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以前交通不方便,運輸成本高,加上得用大木桶來當容器,早期花蓮的醬油產業屬於區域型經濟,1960年,光是花蓮市區的醬油廠就有18家之多,而且大多以動物為名,像是虎標、鹿標、或獅標醬油,不過現在只剩下一間還在經營。第一代許日1927年來到花蓮,打造「虎標」醬油,第二代許南東接手,曾歷經一場大火後,更名再起,現在逐漸交棒給第三代許桓巽,帶領老工廠走向在地化和精緻化,重新改造店面和包裝,並且改變傳統的行銷模式,除了要守住老顧客,更不斷向外拓展,要更多人都能品嘗到,這90年不變的好味道。
做醬油第一步得先製麴,麴菌養得好不好,可是製作醬油成敗的關鍵。

[醬油廠 第三代
許桓巽]
像現在夏天有時候都常常超過30幾度,我們就要來觀察它的溫度,是不是會超過,因為超過通常會有阿摩尼亞味,或是它們發酵會變不好,所以那,前面發酵不好,後面再怎麼,釀再久都沒有用。

溫度要控制在28到32度,每天還要翻麴。

[醬油廠 第三代
許桓巽]
那我們其實這個麴已經製了兩到三天了,那我們現在做的是翻麴的動作,就是把它結塊的部分,把它再打散,讓麴菌可以布滿每個地方,生長得比較好。

和一般用黑豆當原料不同,許家用黃豆,以日式豆麥法來釀造醬油。

[醬油廠 第三代
許桓巽]
之前是日本時代,那日本在這邊的居住人口是十分多,所以大部分那時候的製法跟生活起居都跟日本的飲食文化有相關,所以大部分都是用日本式的方式去製作。

麴豆下缸後,跟鹽水一起發酵,2、3天就得攪拌一次。

[醬油廠 第三代
許桓巽]
因為我們在天然的環境下一定會有落菌,那有落菌呢,麴菌為了抵抗那個外來的落菌呢,它會大量的繁殖,然後會把其他菌種吃掉,它因為要抵抗壞菌,它的活性會比較強一點。

等待一年熟成,豆瓣醬經過壓榨,出來的就是醬油了。

[醬油廠 第三代
許桓巽]
因為我們這個是溼式發酵,比較偏日式的作法,那你們大家常常看到中南部的黑豆的是乾式發酵。

許家醬油已經傳承三代,廠裡的大木桶,見證了這段歷史。

[醬油廠 第二代
許南東]
我今年大概80歲,它大概90幾歲了,儲存醬油、或者是醬菜的儲存、原料的儲存這些,都是由這個木桶來儲存。

[照片提供 許桓巽]
許南東的伯父許圓,先從鹿港到花蓮發展,開了醬油廠,創立鹿標醬油,當時市占率高達六成,許南東的父親許日,後來也到後山,跟著哥哥許圓學做醬油,並以虎標為名。

[醬油廠 第二代
許南東]
我們花蓮整個的這個醬油界呢,它流行使用動物,讓,比如講要用比較威猛的,比較溫馴的,(我們為什麼選老虎),就表示講說我的產品呢,它的味道好,就像老虎一樣,可以在,在這整個這個業界裡面可以當作王牌。

1960年,光是花蓮市的醬油工廠就有18家。

[醬油廠 第三代
許桓巽]
那其實花蓮大的城鎮,光復、玉里、鳳林這些都有醬油廠,那因為醬油以前是那個區域型經濟,它醬油的容器是用木桶裝,所以木桶跟運輸成本遠遠比醬油貴,所以很難從台北或高雄把醬油運過來花蓮賣。

後來交通方便了,加上寶特瓶、便利商店的出現,醬油工廠一間間關起門來。

[醬油廠 第三代
許桓巽]
它的容器成本下降了,然後那個便利商店又把我們以前的慣有的通路,像那個雜貨店打倒,所以我們變成說醬油店比較少可以在一般的市場的販賣點販售,所以就越來越少。

現在花蓮只剩許家還在經營,他們的醬油,不僅是老花蓮人記憶中的味道,更是許多名產店、餐廳指定要用的。

[顧 客
李小姐]
20幾年了吧,(為什麼都會特別要買他們家醬油),比較天然,他們自己做的,像那個豆豉也是啊。

[體驗客
蕭先生]
他們的醬油比較甜甘,然後香味比較充足,那就是純釀造的那種感覺,跟市售一般便宜的醬油是沒辦法比的。

[醬油廠 第三代
許桓巽]
因為我們家跟很多老店都有合作,那其實醬油是它們的很重要的調味料,那大家老店都想要繼續可以傳承,可以繼續發揚光大,所以就想說,跟這些夥伴一起繼續,把這個文化跟這味道傳承下去。

原本在台北工作的許桓巽,覺得這是自己的使命,於是回到家裡。不過年輕人有自己的想法,和上一代也有不少摩擦。

[醬油廠 第二代媳婦
曹美潔]
他本來早就說想要回來,不過我一開始有一點比較反對,因為他的薪水算起來一般是中高的薪水這樣,我做醬油很辛苦,是說一樣這樣,那收入和他的薪水來比比較少。

[醬油廠 第三代
許桓巽]
爸爸、媽媽他們有他們以前固有的方式,那現在這個社會有他們可能也要改變的部分,要跟爸爸、媽媽說服,然後又要也要符合大眾的期待,其實要花滿多時間的,不過也還好,他們雖然嘴巴會唸,但是還算支持我。

[醬油廠 第二代
許南東]
我把它(店面)租,把它(店面)租給人家,拿到的租金,比我現在做生意賺的錢還要多,那麼想一想說,我有這麼好的技術,有這麼好的產品,把它丟掉真的可惜啦。

先重新營造形象吧,許桓巽為產品設計了新包裝,店面也重新裝潢,明亮、寬闊的空間,是吸引顧客進門的第一步。

[體驗客
蕭先生]
感覺很溫馨,然後整個店弄起來,會讓人對那個醬油更,感覺像是很高級的伴手禮的感覺。

豆腐其實要用板豆腐,然後六面蘸鹽,去壓完水,壓完水之後還要晒太陽,晒到一定的程度的乾度,那就才可以做豆腐乳。

店內還不定期辦活動,讓人透過手作,更了解醬油廠的故事和文化。

覺得全部用米酒,風味不錯,全部用酒,你就不用放冰箱了,放室溫嗎,放室溫就可以了,然後也比較不會壞,成功率很高。

用筷子這樣慢慢的,這個這樣,已經做得很好這樣,這樣弄就可以,對,然後你這個剩下的再放進去。

[醬油廠 第二代媳婦
曹美潔]
有跟我買豆麴、米麴的人,我一定會教他,我有什麼配方,要醃什麼我會教他,我醃的豆腐乳大家都說,喔,很好吃。

[體驗客
褚小姐]
就原來發現它是用這麼天然的東西去做,真的不加任何的化學成分也可以這麼好吃。

[醬油廠 第三代
許桓巽]
你可以從親子、可以從朋友、可以從不同團體進來接觸這個產業,然後讓他們更了解我們這個產業,然後知道我們的製作流程跟,我們是怎麼堅持。

在新時代經營老產業,許桓巽說,最大困難在於銷售方式比以前複雜許多,投入的成本也比想像中的多。

[醬油廠 第三代
許桓巽]
像我爸爸他們都幾乎都是B2B,那我的想法是說,因為花蓮也是個觀光地區,那我們好的產品其實大家越來越養生,越來越想要追求好的產品,那我們為什麼不把我們好的產品也可以給一般的家庭使用這樣。

[醬油廠 第二代媳婦
曹美潔]
他就去像百貨公司,百貨公司,或是去高雄哪裡,到處去推廣,我們就,就這樣在花蓮市而已這樣,(所以你們顧好老客戶,他出去開發新客戶),開發新的客戶,對。

[照片提供 許桓巽]
6月中,還到香港參展,把花蓮老醬油帶出台灣,未來也將繼續和花蓮在地產業結盟,深耕在地,走向國際,讓花蓮醬油,繼續飄香。

[醬油廠 第三代
許桓巽]
這些百年老店可以合作在一起,然後呢,然後還原我們當初90年前的味道,然後還原當初花蓮是什麼樣的方式,讓你來花蓮不只是嘗到現在的味道,也嘗到以前的味道。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