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南庄為了推動「慢城」地方特色,大大小小的補助資源不少,軟硬體建設更多,公部門提出的綠美化,不管是告示牌、路標、牆壁彩繪美化、入口意象,對農村的地方美學到底有沒有幫助?究竟這些環境藝術是為觀光客打造,還是該以在地人為主體?來看我們的報導。
桂花巷內店家販賣各式各樣產品,熱鬧喧騰的榮景,被視為苗栗南庄地方繁榮的象徵,早年常用鏡頭捕捉南庄樣貌的攝影師李湞吉,看在眼裡,感慨在心裡。
[攝影師
李湞吉]
像那條桂花巷,那邊沒有啊,那邊沒有什麼名字,以前小學在那邊,小時候在那邊住,以前小時候住在那邊,上課,去學校就是走那條路,那條路是人家的、那是人家養豬那些的地方,我常常從那邊過,那條路,那條路是小路。
從年輕的時候,李湞吉就用一張張照片紀錄南庄,甚至在南庄礦場即將關閉前,拍下了礦工辛勞的身影。早年南庄因礦業和木材業而繁榮,近年則是大力發展觀光旅遊,老街裡的店家、社區為了招攬遊客,紛紛製作各式看板招牌。三十年前就回到南庄,同時帶領景觀咖啡店家風潮的業者,卻認為南庄需要的是減法,而不是再加東西。
[咖啡店業者
翁美珍]
我們路上看到,弄一個什麼石牌,豎立一個石碑,石碑上面刻字,那牆面也是,到處就畫得五顏六色,對我們來說,就是說,是一種視覺暴力。
南庄鄉公所表示老街區的店家都是私人產業,目前沒有取締或者相關的獎勵措施,只能用道德勸說,未來也希望商圈內部能夠形成共識,維護南庄老街的形象。
[南庄鄉農業暨觀光課 課長
吳炯毅]
那未來的維護管理,我們一樣是委託給各村社區,但是就像我剛剛講過的,我們有一個評分的機制,作為未來我們在去跟上級機關要資源的時候,來做一個參考,參考以後,當社區來,或者是各村來告訴我們,這樣回饋的意見,跟他想要做什麼的時候,我們也會告訴他,當初有哪些項目,可能在維護管理上沒有做得很好。
除了桂花巷外,十三間老街更是南庄新的觀光亮點,這裡原是礦業、木材業運輸的必經通道,隨產業變遷而沈寂多年,近期陸續有特色店舖進駐,重現生機。不僅打造新穎的入口意象,苗栗縣政府今年9月更打算在十三間老街和對岸的南江村老街,輔導30間老店和20間文青商店,以前瞻計畫補助經費3060萬,分三年做空間改造,盼望重現老街風華。
但地方環境美化真的得花大錢嗎?最早發起社區營造的南庄地方人士戴德泉,就利用自家門口的空間,種植特色植物,美化環境,自發性維護巷弄景觀。
[客家植物達人
戴德泉]
花這麼多錢,花得沒有價值,你如果說鼓勵,像一般百姓人家,可以在自家門前種一些花下去,比你用畫得還要漂亮,不會畫得花花綠綠,是不是我的花會變化更多。
用詩句寫下對南庄的感情,南庄國小老師邱一帆的作品,還被官方放在國小外牆作為裝飾,邱一帆認為村庄地方意象的產生和經營都需要地方人士的參與。
[南庄國小老師
邱一帆]
在地的人,怎麼樣參與,這種公共的一種討論,慢慢慢慢形成自己的意象出來,有比較不好的地方就是說,有些是工程性的有沒有,他可能就直接做什麼東西,但是就沒有在地意見、沒有在地的討論。
在地藝術家更認為,南庄不管是入口意象或者是街區的彩繪,都該融入在地故事。
[中港溪美術研究會 理事長
徐運金]
以前我們小時候,整個河道、南庄街上,很多螃蟹,以前我們像南庄的洗衫坑那邊,以前冬天的時候,整個街道上都是,很多,對,現在看不到了,對啊,現在看不到了,所以說你說南庄的意象,可能大家比較知道的就是採礦 林業 茶業 還有農業種田、種稻這些。
與地方產生連結的牆面彩繪,也不是沒有案例,大湖農工的老師就帶著學生接受地方委託,進行牆面的美化工作,像是佛寺外牆面上的就是學生的作品。
[大湖農工室設科 學生
郭芸軒]
我們有去問,問那些人的需求,然後我們再去做一些彩繪。
[大湖農工室設科 主任
林明錚]
很多在地的、很多的人士,很高興,不會說,很突兀這樣子,因為是說融合或者是融入在地的文化。
在三灣鄉內灣村更有青年藝術家,帶著村子裡的孩子,為自己村庄而畫,他們依據地方需求量身打造,這次畫的是告示牌,目的是警告當地行人注意砂石車,也畫出在地故事。
[內灣地景創藝輕旅推廣計畫 發起人
溫心榆]
它不是給觀光客、外地人看的,我們是做給我們自己看的,因為我們村子裡今年開路,現在有很多大車來來去去,有很多地方很危險,所以我們做這個牌子,放在這些地方,讓我們自己,提醒我們自己,哪裡要小心,然後哪裡有什麼變化。
民國99年開始,農委會推動農村再生,將農村面貌翻新,鼓勵民眾多去農村遊玩,但最終許多遊客都只愛找彩繪牆面拍照打卡,造成各地競相效尤,然而硬生生插入,與在地毫無連結的彩繪或入口意象,實在和農村格格不入,訴求以美感促進人和環境和諧關係的「環境美學」,本就該以生活在村庄的在地人為主體,而非繞著觀光客打轉。
彙整 宋宇娥
攝影 林敬祐
剪輯 蔡裕昌
- Nov 01 Thu 2018 13:09
616集-繪出地方美學?!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