與廣度。

[清大頭前溪社
社長 劉冠呈]
主動地跟,以清大為一個中心點向外的新竹的地方去做探索,譬如說做兒童教育他可能就去帶小孩子去走古道,那關心飲食(的),他可能就去清大附近的菜市場,跟小農互動,那做環境教育,做環境的,他可能就到香山去關懷溼地或什麼之類的,但這都不是我們原來的社區活動,但我要點出的就是,我們的社團的成員,跟我們社團做的事是有這樣的性格,這是跟一般在清大裡面的異議性社團不一樣的

去年6月的大埔事件,清大頭前溪社是第一批到現場關心農民的學生社團,這樣的重大事件,也讓社員們更確立,經營在地農村議題的目標

[清大頭前溪社
社員 陳姵君]
加入這個社團之前就是,對社會運動其實滿冷漠的,因為我覺得跟我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可是後來我覺得,其實就是跟那些就是同樣關心這些議題的人交流,其實還滿有趣的,就有不一樣的觀點,也可以就是看到,可能學校老師會教你之外的另外一些,可能比較常民的聲音。

[清大頭前溪社
前社長 邱星崴]
我們參加的是有遇到這樣徵收問題的農村,不是一般的農村,一般農村可能會有這樣的情形,怎麼沒有念書跑來這邊做什麼,不過那些有出問題的農村才知道,其實他們是很孤立無援的,政府騙他們啊,財團霸占他們啊,其實幫助他們的人不多,我們年輕人就比較有,比較天真一點吧,也比較有空,就幫忙他們

邱星崴是清大頭前溪社的創社社長,目前是人類所三年級的學生。出身南庄農家子弟的他,從高中時候的社團啟蒙,大學裡的知識洗禮,一直到清大念研究所,他決定帶頭做,關心台灣的農村發展。

[清大頭前溪社
前社長 邱星崴]
我從小到大,不管在學校還是在家裡頭,會看到很多不平等的事情,不平等的事情,我就想要改變啊,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劉冠呈是邱星崴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清大頭前溪社現任社長。雖然社務工作忙得不可開交,但這卻是他學生生活裡極為重要的學習歷程。

[清大頭前溪社
社長 劉冠呈]
(大埔事件)那時候我們幾個同學,就像陳姵君,還有幾個,這次沒有出現的同學他們,我們一起到那個地方去進行訪調,然後最後就是,他那個時候怪手挖田之後,就整個事件突然就達到那個緊繃點,那開始就幫當地去做一些像是,說明的簡報軟體或是記者會的時候寫新聞稿,寫採訪通知,甚至還有主持過抗爭,然後去立法院,去哪裡之類的

這麼多年來,台灣的大學生參與社會運動,都有一定的影響力和歷史意義。學生運動所關懷的面向,也隨著時代的潮流,世界的趨勢在改變。李丁讚,是清大頭前溪社的指導老師,他認為社員們從在地扎根,關懷土地正義與環境保育,觸動的共鳴是很實際的。

[清大人文社會學系
系主任 李丁讚]
學生的(社會)參與在上一個世代的學生基本上,他們對社會的關心都是從,比較從書本上得來的一種靈感,他們跟社會接觸其實不太多,所以都是從書本裡面,台灣要民主化啦,所以他們就去強調民主啦,強調(政治)參與。但是現在這一代的學生不太一樣,他們的行動,其實是跟他們日常生活的經驗,是比較密切相關的,他們一些行動其實受到他們,平常的一些經驗啦,一些他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經歷到的事情,那受到這種的啟發,所以他們會有感覺

<這活動也有一些彈性啦,就是我們可以做得很像很細緻,就是有兩邊大學生的對談,就是兩邊關心議題的學生對談,也可以不要就單純地,由以農民為主體,然後讓他們認識台灣農村,就是還有一些二重埔在地的事情。>

每個星期二晚上,清大頭前溪社都會開會,討論未來一週的工作方向。這個學生社團雖然成員不多,但正漸漸嶄露頭角,實踐農村關懷,寫新一代的台灣學運史。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