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溪王是雲林縣二崙鄉詔安客家鄉親獨特的民俗,因為新虎尾溪河堤未建之前,每遇到颱風下大雨,溪水就會氾濫,淹沒村庄,後來村民在溪畔設了石敢當,從此就不再淹水,拜石敢當、祭溪王的傳統因而流傳百年,但新虎尾溪近年來遭受嚴重污染,為了復育生態,村民特別在祭溪王時,放養一萬五千隻原生種魚苗,要找回新虎尾溪乾淨的面貌與豐富的生態。村庄居民幾乎總動員,人人手提裝著水果的竹籃,往新虎尾溪的河堤上集合。
[居民
廖正草]
拜溪王,今天要拜溪王有看好日子,要拜溪王,(為什麼要拜溪王)?堤防做好,要來拜溪王,感謝祂。
[居民
李玉娓]
從很久以前到現在就有在拜,所以每年都會在這邊拜,古早流傳就現在就對了。
每到祭溪王的日子,雲林二崙鄉深坑社區的詔安客家鄉親,就會備妥供品來祭拜酬謝溪王。
[二崙鄉三和村
居民 廖輝]
以前小時候阿公阿嬤那個時代在過年過節的時候,用扁擔挑著牲禮來這裡拜拜,燒金燒香拜拜,在這堤防任何一個地方,不是(現在這種)堤防,那是土堤,溪邊那個地方拜拜,小時候記憶是這樣。
[居民
廖正草]
(今天準備了什麼)?就水果啦,簡單來拜拜。
[居民
廖幼如]
準備水果、金紙、餅、牲禮這些。
祭溪王的傳統已經有一百一十四年,流貫二崙鄉、崙背鄉,從麥寮鄉出海的新虎尾溪,河堤未建造前,只要颱風下大雨,溪流就會改道,淹沒鄰近的村庄,村民為了祈求平安,請了地理師指示,在溪邊設「石敢當」,並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半和除夕祭拜溪王,從此不再受溪水氾濫之苦。
[二崙鄉三和村長
劉年春]
以前我們這溪會有水災,當時這溪沒有河堤,沒有河堤,溪水流域就不固定,颱風來吹南風,河道就一直改道,對我們村庄有一種危險性,村裡的先人就找人設了石敢當,多久我不知道,大概有一百多年,之後就一直很平安。
[二崙鄉三和村
居民 廖輝]
為什麼會在堤防那個地方拜拜,因為石敢當在這北岸的地方,茅草叢生,交通不便,沒辦法進去拜,所以在這個地方拜拜,等到去年我們河堤完成,我們居民認為需要把石敢當放在比較方便的地方,供人家朝拜,移到堤防路邊。
人人手持清香,面向新虎尾溪,誠心行三拜禮,向溪王祈求平安、風調雨順。
[雲林縣詔安客家文化促進協會
理事長 廖清祥]
詔安客家人帶著牲禮來拜溪王,代表我們要感謝這條溪,因為有新虎尾溪,我們耕種,種菜、蒔田、種番薯、種菜頭,都大豐收,蔬菜也變成是台灣蔬菜生產最多的地方。好幾代的人都是吃這條溪的水,我們很感恩很感謝,所以就來拜溪王,現在不會發生水災了,但是拜溪王這個文化活動持續保留,代表說我們做人飲水思源。
[二崙鄉三和村長
劉年春]
過去我們這個祭溪王差不多快流失了,我們三和村出了個議員,不希望這個傳統文化消失,可以留下給後代,這幾年就擴大推行。
「祭溪王」是詔安客獨特的信仰儀式,去年起納入「詔安客家文化節」系列活動中,今年更有來自虎尾、二崙、崙背三地,光復、三和、二崙、來惠、東興及崙背國小四百六十六名學生一起參加,孩子們也上台表演詔安客家著名的開口獅、武術拳法,展現詔安客家文化。
除了表演活動外,也請小朋友以接力的方式,放養一萬五千隻魚苗,
近五百名學生組成的隊伍綿延三百公尺,傳遞一桶一桶的魚苗,銜接到溪底,象徵文化和生命的傳承外,更要帶著孩子認識家鄉環境、了解河川生態。
[小學生]
放魚,(你知道為什麼要放魚嗎)?拜溪裡的王。
[小學生]
不乾淨,(為什麼會不乾淨你知道嗎)?因為看起來水濁濁的,還有很多石頭,(你們覺得魚放下去會不會活)?大部分會活一些。
[雲林縣詔安客家文化促進協會
理事長 廖清祥]
這新虎尾溪我們詔安客家人把它顧得很乾淨,溶氧量達到2(mg/L)以上,魚放進去才會活,魚放了會活就表示這水是乾淨的。希望詔安客家人負擔一份責任,新虎尾溪這條溪的溪水把它顧好、顧得乾淨。
五十年前,新虎尾溪裡有很多的魚蝦貝類,但工業及畜牧業的汙水長期排入河川,改變了生態環境,魚蝦都死光光,社區居民希望透過祭溪王及放養魚苗活動,表達對生態環境的關懷與尊重,重建人們親近河川環境的情感,找回新虎尾溪原來乾淨的面貌。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 Nov 01 Thu 2012 14:37
304集-詔安溪王祭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