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這幾年很瘋咖啡,而說到台灣的咖啡產區,通常會想到嘉義阿里山、雲林古坑或是屏東霧台,不過您知道嗎,花蓮這幾年也開始嶄露頭角,甚至早在日本時代,花蓮就已種咖啡,最大的產區就在瑞穗。如今全花蓮大約種植有七十多公頃,數量不算多,但鄉親們現在積極發展精品咖啡,要抓緊這股「黑金商機」!


 

 

走進古色古香的鳳林小鎮菸樓裡,陣陣咖啡香撲鼻而來,讓人一入內就沉醉在既寧靜又古樸的氛圍中。

 

鳳林咖啡業者

李佳諭(左)

花蓮的咖啡豆,它是比較具有堅果風味,然後可可的風味,可可的話它不是甜巧克力,它就是單純可可豆的風味,然後再來會有一點木質調跟土壤的味道。

 

舉手投足都相當有氣質的咖啡師李佳諭,因為家裡經營民宿,於是他從廚師跑道,跨足咖啡領域,用心鑽研迷人的咖啡。

 

鳳林咖啡業者

李佳諭(左)

我們這邊鳳林鎮的海拔,花蓮的海拔可能沒有像阿里山,外縣市海拔這麼高,所以我們會利用我們的手沖手法去改變,那我們就是前面的話,水注稍微大一點,調整它的風味,讓它風味比較明顯的出來,後面再調濃淡度,讓整杯咖啡的風味比較明顯一點。

 

用的正是自家種的豆子,從種植、烘焙到沖泡,每個環節全家人都一起動腦筋、一起玩新花樣,民宿的老闆娘王春蓮,靈機一動,讓咖啡跟擂茶「混」出獨樹一格的「擂茶拿鐵」。

 

鳳林觀光業者

王春蓮(右)

怎麼喝這個呢?第一要先暖手,溫暖溫暖,暖手暖好就暖臉,外面臉會冷冷的,暖臉暖好,眼睛覺得很疲勞就暖個眼睛,這樣手就很舒服了,端起來從這個位置,喝下去,就暖胃,猶如一股暖流在心頭。

 

全家的點子王–王春蓮,為咖啡量身打造,開發了許多特色風味點心,想當年就是她提議,要在自家後院種咖啡。

 

鳳林觀光業者

王春蓮(右)

以前種咖啡就從一棵開始,一棵開始,慢慢做起來,滿好喝的喔,做得很香,自己喝,然後慢慢地就跟客人分享,咖啡它是半遮蔭,所以上面我就種香蕉,下面種咖啡,又有那種咖啡香,還有香蕉的香味。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人,投入發展花蓮咖啡產業,每年的年底,產季一到,就是他們最忙碌的時刻。

 

哪些要留著明年開花的,那有些老的就要剪掉,不然浪費養分而已,原本父母親就種檳榔,那我們就是利用它做遮蔭。

 

辭掉園區工程師工作的李錦智、黃怡瑄兩夫妻,從新竹搬回花蓮,接管玉里家中的務農工作,當初因為親戚的關係,開始種咖啡,種著種著,也慢慢種出心得。

 

玉里咖啡業者

李錦智(左)

赤道那邊的國家來講,咖啡它是屬於半日照,就是五十%的日照,那我們這邊已經,靠近北迴歸線,那我們這邊至少要七五%的那個日照,所以以檳榔來講,它就差不多有這樣的透光性,反而灌木的話太茂密,咖啡它遮蔭太多,長得不會那麼好。

 

玉里咖啡業者

黃怡瑄(右)

我種咖啡最主要本來是我自己要吃的,現在產量多的話就可以賣給,賣給大家吃,那希望說藉由我們愛護土壤的動作的話,讓我們產量變多,品質變好。

 

夫妻倆帶著心肝寶貝,按照自己的理念,生產家人與消費者,都吃得安心的農作物。

 

這個就是我們剛剛採下來的新鮮鮮果,一顆咖啡裡面有兩顆豆子。

 

玉里咖啡業者

黃怡瑄(右)

我們的咖啡就是回來,就是用人工除草,使用的是有機的肥料,那加上我這邊的日夜溫差比較大,對,那就會讓果實比較甜美,然後有時候晚上比較冷的時候,會有雲瀑,然後我們的咖啡的話,是喝瀑布的山泉水。

 

記者

許儷齡(右)

狹長的花蓮境內,有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在這樣的環境下,近年越來越多人投入種植咖啡,從地圖上來看,秀林、壽豐、鳳林都有人種,靠海岸的豐濱鄉也有,往南邊一點,玉里、富里也有,全花蓮約種植七十幾公頃,其中種植最多的,要說到瑞穗鄉。

 

花蓮縣長

徐榛蔚(右)

這幾年,從九十四年的一公頃,到一百年的五十六公頃,到現在一○九年的七十七公頃,其實我們的產量不斷地在增加,而種植面積也不斷地在增加,所以在這兩年我們就開始反思,我們要怎麼樣讓我們的咖啡產業,能夠被台灣看見,被國人看見。

 

十年前從護理師退休的陳彬彬,回到瑞穗,準備展開人生的下半場,當時她看著眼前這片好山好水,心想怎能錯過?

 

瑞穗咖啡業者

陳彬彬(左)

剛開始我想說,要種什麼好呢,我這邊靠近中央山脈,我附近田邊全都是原始林,早上清晨有霧,我這邊又很常下雨,這樣的氣候比較穩定也適合咖啡。

 

回歸規律的生活,享受愜意,夫妻倆帶著寶貝孫子,在雲霧繚繞的咖啡園裡,過著真正的「有雞」生活。

瑞穗咖啡業者

陳彬彬(左)

我想,可能是咖啡需要這些雞鴨這樣,少量,長期少量的施肥,可能是這樣讓我們的咖啡豆,它本身的質地比較有營養、比較好。

 

花蓮種植咖啡的歷史,最早要回溯到日本時代,當年瑞穗的舞鶴村,寫下了輝煌的咖啡史,最盛時期種植面積達四百公頃。

 

瑞穗鄉農會總幹事

黃盛皇(右)

日本人最早到這裡種咖啡,是在我們的壽豐鄉,開始種,因為那裡氣候沒那麼理想,會得到銹病,所以日本人就慢慢再找,往花蓮南邊找較適合的地方來種咖啡。

 

花蓮位於北緯二三‧五度的北迴歸線上,坐擁優質的地理環境,但如果攤開目前台灣有名的咖啡產區,花蓮咖啡仍不算有名、產量也不多,接下來正在醞釀「產業團體戰」。

 

花蓮縣長

徐榛蔚(右)

花蓮有這個迎著太平洋海風的,海岸山脈的咖啡,我們有花東縱谷的咖啡,我們更有中央山脈山麓上的咖啡,所以我們有三系的咖啡。

 

找出特色,提升能量,許多後生咖啡農,也摩拳擦掌!年底,對後生彭瑋翔來說,實在是一刻都不得閒,想都不敢想該如何分配時間,因為在這個同時,他既要採收咖啡,也要顧著製茶,兩邊都得顧。

 

瑞穗咖啡業者

彭瑋翔(右)

我是用,其實是用茶葉的方式在去製作咖啡的,那萎凋這部分其實是茶菁原料的,第一進場的動作,那我使用一個器具來,來做咖啡呢,其實就是咖啡的,已經是後製處理乾燥的部分了,所以反倒是茶葉的開始,然後反倒是咖啡的結束,那就是(咖啡)它最後一個, 後製的最後一個階段。

 

從家中高高懸掛著無數牌匾,不難看出彭家身懷深厚的製茶功夫,出身「茶王世家」的彭瑋翔,靈活將製茶經驗,運用在他的咖啡理想上。

 

瑞穗咖啡業者

彭瑋翔(右)

它已經種植在這邊了,然後你要賺大錢其實很難,然後但是要維持這個產業來講,那讓它持續有,那持續,讓大家可以持續喝到花蓮的咖啡,這件事是,絕對是沒問題的,那在同時,也許是抱著,對於咖啡的某方層面的一些理想,跟一些可能信念吧,跟一些信念吧,那當地作物,那這些東西還是養活了不少人,那在做這塊,除了基於這樣的事情,當然最主要是自己對這個產業,還是覺得很有興趣。

 

記者

許儷齡(右)

各族群的人在花蓮這塊土地共同生活,種咖啡也一樣,花蓮縣內由原住民種植的,就超過四十公頃,在瑞穗鄉的富源村,我背後的這間診所,醫師戴豐秋,大家稱他為「咖啡醫師」,他會在這裡種咖啡是因為有著一份堅持。

 

瑞穗「咖啡醫師」

戴豐秋(右)

對啊,種咖啡的意思就是,要善用你的土地,然後不要破壞土地,我們人會走,土地會留下來。

 

戴醫師是太魯閣族人,從小看著美好的部落景色,逐漸被檳榔樹覆蓋,其實乘載著理想的小小咖啡樹苗,早已在他的心中萌芽。

 

瑞穗「咖啡醫師

戴豐秋(右)

因為他們種太多的檳榔,檳榔其實蠻好照顧的,原因是他們可以用很,很強的那個農藥,去,他們不用有機的方式,那農藥就讓土地很貧脊,他們用大量的化肥進去,所以對土地來講,我覺得是傷害,不是一個好處,那我們的咖啡豆是用,用自然農法。

 

戴豐秋除了希望咖啡樹,有朝一日能取代檳榔樹,他的另外兩個夢想,是希望族人愛喝的飲品,改為咖啡,更盼望部落的青年,不必為了謀生存離鄉背井。

 

瑞穗「咖啡醫師」

戴豐秋(右)

想要翻轉,另外一個就是想要做一些回饋,只要製造一個工作機會,那我們如何利用這個機會,可不可以翻轉這個部落,這個地方是咖啡,很多人種茶、種咖啡,所以我的病人裡面也有咖啡農,五十%我講五十就好,其實都做得不好,可能就玩票剛開始,然後只有種幾百棵。

 

咖啡要好喝,可不能只有種而已,關鍵在於後製烘焙的掌握。許多人一入門都跌跌撞撞,得烘壞過一鍋又一鍋的豆子,習得要領、提升技術後,才能取得入場門票。

 

咖啡杯測師

陳宣儒(右)

三年前我剛開始做咖啡的時候,那我喝到花蓮咖啡的印象是非常,我覺得是非常糟糕的,就是可以喝到一些過期穀物的味道,還有那種腐木那種,不舒服的感覺,然後還有一些霉味。

 

調整參數、專注地盯著烘焙曲線,陳宣儒之所以投入烘豆,並努力考取杯測技能,就是因為看到父母當年苦無方法,對辛苦種植出來的咖啡豆,只能土法煉鋼。

 

陳宣儒的母親

邱嫈惠(右)

十幾年前,我們因緣際會接觸到咖啡,覺得很好玩,原來台灣也可以種咖啡呢。

 

如今陳宣儒已是能獨當一面的杯測師了,他致力於研究烘焙技巧和沖泡手法,挖掘咖啡繽紛迷人的更多面貌。

 

咖啡杯測師

陳宣儒(右)

我會想要學烘豆主要是因為說,我想要在花蓮咖啡這一塊領域,然後希望有人可以幫助這些咖啡農,可以改善他們就是,缺乏一些烘豆觀念的問題,可以幫他們把一些咖啡,做品質的提升。

 

花蓮精品咖啡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陳育有(左)

協會目前的話有三十幾個成員,大部分的話有八十%都是原住民,當然還有更多的,還沒有加入這個協會,希望在這個咖啡界的話,因為能夠給農民增加這個咖啡各項的技能,能夠提升,不管是田間管理、烘焙技術,還有杯測的風味,因為你如果說身為一個農民,這各方面的話才能夠把我們的咖啡,能夠提升起來。

 

因應台灣甚至世界潮流,咖啡業者跟花蓮鄉親捲起袖子、絞盡腦汁,用力要把自己的好咖啡推銷出去。而如此友善土地、集合創意,縱谷區的未來,除了知名好米,也應該會看見知名好咖啡!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