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家鄉認同感不足,可能也鮮少注意家鄉的人事物,由賴和文教基金會培訓的兩位年輕志工洪嘉宜和洪崇銘是彰化二林人,因參與志工培訓而對家鄉彰化有不一樣的認識,兩個人今年決定好好認識家鄉,並成立「蔗青文化工作室」,從自己成長的地方開始做田野調查與影像記錄,今年五月他們決定,透過客籍文學家賴和筆下的二林蔗農抗爭事件所寫的一首詩為出發點,串聯在地庶民生活與文化,規畫出一場二林小旅行,要讓大家了解二林的文化底蘊。
一群年輕人布置場地,正為待會要舉行的小旅行活動做準備。

我們會去談,比如說蔗農事件我們要談這些記憶的回復,那我們慢慢去從這些人的故事出發,然後慢慢走到現在,我們再回到我們現在的生活,我們去談那這些事情對我們的意義。

蔗青文化工作室的夥伴與參與民眾聚集在蔗農事件紀念館內,從彰化二林相當重要的蔗農事件說起。

[蔗青文化工作室 成員
洪崇銘]
那個巧合也是因為二林的地區的區位很特別,因為它介於三個甘蔗採收區的交接處所以可能,我的田在這邊,然後對面他就另一個甘蔗採收區,但是兩邊的價錢可能就會差很多,那大家都會不滿嘛,明明你的田在我隔壁而已為什麼你的價錢比較好,我的比較差,所以,是這樣特別的區位導致,二林產生一個蔗農事件的抗爭。

蔗農事件可說是台灣第一個農民運動,而當時有名的客籍文學家賴和也為蔗農們寫了詩,透過文字幫農民們加油打氣。

[蔗青文化工作室 成員
洪崇銘]
他用一種很詼諧的方式來寫這個故事,那,就是談到蔗農這件事情,賴和就是寫剛剛我提的,《覺悟下的犧牲》這首詩,它蠻長的一首詩然後,他就在講說 ,當時候 二林蔗農事件發生之後,然後他在幫這些人,算是我覺得有一點打氣啦,幫這些人打氣就是遠方的,這些鬥士,他在為他的,就是他的,生計作奮鬥這樣子,那我們一開始是從這邊出發。

這場小旅行從歷史故事談到過去的庶民生活,洪崇銘與洪嘉宜都是彰化二林人,曾在其它縣市讀書的他們,因參與賴和文化基金會的志工培訓活動而認識,因此決定一同投入文化工作,這次他們更以賴和的文學作品出發。

[蔗青文化工作室 成員
洪嘉宜]
比如說我們談,我們今天小旅行談豐作的部分就是在,殖民政府底下跟,會社底下被壓迫的那些農民,他們掙扎的過程這樣子,所以,你從他的文學文本中會發現,其實那個年代跟這個年代並沒有改變,這個年代還是有很多弱勢的族群,所以你從文本中可以學習,那個不一樣的眼光去關心你身邊的事物這樣子。

從賴和的文章中,他們學習用不同的角度來看自己的家鄉,籌備小旅行前,他們做了田野調查與影像記錄,才規畫出這趟活動,在了解歷史事件後,他們帶民眾參觀當地重要的廟宇,更深入到當地生活。

她已經可以為客人量尺寸,畫圖樣,動剪刀裁布料了,在阿美那裏學藝的時候。

這次活動除了導覽解說,也帶領民眾讀出文學家的創作,了解當地曾經繁華的嫁妝街。

其實我們從這一份文本中你可以發現兩個點,第一個是當時就業結構的改變,因為你看那個農家他們從二林四鄉鎮其它地方,騎三公里的腳踏車來到這裡學習做布,然後我們那時候也,就第二個可以爬梳的脈絡就是,當時的這條街的布店產業是非常興盛的。

[蔗青文化工作室 成員
洪嘉宜]
我們會注意到嫁妝街是因為,這條街它有很漂亮,1927年建立的那個街屋,然後你會發現走進這條街去買賣的客群都是有年紀以上的,那這些,這些店的老闆都大概是七八十歲,然後我們就好奇說,為什麼我們不會走進這一條街,那這條街到底以前,它曾經繁榮過的那個榮景是什麼樣子,然後包括它緊鄰的菜市場。

經過嫁妝街後,他們再走入有歷史的傳統老市場。

那後面就比較是像豬肉,魚肉,然後一些海鮮的東西就會在後面,對,然後中間這邊,等一下我們去這邊,就是都是一些雜貨店.或是一些種子行。

活動更邀請在市場裡有歷史的雜貨店和米店老闆,與大家分享二林的市場生活,談談市場的興盛到沒落。

[雜貨店老闆
林芳夫]
經營這個店以前生意很好啦,那個過年、過節,大家沒有這個超市啦,沒有什麼,都是要很早就來買東西,都是用那個大麻袋啦什麼來裝喔,到這幾年來,因為超市很蓬勃結果我們這個生意就沒落了,尤其是我們這個老市場,沒有辦法,就是裡面交通不便,大家都不會進來,你看老市場全部都是沒落了。

[蔗青文化工作室 成員
洪嘉宜]
大概在二、三十年前,二林四鄉鎮很熱鬧的年代,那時候會有很多酒家跟茶室,對,在二林,然後他們那時候都,就是大概都半夜才關門這樣子,對,他們有講一些比較有趣的故事。

一整天活動下來,參與民眾對在地的市場文化印象深刻。

[參與民眾
蕭依婷(馬來西亞 客籍)]
從以前市場已經有70幾年歷史,然後伯伯還依然就是守在那裡,或是由第三代毅然堅持回來,去維持它的傳統產業,我覺得非常的感動,所以真的很,很謝謝他們一直在這裡,就是守護著這一塊文化的傳統。

[參與民眾
蕭涵文(客籍)]
老闆們分享的時候其實都覺得很感動,還有包含我們自己看到,現在檯面上擺的那些東西其實都不是一般在超市上能買的,然後當然就是客家人就是對那個,鹹菜做梅干扣肉的那個特別有感覺,就聞到這個香味可以。

從兩位二林年輕人的角度出發,從歷史事件到文學作品分享,再走入庶民生活中,串連起在地人熟悉的脈絡,也讓參與小旅行的民眾與在地人,重新認識二林。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