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菸酒公司今年是最後一年收購本土菸葉,大部分菸農,已經接受離菸輔導,但仍有15%的菸農希望能夠繼續種!十月初,一百多位菸農北上抗議,由於並未得到具體承諾,老菸農誓言不會放棄,連菸苗都已種下去!我們回顧政府離菸政策,從民國八十二年公賣局時代開始到今年,歷經四次的離菸輔導,甚至提出轉作計畫,但還是有一百多公頃的菸田不願離菸。當然若以成本考量,本土菸葉早已不敵進口,但菸業是台灣在地產業文化的一部分,我們真的就這樣讓它消失嗎?
這一片菸田豐收的美好畫面,政策決定在今年春天宣告謝幕了。然而還沒有離菸的菸農,秋天仍舊種下菸苗!同時,數以百計的老菸農,以抗爭吹響了今年的菸田協奏曲!

出賣菸農!陳明文出來講!出賣我們菸農!

光輝的十月才剛開始,來自嘉義、高雄和屏東的菸農,破曉時分北上立法院抗議,對象是身兼台灣菸葉生產事業協進會理事長的立委陳明文,青島東路上的立委辦公室拉下鐵捲門不回應,上百位菸農在現場泣訴,從今年春天繳完最後一批菸葉後,一直苦等通知,82歲的邱宋貞妹種菸種了一輩子,等不到結果,決心北上陪這些一起種菸的老農友表達抗議!

[抗議老菸農
邱宋貞妹]
種到現在,我82歲了,不給我種的話,我3、4個孫子要吃飯,我一個兒子要幫忙,阿公沒有了,沒田沒地,我沒有種菸草,要怎麼生活呢。

[嘉義縣菸農 第四代
賴亮綺]
他就這麼半威脅的口氣,叫我們去簽下那一份會議的協議,就在這裡。
重點是,我們不願意簽字,他跟我們說,你們如果不簽的話,,我陳明文就不願意替你們菸農做任何事情,重點是他是菸葉協進會的理事長,他憑什麼說這件事情。

菸農們不滿,身為菸農的大家長,卻叫他們不要種菸!也擔憂離菸過後,菸協所屬土地,後續又該如何處理?不過深鎖的大門,隔開兩個世界,立委陳明文透過聲明,表示過去始終站在菸農的最大利益,多爭取了七年的保價收購,外加每公頃60萬元離菸補償,也已有85%菸農離菸了,證明漸進改革獲得多數菸農支持。現場菸農隨後轉往菸酒公司陳情抗議,不過協調會並未得到具體結果。

我們還要種菸!拜託一下!

菸酒公司強調,收購本土菸草一年會比進口多出數億元成本==cg in==根據農糧署統計,經過多年離菸政策,原本上萬公頃的菸田,截至今年9月底,只剩下100.1公頃,且已有1301戶菸農切結離菸,占85.03%,只剩下229戶還沒有申請。

[臺灣菸酒公司菸事業部 協理
巫鈺箕]
我們還是呼籲所有的菸農,趕快依照農委會農糧署的離菸政策,趕快來辦理離菸的手續,再次領取每公頃六十萬元的補助金。

[農糧署作物生產組 組長
方怡丹]
去年財政部已經同意,就是菸酒公司不再收購菸葉,所以也是配合這樣一個行政院的指示,所以我們這一次提出來,就是除了你可以轉作,那你還可以選擇,我就是離菸,一公頃補助六十萬元,那也希望菸農可以把握最後一次的機會。

不過,部分菸農並不想把握這樣的機會。美濃號稱為「菸城」,入秋種菸的季節一到,84歲的老菸農羅淡英還是繼續培育菸苗,雖然菸酒公司已明白指出,機器已經拆除,不會再收購菸葉,羅淡英還是把這一批,視為明年收成的希望種子!

[高雄美濃菸農
羅淡英]
(農曆)7月半播種,現在要移植,移植種下了,(我看你把大棵的(菸苗)拔起來了),是啊,大棵的拔起來丟棄,(為何要丟棄),太大棵了,大家還沒種,要大家種了我才來種這樣子。

苗圃裡長得太過茂盛的菸苗,得先拔除!美濃種菸歷史長達80年,羅淡英從15歲就開始種菸,有一輩子的感情,兒子也想接續種下去。

[羅淡英之子
劉如虔]
因為做習慣了,自己又有菸樓,又有農地,又有種菸權利,就繼續下去,因為我媽已經老了,我就承接下去。

不只是在美濃,屏東縣高樹鄉的菸農邱珠玉,也把菸苗種下去了,他細心地灌溉,旁邊的菸田也整好了,這批苗長大成株後,預計可以種達十五公頃。

[屏東高樹菸農
邱珠玉]
犁田過後,我用人工鋤平,地整平了,施肥,再來菸苗也種下去,八月二十號開始,八月二十號開始,種下去四十天,又要再翻,翻種到盤子裡,再點種一次,點好了,再過二十天,再種到田裡去,大行的。

這台就是烤菸機的主機啊,兩個馬達,這裡有那個循環的,那個燒熱氣,它有循環!

76歲的楊潤連是另一個例子,他種菸70年,細數當年為了種菸葉,從菸樓、烤菸機這些,陸續投入百萬元以上資金,現在設備都很齊全,如果不能再種菸,這些設備都成廢鐵。

[屏東高樹菸農
楊潤連]
我六歲就開始,我爸爸就教我種菸,種到現在,現在我七十六歲了。
歲數這麼多了,盼望小孩回來,也沒有菸可種,他回來又不敢種啊,現在我就,我也不知道要做什麼了。

[屏東縣菸農聯合會 理事長
楊連榮]
因為轉型不是說,我們說像出來做一個勞工而已,它轉型的話,它還有很多要成本,要來投資,他七十幾歲了,他說還要來轉型,要還來投資這些成本的話,他等於是說過不去啊,沒辦法!

台灣菸葉特色是「秋菸制」,也就是說秋天播種初春收成,其他菸葉生產國是「春菸制」,春天種秋天收。產期不同,味道自然也不同,菸酒公司認為,台灣本土菸草收購價格是國外兩倍以上,而且品質參差不齊,菸農無法接受這種說法,說從種菸的種子,到種植過程的肥料,都是菸酒公司指定的,菸草種原不好,怎麼會是農民的錯?

[臺灣菸酒公司菸事業部 協理
巫鈺箕]
國產菸葉最大(問題)是,因為土壤氣候跟栽種條件的限制,它的品質跟國外菸葉來講的話,是有顯著性的差異。(台灣)它的菸葉長得非常大,但是它的內容物不足,所謂的內容物就是它的尼古丁含量非常低,糖分非常高。

[屏東縣菸農聯合會 理事長
楊連榮]
民國85年、86年的時候,全省面積有一萬一千多公頃,還可以外銷,到目前剩六百三十公頃,你說已經庫存滿多的,問題出在那裡?就是你菸酒公司,就是沒有努力,沒有在認真地輔導,因為種子是你菸酒公司培育出來,有指定的品種,肥料,台肥47號,也是你公司研發出來的。

[嘉義縣菸農聯合會 理事長
賴芳德]
這如果辦離菸,兩年內我們的土地都不能種菸,如果種菸這些錢要拿回去,這真的是很過分的事,還有一點,三厘地八厘地,說叫這些老農去買耕耘機來開,要補助他五十萬元,現在的老農七十、八十歲,都吊銷駕照了有沒有,叫他來買這個對嗎?

農委會在今年二月訂出「輔導菸農切結離菸作業規範」,如果切結離菸,一公頃領取六十萬元,農委會兩年內會派人實地查核,如果繼續種菸,要追回離菸輔導金,引起菸農反彈。

[嘉義縣菸農 第四代
賴亮綺]
離菸切結書上面就兩種擇一,兩種擇一完之後呢,它還規定得非常嚴格,就是比如說,我土地上面不能再種植菸葉,那我不能再種植菸葉,就等於是被政府限制了這一塊,那我覺得,你要不要收購菸葉,跟我們能不能種什麼東西,這是兩回事的東西。

[農糧署作物生產組 組長
方怡丹]
我離菸就是不能再回來種菸草,所以當初配合這一個健康的考量,還有它就是照顧菸農的生活,所以我們去用了菸捐的錢,那當然你會說,那我交給其他的菸商,不對啊!我就是照顧國民健康,這才是我最大的重點,而且你拿了離菸的費用,就是離開菸草這個行業,所以我們有規定,兩年內我們還要去查核。

離菸的預算來自菸捐,政府的美意是希望民眾遠離菸害,然而,要遠離菸害卻只禁國產菸草,反而大量進口國外菸草,菸農認為這個邏輯不通。

[屏東高樹菸農
邱珠玉]
現在說菸酒公司也有害人,如何說有害人?你製酒讓人一直喝,喝了一直出車禍,你怎麼不說,那我的酒不要再製了?又沒有,對不對!既然你怕人吸菸罹癌,怕人喝酒出車禍,你菸酒公司廢掉算了。

[嘉義中埔菸農
范綱維]
這最早的機械烤的,最早蓋的中原牌的,這些菸夾子,以前買一支都要四百元,現在用不到了,賣不到什麼錢,不知道要做什麼用才好,不讓我們種喔,實在是錯了,我們要工作啊,我們是要有工作,不是要它的錢,你給錢會花掉,我們要有工作,才可以延續下去!

范綱維家族是二次移民,父親從新竹關西搬過來,他從小就跟著爸爸種菸,今年也七十幾歲了。這個中原牌的乾燥機,是當年兩父子交接時留下的古董,也見證台灣烤菸機械發展的歷史。

[嘉義中埔菸農
范綱維]
客家人喔,刻苦耐勞,別人沒能力種的菸葉,我們客家人最早來種,拿菸草來烤,一直傳下去,以前一位阿伯,他專門去拿菸草來烤,所所以說這樣才有繼續,現在要我們斷掉,沒有這個文化,像現在有叫做,客家會館那都有展示那些關於菸草的留念、記念,有什麼意義?沒意義啊。

如果菸草產業,曾經是台灣在地產業文化發展的一部分,包括菸樓、菸葉輔導站,甚至是菸田,也都屬於台灣特有的地景文化,在地文化工作者思考的是,是否容許這個產業,還有一點點生存的空間,而不是直接送進博物館。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 理事
溫仲良]
包括菸農在菸田裡面工作採菸葉,採菸葉的那種,人家說勞動身體的影像,它也算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說今天菸葉只剩下,剩下那種標本式的博物館,再來裡面只是陳列那種過去展示的物品,當然這個足供人憑弔,但是它其實不是一個真實的一種,人家說活的保存。

[屏東縣菸農聯合會 理事長
楊連榮]
像我現在每年都在內埔客家文化園區,有在種菸草。給這個觀光客在觀賞,所以我希望我們行政院客委會,還有文化部要出面,出來協調。這個文化,我希望我們的政府不要把它消滅掉。

菸農認為,連國外企業來台做生意,都知道要在地採購,地產地銷,菸酒公司為何不思考如何善盡企業責任。台灣菸要有台灣味,有這麼難嗎?

[嘉義縣菸農聯合會 理事長
賴芳德]
像那個知名速食店那種東西有沒有,來到我們台灣,就會用我們台灣有機的生物來製作,結果我們台灣公賣局在製菸,不要用我們國產農種的菸。

[農糧署作物生產組 組長
方怡丹]
政府要求要收購菸草的話,第一個公司會有巨額的損失嘛,因為它沒有辦法用到100%的製菸,第二個品質的規格,它需要用進口菸草來調和,那所以,以國產菸葉來講,我們的菸草品質比不上國外的話,你說進口菸草公司來,它會不會買台灣的菸草,其實這是一個未知數。

菸農也不反對漸近式離菸,畢竟還想種菸的菸農只剩15%,何不就讓這些一輩子只會種菸的老菸農,有尊嚴地工作下去,可以自給自足。

[嘉義縣菸農聯合會 理事長
賴芳德]
政策都訂下來了,種菸也不是很有利益,現在也不會比種稻好,但是我們這些農民都已經都七十幾歲了,有這些機器設備,大家都還很齊全,繼續種到不能種剛剛好,對不對,你叫我們轉業,是要轉什麼業?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 理事
溫仲良]
台灣是不是可以適當地保留一定面積的菸葉來種,再來包括這個菸樓、伙房,還有就是輔導站,我認為其實對整個台灣的這種產業史上面,還是有一個位置。

政府離菸政策已訂,高達八成五菸農也同意離菸,僅存這一群連抗爭都投訴無門的老菸農,他們想要爭的,不是錢,而是讓他們種菸下去,讓他們熟練一輩子的技術,還能繼續發光!如果連這點空間都沒有了,台灣菸葉就真正走入歷史。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