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實驗三法鬆綁後,公辦實驗學校上限可達各縣市15%,位於高雄市美濃區的吉東國小,於去年申請轉型為實驗學校通過,主題設定為客家人文,是全台灣第一間客家人文實驗學校。吉東國小校方認為,客家文化是吉東地區很重要的特色,卻因現今生活型態轉變,學生們對生活周遭的事情越來越陌生了,因此他們想透過實驗學校課程來翻轉教學目標,比起學業成績,更重要的是,孩子能成為美濃在地真正的客家人,不僅會說客語、也能對在地美濃文化有更多認識及認同。


 

走在田埂中的這群孩子,不是在拍廣告,而是正在上課。

(轉)這邊是轉緊、右(轉)是打開來,來,右邊、不要轉這麼快,不要轉這麼快、慢慢來,好,你轉,你轉,再轉,好大水流出來了,好、停。

水門怎麼轉、水怎麼流,農民耕種時如何協調用水,這樣的農村生活知識都將納入國小課程中。

[美濃區吉東國小 學務主任
陳智輝]
趁這個機會,讓孩子了解說,我們的這些水從哪來的,不要說,欸,這水、反正水圳就會有水啊,(這是從)大圳流過來的水。不要生活在這個環境,對我們自己這些,這些我們插秧的時候、我們秧苗插下去,水從哪來都不知道。

高雄市美濃區吉東國小,今年8月起即將展開的全新上課型態,不再受到鐘聲限制,2017年實驗三法鬆綁後,提高公辦實驗學校比例,吉東國小憑藉著原先打好的多元課程基礎,申請轉型為「客家人文實驗學校」,扭轉「重學科、輕能力」的傳統學習環境,以強調出客家人文特色。

[美濃區吉東國小 校長
劉家宏(客籍)]
要有「四客」,從這四客變(成)他「是」一個「客」家人。所以就是傳客、創客、美客跟行客,那在傳客部分我們強調就是真傳,也就是教育的真,他要得到真傳,他必須要了解客家的歷史、文化、語言,這是傳客,他可以傳承這些客家美好的傳統。 

[高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所長 
鍾鎮城]
第一次出現說,小孩子的客語(能力)沒有再,沒有再降低了,就等於說他們的客語(能力)越來越好、越來越好,他們可以用客語來學數學、他們可以使用客語來學國語、他們用客語來學體育。我們說這二、三十年來,一直降低的客語(能力)就止住了,不只止住了,還開始往上爬升,所以去年對我們來說很關鍵啊。

我有一百陣風,一百陣風,一百陣風吹過我的庄頭,一百陣風。

美濃孩子們的客語能力能夠止跌回升,有賴高雄市客委會,從102年起,在幼兒園推動客語沉浸式教學,同時也在國小實施客華雙語教學計畫。然而執行了幾年下來,發現這些教學模式仍有其限制,所以籌備近兩年後,吉東國小便申請轉型為客家人文實驗學校。

[美濃區吉東國小 校長
劉家宏(客籍)]
客華雙語它常常就是說,可能就是,今年做、明年不做,或是說它要很多的拜託、請託,可能老師才願意加入,然後它可能那個時間上,就是說也沒有辦法像我們就是說,我們打破這個學科的界線,然後我們就是很多的客家主題。

[高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所長
鍾鎮城]
實驗學校做起來之後,才可以能夠說,(以)我們來說,從幼兒園到國小六年級,這所有的這樣的,我們說這個連續性、它的持續才可以拉起來。

講一遍,我要用鐵鎚來敲螺絲釘。對,來,敲下去,欸,有開洞了喔,很好喔,好 來,給徐政,徐政,不要敲到我的手喔,輕輕地,喔,這樣有穿過去了嗎?有,那我們現在要把它拔起來。

除了把客語設定為教學媒介語言,課程也強化美濃在地文化,從學校所在地南隆地區的開墾歷史,到發展歷程、傳統技藝等,全都一一教給孩子。但也讓人驚訝,難不成客家人口占比超過9成的美濃,也得靠教育體制來延續客家文化和語言了嗎? 

[美濃區吉東國小 教師
蕭美珠]
這個不是應該,平常就很自然地在家,在爺爺、奶奶、在爸爸、媽媽就傳下來的東西,而現在變成要特別去教。因為我來吉東,第六年,就帶了三屆一年級的學生,一個很大的感觸就是,一年級的學生越來越不會講客語,一屆比一屆更差。
7、
美濃區吉東國小 校長
劉家宏(客籍)]
之前就是說,欸,我們可能,不認為客家語很重要,就覺得說,就讓它隨著時間的淘汰,可是我今天覺得說,很多美好的事情,我們常常都認為它失去好像,好像不可惜,其實,我們很多美好的東西它失去之後,它是一場災難啊。今天我們宣示了我們要做這件事情,其實就讓人家覺得說,這是一條可行的路,那也會讓大家認為這是一條重要的路。

[照片提供 吉東國小]
吉東國小校長劉家宏,是不會說客語的客家人,這讓他對「客語復振」有股使命感,但推動全台第一間客家人文實驗學校,挑戰不小,不只老師們得另外接受培訓,還要自己設計教案、備課壓力增加不少,但做中學、學中做,能夠提升自我能力,是教師們同意申請轉型的一大關鍵。

[照片提供 吉東國小]
[美濃區吉東國小 校長
劉家宏(客籍)]
其實老師他在這樣的實驗課程,他大概需要具備三種能力,第一個就是說他要對在地有所了解,第二個就是說,他要能夠轉化課程,把在地的元素轉換成課程,那第三個就是他的教學能力。其實也是從兩年前,我們大概就開始進行這樣的課程,就是認識美濃、走讀美濃。

[美濃區吉東國小 教師
毛嘉寧]
尤其是客家文化這一塊,對我來講,它真的是、不是那麼熟悉,所以備起課來真的,真的很花時間,然後包括我們現在要寫一些農事課程的教案嘛,那個也是啊,我想要寫一個那個什麼,玉米的成長,那我從來沒有種過玉米,玉米的病蟲害,那我們就要在那邊,很努力的、找很多的資料這樣子,對,可是我覺得它就是一種,變成一種師生共同的學習。

打破傳統教育體制框架,轉型為實驗學校,更得說服家長。吉東國小不斷強調,基本學科能力課程不但不會受到排擠,還將在地認同、文化素養融入課程規畫,要孩子從小心中就深植美濃文化。

[美濃區吉東國小 家長
邱勝鴻]
(校長)就跟家長說,我們要推動這個客語的專業,專業的這樣的小學,對,我是認為我很支持校長的做法啦,就是說推動看看,看會怎麼(發展),當然要鼓勵啊。

[美濃區吉東國小 家長
劉建茂]
我的孩子,在這個鄉下有這個機會接觸到這個客語,又可以說,帶動這個以前可以說,上一代、以前的這種優良的傳統,把這個,把這個精神學習下來,我相信,不管今天他出社會從事各行各業,都會對他的這個工作,還有他的生活,都有一個很大的動力這樣。

[美濃區吉東國小 教師
蕭美珠]
國小要學的國語、數學、自然、社會那些一樣有上,尤其國語、數學基本上就沒有什麼變化啦,我們學校之前就有一個所謂的,「maker創客基地」,它會結合那個自然,科技教育的部分,那社會就比較多會和客家文化、在地的生活,結合在一起。

解決了在地問題,還有外部挑戰得面對,高雄市長韓國瑜曾拋出,「母語回家學」想法,這對推動客家人文實驗學校是否有影響?既有的母語教育政策是否生變?都得一一確認。

[高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所長 
鍾鎮城]
你要找到這個,它學校、家庭、社區,還有政策,這方面要如何取得平衡,這個要掌握住,所以現在說,像現在高雄市這個部分,我們是感覺到,教育局對(實驗學校)這件事情是支持的,還不錯,他們非常重視,還有客委會對這件事情、新的主委對於這件事情,他也看到了,所以他們也在想說怎麼支持我們執行,現在要繼續做下去。

身為高雄市第六間校園創客基地,吉東國小硬體設備相當完善,為了切合客家人文實驗學校的課綱規定,科技課程設計也融入美濃日常生活,希望科技不再冷冰冰、能夠貼近生活、實際運用。

好,來,預備,開始,讓自己的車跑到前面那個人喔,這裡,這裡,這是我的啦,不能用手,喂,快點過來,歪掉了。

你現在要前進嘛,這個要前進、這個要後退,所以表示你這一輪,它接錯了,所以它停車,停、好,所以我們要去查,這一輪接的線是這一條。

[美濃區吉東國小 學生
巫柏成]
就是自己做的要自己接線,還有,有一些東西要裝到另外的一個上面。(會很困難嗎),有一點。

[美濃區吉東國小 校長
劉家宏(客籍)]
欸,我想要做一個自走車,然後可能小朋友就說,欸,這個自走車好像,比較不像是那個吉東會出現的,然後他們就會想說,那我們是不是來做那個,就是這個挖土機或耕耘機,我們在做這樣的過程當中就會開始去想著,欸,怎麼樣子它會跟我們那個客家有做一點結合,孩子在這個過程當中,他開始會去留意他的文化。

[美濃區吉東國小 教務主任
王昭欽]
想辦法把客語融入資訊課裡面,做程式設計的,比如做一個客語學習機,對,然後就帶領他們利用電腦的科技做客語的訊息。

這隻大豬,你也可以多做幾隻小豬也行,你可以做那個存錢筒啊。

當課程變得有彈性後,課堂氣氛更有活力,也讓人期待今年8月,客家人文實驗學校實際運作後,學生和老師會產生哪些火花。

[美濃區吉東國小 學務主任
陳智輝]
如果我今天我帶孩子們去參觀這個,參觀這個我們竹子門(發電廠)、或是參觀敬字亭、東門樓,我們看了,我們就會,回來的時候,我們就會製作這些,就是要小孩子了解我們客家的文化。

[美濃區吉東國小 學生
陳侑宏]
我做棒球豬,等一下我會畫它的臉,然後一個豬這裡,弄一個土,然後這裡搓兩個,然後就可以、就可以很像豬的樣子。

老師設定「豬」這個主題後,學生們真的是天馬行空、做出很不一樣的陶藝品,「讓孩子自由發揮想像力」,不再只是喊好聽的口號而已。

[美濃區吉東國小 教師
毛嘉寧]
我還滿贊同這個(客家人文實驗教育)課程,因為你會去強調,然後小孩自己就是客家人,那他們更應該對他這塊土地,很,就是有比較深一點的連結,那我覺得(孩子)他沒有忘記他的家鄉,他有一天就會,對這家鄉有所付出。

[美濃區吉東國小 教師
蕭美珠]
我們校長也曾說過一句話,我們開始做實驗,既然是實驗,不是說一定會成功,也不是說一定,三年、五年會失敗或成功,我們就去做,所以其實對我來說,學校裡大家有這個想法要一起做了,就去做,因為像我也是可以退休的年紀了,所以朋友,美濃在地的朋友,我們有時候講到會說,就好像給自己一個,再來去拚一次的那種想法這樣。

透過法規鬆綁,公辦學校也有了打造「不一樣的教育」的機會,在既有基礎上,結合在地課程與文化意向,師長同心,讓小朋友從小習慣講客家話的環境,也透過自然學習的方式,認同自己家鄉的文化。

採訪/撰稿   陳欣渝
攝影        羅應展
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