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是全世界書店跟人口比例,密度最大的國家,他們認為閱讀能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桃園有間充滿客家味小書店,自許成為族群文化的交流載體。而另一個沿著台三線、在全台灣開了十間「只換不賣」的書店,更希望藉由閱讀在偏鄉播種文化!到底開書店對到底能產生什麼作用呢?來看我們記者邱月華、羅應展的系列報導。
適逢元宵,在市場擺攤賣各種客家「粄」有40年的葉徐梅足,今天格外忙碌。
羅正穎外婆 葉徐梅足(右)
三、四歲,七、八歲,讀書時就會幫忙做了,上國小就會幫忙做了。
在葉徐梅足的攤位上有位帥哥,嫻熟的幫著她秤重、算帳,那是她的外孫羅正穎,從小他就是個好幫手。
小書店主人 羅正穎(左)
小時候就一直幫,就是一直在家裡幫忙做事啊,所以市場應該算是很熟悉的地方,多少也有點感情吧。
在外婆家長大的羅正穎,經常陪著外公在家聽客家山歌,客語就是他的生活語言。
小書店主人 羅正穎(左)
他都會看客家電視台的唱山歌的部分,因為家裡就是都講客家話啊,所以就是,就是對客家就算比較熟悉吧。
羅正穎二阿姨 葉秀琴(右)
以前他外公,他從小都是聽客家歌,外公都會放給他聽,他聽應該是聽最多的。
自小就浸淫在,有客家美食的味道和客家音樂羅正穎,長大後,當其他年輕人追星、迷韓風,他卻是追著客家歌手四處聽客家歌。
小書店主人 羅正穎(左)
我就覺得這些是跟自己很貼近的啊,就是你,你覺得很像在不同的地方,但是你聽到你故鄉的語言,就是很像你在他鄉,遇到故鄉(人)感覺。
這裡不是羅正穎外婆的客家米食的分店,而是他辭了工作,109年才剛在中壢市區開的小書店。
書店主人 羅正穎(左)
賣粄是我家裡,我外婆家裡做的東西,也是我從小到現在,賣到現在,從豬籠、湯圓這些東西都很有感情,現在開這種小書店都不容易,就是說,各種的嘗試都要試試看
小小的書店裡,陳列著盡是與客家相關,或是客家創作者的書籍或是或音樂,羅正穎的書店極具客家族群色彩。
知名作家 張典婉(左)
就是放這些客家很難賣的書,研究的書,然後還有音樂,所有的客家的CD啦、黑膠啦,這些他都有全部收得很齊全。
客家詩人 葉莎(左)
時常你的詩集拿到書店,像是博客來去賣,其實是很少人會去買,這是一個很小眾的一個產品,所以我們有時候的這些書賣不出去,就會拿到獨立書店去寄售。
書店主人 羅正穎(左)
以客家文主題的書店,台灣反而比較少一點,就是如果現在,我喜歡這個東西但是我不做,那如果要等到人家做,那你也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
110年年初,知名的紀錄報導文學作家張典婉,在羅正穎的書店辦了一場座談,分享沒有客家電視台之前,客家的意識、經驗和生活是如何傳遞的。
知名作家 張典婉(左)
有聽到大部分的人說,客家有什麼好談的,你就唱唱歌就好了,然後做粄就好了,可是我不是這樣想的,我會覺得,很多客家的事情是要說出來。
開講前,張典婉的好友葉莎、 陳美燕等早早就來到羅正穎的書店,但他們都不急著入座,而是先忙著掏錢買豬籠粄、買粢粑。
知名作家 張典婉(左)
很快就跟他說,快點去申請文化部的30萬的補助,一年有獨立書店的補助,我就很希望,希望說每個客家鄉鎮,都有這種小小的書店,所以他有賣粄,所以我們來一定要他買粄。
撮把戲、講古這些東西,山歌,可能就是它,沒有所謂客家傳播媒體,沒有客委會的時候這些就代表了,以前,客家在做傳播之前最重要的事情
拿起麥克風,張典婉全程用客語,說客家的故事,羅正穎的書店要讓非主流的語言,多一個「出聲」的管道。
顧客 陳翊綾 (右)
它其實在地感很重,尤其是今天的書店的那個講座,又全程都是用客語,其實很挑戰,挑戰是因為來自於說,聽者、聽眾們的選擇,其實是很單一的,因為那是族群的選擇。
羅正穎小書店雖然才成立沒幾個月,卻已經是很多客家詩人、作家、音樂人聚會交流的場所,他希望將客家文化向外擴散的理想,正逐漸落實中。
獨立書店協會理事長 陳隆昊(右)
我覺得可能獨立書店就是,恰恰就是有他的,自己的,老板自己的,你要說風格也好,你要說是他的興趣也好,恰恰養成了這個書店的不一樣。
記者 邱月華
愛聽客家山歌的羅正穎,為了要有一個可以用客語談天說地的地方,所以開了他開了一間書店,在關西有一位盧文鈞為了讓鄉村的美好被看見,他在全台開了10間的有機書店,但是開書店和種田插秧有什麼關聯呢?到底他開的是什麼書店?怎麼這麼愛開書店呢
春分的第二天,在關西老街上開書店的盧文鈞,帶著幾位家長和小朋友下田插秧
以天為幕 以地為席,小朋友一邊吃著點心,一邊聽盧文鈞談插秧和米飯的關係,要孩子們除了會讀書,也要接觸土地。
書店主人 盧文鈞(左)
客家人講說晴耕雨讀,你讀書跟土地或是,跟這個你的這些周遭的生活環境,你其實會關心,因為我在看很多食農教育的書,跟我們吃的食物,跟這土地連結,甚至跟農業的這些整個過程,試著去了解看看。
年輕時候就想做公益的盧文鈞,103年在關西找到了一間百年的老房子做工作室,他從家裡搬了上千本的書來到鄉下,就順勢開了一間書店
書店主人 盧文鈞(左)
因為你說閱讀嘛,好像它不是那麼的公益,可是這件事情它又可以做很久,甚至它可以有一些意義性,有價值性,所以你想說那就試看看。
只想分享好書是盧文鈞開書店的目的,因此他的書「只換不賣」
常客 徐先生(左)
有時候人家給我的書,我覺得我不需要,書很多類,有的種類我不需要,我就送給他
遊客 張小姐(右)
因為我也滿喜歡看書的 可是書,有的書就看完,看完你不知道應該怎麼處理它,然後我要捐,可是我看那邊「只換不賣」我覺得很好,我就覺得下次可以把我們家的書拿過來。
將書店開在偏鄉是盧文鈞的另一個堅持,他說書店就像種籽,期望以書為養分,培養在地閱讀的習慣,讓文化各個鄉鎮萌芽發展。
關西羅屋書院管理人 羅仕龍(右)
書這樣的東西,其實它就會改變一個地方的磁場的感覺,所以我認為是開卷有益啦。
獨立書店協會理事長 陳隆昊(右)
台灣的文化啦,經濟、政治重心幾乎都在北部,可能佔百分之70,中南部可能就百分之30,獨立書店恰恰能夠讓,台灣的知識文化各方面呢,能夠更均勻地散布在整個台灣。
月為什麼寫斜的,那就是斜月,所以它代表這個就是兩個字,叫斜月,那為什麼這要寫3個更,就是三更,門它少了一半,就只有一半而已,叫門半開,這個除了一般的文學基礎之外,你還要更有一些創意。
書店開在偏鄉,讓盧文鈞發現高手在民間,其實地方的文化就像被長期忽略待琢磨的璞玉。
書店主人 盧文鈞(右)
比如說我們要找一個會畫畫、會寫書法的人一堆, 不一定說他學歷很高啦,可是你發現這樣的,這種藝術或是這樣人文的東西,在這裡其實是很多,不是想說那種沙漠一樣,所以你會覺得說,如果一個文化的觀點來講,這裡的人是有他的涵養或是有特質在。
為了讓地方的美好被看見,盧文鈞將書店和在地旅遊結合,讓遊客體驗不同的住宿經驗,也讓書店能正常營運。
遊客 賴小姐(左)
我覺得這一個有機書店附設的住宿,我覺得那種感覺會更好,比如說我在那邊住宿,我晚上可以下來翻翻書。
關西羅屋書院管理人 羅仕龍(右)
它書店那邊它有它的一個特色在,那我們這邊老房子有老房子的特色在,我覺得對來到這個客家庄的這一個人來說,他可以到處走走,去體會跟感受不一樣的客家庄風味。
書店主人 盧文鈞(左)
他來這裡喜歡這個空間,喜歡這個書店然後住一個晚上,這個感覺挺好的,所以就變成書店跟旅行結合,然後旅行的這個收入,就可以cover這個書店的支出或是開銷,所以就變成一個可以繼續下去的模式,所以我才敢去開第2家、第3家。
正因為書店有能力自負盈虧,才讓4年前決定返鄉的徐紫珉,有機會回到關西來,也才有機會認識家鄉的文化。
書店店長 徐紫珉(左)
在整理被單的時候,有一對祖孫走進來,然後那個時候,那個爺爺就是牽著他的孫子就說,這以前東西是什麼什麼之類的,然後這個桌子,還是什麼是神明桌啊,還是掌櫃桌,然後我才知道這所謂的社區書店,為什麼獨立書店要走向社區書店。
關西羅屋書院管理人 羅仕龍(右)
可是我覺得透過這樣一個書店的部分,或許它可以帶給地方一個做一種,我們講說算是一種薰陶吧,或是說大家有喜歡看書的人,大家可以,可以在那邊做一個交流跟一個溝通。
獨立書店協會理事長 陳隆昊(右)
你如果在(偏鄉)那裡有一間獨立書店來說,其實那個對鄉民,特別是那邊的小孩子,我覺得某種程度來講是一種幸福,有一間書店你還可以走進去,看到有什麼書,有什麼自己喜歡的書什麼的,這是一個很幸福的事情。
閱讀為什麼這麼重要呢?根據調查,有91%的德國人一年至少讀過一本書,23%的人一年看了9到18本的書,看超過18本書的有25%。而德國有8000多萬人口的,有近7700家的書店,更是全世界人均書店密度最高的國家。他們認為當閱讀成為一種全民文化的時候,國家自然就會富強。
獨立書店協會理事長 陳隆昊(右)
你要讀書你的社會力,國家才會強大,不讀書你怎麼會強,不可能強啊,是不是,知識的那個是最重要的啊。
總之,開卷有益,當獨立書店開在社區或偏鄉地區,閱讀和文字的能量就像是投入水塘裡的小石子,知識就有機會在地方上形成改變的能量。
採訪/撰述 邱月華
攝影/剪輯 羅應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