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老工藝隨著科技化發展逐漸沒落,但其實還是有不少人在默默守護。新竹縣芎林鄉的紙寮窩,過去是北台灣生產金紙重鎮,但隨著時代改變,這項產業急速凋零。一直到二、三十年前,紙寮窩來台祖先的子孫成立造紙工坊、家族青年也回鄉參與,讓社區有全新樣貌也將手工造紙文化保存下來。


 

 

 

一群人浩浩蕩蕩上山他們是要砍竹子,不是要採竹筍。

 

差不多五、六月的時候,五、六月的時候,它竹子就可以砍了,

 

像那種竹子,它竹枝有分枝,它的竹葉還沒有開的時候,竹葉還沒有發芽的時候,我們就要去砍竹了,那就是比較適合的,那是我們造紙的材料就是這樣做的。

 

這整片茂密的竹林,當地人稱這裡是世外桃源,此地是紙寮窩,是早期台灣手工製造粗紙的地方,居民對當時造紙的盛況還記憶深刻。

1、

劉傳老造紙文化發展協進會 理事

劉邦宮(左)

 

我們現在差不多家裡有長工的,長工就會來幫忙砍竹,那人手不夠,就會在外面找,請人進來,所以砍竹的人就會很多,有時候就會有上百人,所以家裡的婦女她就會要煮五餐喔,要煮五餐,你三餐加點心兩餐,從家裡扛到山上來。

 

紙寮窩位於新竹縣芎林鄉的山谷,在乾隆末年時,祖先劉傳老從廣東潮州府饒平縣遷徙到台灣,見紙寮窩有豐富的桂竹以及水資源,因此落腳於此到這裡開墾。

2、

文史工作者

楊秋賢(左)

1790年的時候是在這裡開墾,以前清朝時候,這兩邊全部是田,差不多照這樣子看起來,劉傳老第三代還是第四代的時候,是開始做紙。

 

劉家祖先生產用竹子製造的粗紙,也就是所謂的金銀紙,紙寮窩成為北台灣最大的造紙聚落,但後來受到日治時期皇民化政策的影響,加上機械化造紙的競爭,產業逐漸沒落。

3、

文史工作者

楊秋賢(左)

國民政府來台灣以後,就開始工業化工業化,台灣的紙廠永豐餘正隆台灣造紙,全部那種機械化的生產的造紙,全部又恢復了,所以這紙寮窩的從民國應該是,50幾年60年的時候,又開始沒落了。

 

1994年,社區一群長輩決定要帶領居民一起重現造紙文化,2008年行政院文建會推動將紙寮窩列入「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並成立造紙工坊,當時中原大學團隊也計畫培育居民成為導覽員,開始復興造紙技術。

4、

劉傳老造紙文化發展協進會 前理事長

劉炳昌(右)

給下一代的子孫說,以前我們老祖先,怎麼樣辛苦過來,給我們後一代,一大片的山林跟樹林,以前我們老祖先買下來的,給大家分,分配給大家,所以說那時候,民國可能80年左右,我就那時候還沒退休,我就有構想,我說一定要把以前老祖先的,創業的根基要給它顯示出來,給後面的遺族看。

 

 

造紙的原料就是這些竹子,而居民要運下山前,必須先將竹子切成一段一段剖成片,收集之後再一起挑下山。

 

現在比較少量,我們以前,以前砍竹的量比這個還要多。

 

在社區長輩身旁,可以看見許多年輕面孔在一旁學習。其實2012年中原大學推廣計畫結束後,就遇到了瓶頸

5、

劉傳老造紙文化發展協進會 前總幹事 劉邦森(左)

你如果說要要有人來,第一個要有商品,第二個才會有這個活動,你要才可以繼續營業下去啊,如果沒有,沒有買賣東西,賣東西出去,沒有一些收入,你就沒辦法繼續維持下去。

6、

劉傳老造紙文化發展協進會前總幹事

劉邦平(右)

我們老一輩的不知道怎麼去寫計畫,向外去推廣就斷層了,好在104年有這個我們堂弟楊禮仁,他參加我們紙寮窩的輕旅行的團隊,進來的時候,他去對外推廣,可以寫計畫書,年輕人寫計畫書,現在有年輕人進來,紙寮窩做這些東西繼續推廣下去。

 

現任社區協會總幹事楊禮仁是劉家後代,原本擔任電子業工程師及業務,2015年他會決心回家鄉,接下傳承的重擔,是因為當時期許社會能改變的聲浪越來越大,讓他心境有了轉變。

7、

劉傳老造紙文化發展協進會 總幹事

楊禮仁(左)

其實2013年2014年,我們台灣的社會運動很多,那些社會運動出現的時候,就讓我想到,我自己,也許我們沒有辦法去幫國家做些什麼事情,不過我們可以重新思考,我們(可以)為自己的家鄉,為我們自己的社區做什麼事情。

 

希望能為家鄉做些什麼,楊禮仁先從上課培訓開始了解社區,也因此才認識了故鄉,紙寮窩。

8、

劉傳老造紙文化發展協進會 總幹事

楊禮仁(左)

對我來說,因為我阿公本身是紙寮窩的人,我雖然我生活生長到35年,都沒有到紙寮窩,是三年前回來這邊,第一次進來,所以對我來說,幫助他們好像是冥冥之中一個使命這樣,所以就幫他們回來才知道,原來我的祖先以前是做紙的,這邊才會做,才叫紙寮窩。

 

先放它下去,下面的竹子才會有石灰,撒石灰要撒均勻。

 

他回鄉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學習傳統手工造紙技術。一有空,就會在社區長輩身旁學習。

 

那放新的水,乾淨的水的時候還要用石頭壓嗎,上面放回去的時候,上面還要鋪稻稈喔,要鋪稻稈,稻稈鋪上去,上面竹子壓下去,石頭壓下去它才會發酵。

 

手工造紙有了年輕活力注入,社區漸漸有了動能。

9、

劉傳老造紙文化發展協進會理事

劉邦廣(右)

洗竹子,還有切竹子,碾料,分散紙漿,抄紙,揭紙,還有晒紙,還有一貫的作業,有給人家看到這樣是非常好。

 

要讓社區有更好發展,就必須讓更多人走進來,因此楊禮仁推廣輕旅行,也培訓參加多元就業方案及暑期工讀的學生。

10、

劉傳老造紙文化發展協進會 總幹事

楊禮仁(右)

然後進來紙寮窩,我們是做我們自己做的手抄紙,做完手抄紙之後,我們用絹印的方式把獅頭印上去,他們大家可以拿回去可以做彩繪,然後寫上祝福的語,然後讓我們帶回去,就是有一個很有紀念性的一個卡片這樣子。

11、

教育部暑期工讀生

蘇可柔(右)

我覺得怎麼講,看到自己家園變好,或者是我們原本的東西保存下來,就是一個,就會有一種感動的感覺,就像禮仁一樣,就想要這邊變得更好,想要我們現在的文化,讓我們以後的小孩子,可以繼續看到,然後繼續認識它。

 

由於紙寮窩是個客家聚落,楊禮仁也從客家文化的角度出發,開發明信片和餐桌墊,明信片更結合客家方口獅,開發紙的文創商品。

12、

劉傳老造紙文化發展協進會 總幹事

楊禮仁(左)

他們以前做的獅頭是用我們紙寮窩的紙來做,不過現在不用了,因為布本身是現在比較便宜,也可以耐久,所以他們就不用紙來做獅頭,我就想我們做的紙就可以,跟這個獅頭的意象可以印上去,讓大家做一個紀念。

 

這天,雲林縣的鄉親特別來到紙寮窩,透過導覽解說、實際體驗如何做手抄紙,和在地社區分享交流。

13、

雲林鄉親

鄭宗坤(右)

還是一樣是年輕人回來,他的創意是最好的,對那不然的話,有一些老一輩的,他們他們所做的事情都只有一個而已,就是什麼,以前有沒有人教,沒有人教他不會做,但是現在就是要創造。

14、

雲林鄉親

林荺紾(左)

就是總幹事在簡報的時候,我覺得他的想法跟理念真的很重要,就是你村落的文化,這也會讓我覺得說,我回去之後,我是不是也要去做一個資源調查的整合,去討論去跟村子裡面的長輩,去討論說村子以前,到底有什麼哪些文化。

15、

劉傳老造紙文化發展協進會 總幹事

楊禮仁(右)

雲林是農業大縣,其實他們也面對就是,很多的青年外流的問題,就像我們新竹縣也一樣,很多的鄉村也都是,很少年輕人在自己家裡,今天是透過介紹,讓他們知道說,年輕人怎麼樣回到我們自己的家鄉,然後怎麼努力,然後而且因為社造這個經驗,其實是可以累積的,是要透過年輕人,來去把它做一些發展這樣子。

 

長者的堅持,加上年輕人的創意與活力,將傳統造紙技法傳承下來。一張張手抄紙充滿了溫度,也讓紙寮窩這個老地名,在新時代仍能名副其實。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