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阻止全球化帶來的文化衝擊,1999年義大利發起了「慢城組織」,提倡保護環境、人文資產,推行健康飲食等主張,並以72項指標作為慢城發展指標。曾經申請認證卻沒成功的臺東池上,今年與南華大學合作,成立慢城認證推動委員會,力拚明年成為全臺第6個國際慢城認證鄉鎮。趁著鄉公所計畫申請慢城認證的機會,居民也與公部門共同檢視地方,改善觀光、交通、環境等不足之處,讓池上能夠更貼近慢城的生活理念。宋宇娥跟蔡裕昌的報導。
OS:
騎著自行車緩緩前行,一望無際綠油油的稻田,令人心曠神怡,臺東池上萬安社區的自然景觀就是如此迷人。
NS:<村1>
讓我們的稻田能夠生生不息,生產這個稻米,讓我們有糧食可以來食用。
OS:
帶著遊客走入萬安社區,邊走邊導覽,對導覽員邱華振來說,無論是務農經驗或是田間生態,信手拈來都是故事。
農村導覽員
邱華振(左)
SB:<村1>
到我們的稻田,如何來務農、如何來耕田,如何來生產我們的米,我們種的好吃的池上的萬安米,我們有機溪(萬安溪)在山上,就會去那看看我們的田、生態環境,跟他們介紹。
萬安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蕭仁義(右)
SB:1438
像我們社區萬安很早以前就希望保留我們原本的農村的生活步調、方式,所以我們自己推動文化景觀區的維護啦,以及大家居民生活的改善,這些部分很早就在推動、在努力。
NS:
稻田另一邊座落著一間咖啡廳,所有擺設都是老闆親手打造,他注重美感、熱愛藝術,早期也參與農村改造、萬安社區營造,對於池上的獨特美學,他自有一番見解。
咖啡廳老闆
彭明通(左)
SB:<村1>
其實池上的美學,應該是由生活裡面所產生的一種,自然的一種美學,它包括自然的景觀,包括人的一個,他在跟天跟地之間的互動,比如說農民他必須要去看農民曆,他必須要了解這一季,這一段時間的雨季、雨量或天氣,他都要去很了解,像在這樣子的一個用心,跟植物連結這個部分,我認為這個就是一種藝術的美。
NS:
池上獨有的創作能量,吸引許多藝術家在這裡駐村,6年前在池上定居的藝術家王金生,擅長將生活中廢棄的回收物,重新打造成藝術作品,他也參與池上鄉公共空間美化工作,還邀民眾一起共同創作,實踐池上生活美學。
池上藝術家
王金生(右)
SB:<村2>
我這幾年做一件事情,怎麼讓池上更美,很多地方都是大家一起完成它,不管誰都可以參與,只要你要跟這池上有這個緣分,當下在池上都可以參與
NS:<03/27君明>
啟動,我們池上申請國際慢城認證。
OS:
今年3月池上鄉公所邀集鄉內藝文、農業、飲食等各領域專業人士代表,正式成立「池上國際慢城認證推動委員會」,要向義大利國際慢城組織申請認證,希望池上的美好讓全世界看見。
池上鄉長
林建宏(左)
SB:0037
我們也希望透過這樣的一個國際慢城申請的檢視過程當中 更符合的友善環境空間 更符合未來在慢食、慢生活、慢經濟的條件之下 來發展特有的池上鄉的未來。
記者 宋宇娥(右)
STAND:011258
因為村莊在大坡池之上,所以池上鄉才會取名為「池上」,池上向來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像是萬安老田區、伯朗大道都十分受到觀光客青睞,這裡有好山好水,池上鄉親也對自己的家鄉也有高度認同感,在這麼多優良條件下,池上鄉公所興起念頭要再度叩關國際慢城認證。
OS:
事實上,自2014年花蓮鳳林成為全臺第一個國際慢城後,全臺許多鄉鎮都表達申請意願,其中也包括池上鄉,但近10年來,苗栗三義、南庄、嘉義大林及屏東竹田紛紛獲得認證後,池上仍被拒於門外,因此池上鄉公所邀請曾輔導大林及竹田完成認證的南華大學,成立推動委員會及工作小組,努力往國際慢城之路邁進。
南華大學自然生物科技系教授
葉月嬌(右)
SB:010311
我們要申請慢城,未來我們到底要做什麼,我們有共同凝聚一個力量,這樣未來真正成為慢城就有更好的一個力量可以說,我是要好的,而不好的東西,我可以提出我的看法。也會一步一步更靠近國際的慢城,也會讓他們居民了解我們正在做這件事,未來也會更順遂。
OS
池上坐擁伯朗大道、大坡池等自然景觀,加上連著十多年不間斷的田間藝術展演活動,吸引國內外遊客不遠千里慕名前往。
池上鄉農會秘書 黃榮欄(右)
SB:0309
(遊客)他會看到很自然的環境,他就會認同我們在地,農會協助農民來說,來做一些包裝,做一些農產品有讓人吃的,有讓人帶著走的,當伴手禮,
OS:
走進舊穀倉整修而成的黃豆主題餐廳,就能從大片透明玻璃窗中,看見工作人員從熱騰騰的豆漿內,撈起凝固的豆皮,這是池上農會去年開張的餐廳,使用的全是與在地小農契作的黃豆。民眾除了吃得到、聞得到濃濃豆香,更能清楚知道口中豆製食物的來源。
池上鄉農會秘書 黃榮欄(右)
SB:0554
他們生產出來的東西,我們直接和他們契作,收過來,我們可以做豆漿、不然就是豆皮, <卡>現在有滿多這樣子的商品在我們黃豆主題餐廳銷售。
遊客
楊小姐(右)
SB:1039
炸豆腐,當然豆製品一定是他們這家店的主推嘛,它的調味是有含薑的,所以特別比較不一樣,讓人家覺得印象很深刻。
遊客
楊小姐(左)
SB:1111
很多東西都是我們沒有嘗試過的,像它的蘋果豆腐,它的味道吃起來很香,很像速食店的蘋果派。
OS:
從吃當地、食當令的食農教育,衍伸到慢食、慢生活、慢經濟,從農會角度而言,確實能夠配合慢城步調,同步做發展。
池上鄉農會秘書 黃榮欄(右)
SB:0905
我們在發展慢食、慢經濟、慢生活,包括我們的田區也不能有太過的裝飾太明顯的東西,在我們整個鄉來講大部分都是以自然這樣子的環境,來迎接我們的消費者,
池上鄉長
林建宏(左)
SB:0311
我們以吃當地 吃當季 用當季的食材來著以協助他們往這方面來做規畫 那其實也這樣也可以讓池上的更多的微型企業、微型商家 可以走出自己的特色
OS:
不過,隨著觀光熱潮,湧進池上的,除了觀光財外,一波波挑戰也一併湧現,像伯朗大道附近租借電動腳踏車的店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一度亂象不斷。
伯朗大道觀光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曾藍霆(左)
SB:<村2>
促進這觀光一定要讓上級的長官,縣政府還有鄉公所來幫助我們,讓我們電動車合法化,目前沒有有明文規定說規範是在哪裡,所以導致我們業者無所適從,
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
梁正賢(左)
SB:1650
只可惜業者之間很難有這種一致的共識 這就有點可惜 它舉日本的例子、荷蘭的例子 那些腳踏車 其實那個顏色是跟整體的大環境是接近的 那就不會覺得說 感覺就是五花八門 有什麼豹紋的啦 有什麼卡通的啦
OS:
觀光蓬勃發展的同時,不可諱言,也對在地居民生活品質帶來衝擊,趁著鄉公所申請慢城認證的機會,居民也期盼藉由這次機會,與公部門共同檢視地方,改善觀光、交通、環境等面向不足的地方,讓池上能夠更貼近慢城的生活概念。
池上居民
曹菊苹(左)
SB:<村2>
這個人的這種湧進來的這個,有時候我覺得是有點over,反而是超過,對 再加上我們這邊,在地提供出來的一些交通的這些,我覺得讓我們有點負荷不了,就是它變成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
池上農民
李友翔(右)
SB:<村2>
便利商店從1家變成3家,可是相對也是其實田裡面垃圾也變多,所以都,然後這裡的生活物價也變高。
OS:
過往慢城認證常常與觀光直接畫上等號,讓飽受觀光亂象的池上居民不免憂心,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池上鄉長
林建宏(左)
SB:0540
我們一直在強調的是 藉由這樣的慢城的指標的認證盤點 來檢視我們自己的不足 那我們回到不足的地方 其實是要強化我們的基礎設施 達到我們在地居民的生活環境的提升 0556那這樣的生活環境提升 無形之中 也讓觀光的友善環境達到某種的效益<卡>那觀光只是我們的附帶價值的效益提升
NS:
今年在池上有一場另類的中元普渡,玄天宮和池上青年培力站合作,首度舉辦野生動物普渡法會,為因人類文明開發而誤傷的野生動物們祝禱,也提醒民眾多注意野生動物的生命安全。同時與鄉公所達成共識,將在197縣道新設3處小心野生動物出沒的告示標誌。
池上青年培力站計畫主持人
林耿弘(右)
SB:0755
我們希望藉由這樣的方式 可以走出生態的同溫層到異溫層去其實我們生活周遭還是有一些動物 還有一些生態的議題是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
池上鄉長
林建宏(左)
SB:<君>
大坡池然後再到慶錦路,還有進到(縣道)197的部分,會先以3個地方,進行比較高這樣的一個友善動物的告示牌。
OS:
池上青年培力站計畫主持人林耿弘認為,池上慢城的發展路上,生活、生產、生態,三生不可偏廢。
池上青年培力站計畫主持人
林耿弘(右)
SB:0644
那我們希望未來在往慢城 或是往一個永續鄉鎮的方向發展 應該要去做資源的盤點 跟所謂的水資源盤點 或是動物資源的盤點 來讓這個鄉鎮的發展可以往更永續的方向 而不是只往經濟或是藝文的方向發展
OS:
地方上不只思考,當池上冠上源自義大利的舶來品「慢城」之後,該是什麼樣貌?甚至進一步提問:自己熱愛的家鄉有需要獲得別人的國際認證嗎?
池上農民
魏瑞廷(右)
SB:1248
目前池上的鄉親大家對這還不太熟悉,慢城這個名詞,應該說在認證申請之前要讓大家有一個認同,才能符合有這個精神在裡頭。<卡>,不會說只是申請一個名詞後,什麼東西都沒有。
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
梁正賢(左)
SB:1456
鳳林也達到慢城的審核標準 然後鳳林呢 我相信池上人應該盡早訂定自己可以遵循的目標 而且是用幾年的時間改變 達到那個目標 讓大家來遵循我們池上的規範
城鄉顧問公司執行長
郭麗津(左)
SB:0408
其實我並不覺得有這個認證是困難的 但是關鍵還是 我們如何去深刻理解這個認證背後的意義 而可以形成一個對池上未來發展是有幫助有加分的 甚至是可以跟民眾共同的行動
萬安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蕭仁義(右)
SB: 1527
我們的希望就是我們不需要改變大家生活的步調,保有我們快樂的生活
採訪 黃脩筑 宋宇娥
撰稿 宋宇娥
攝影 陳君明 吳湘屏 蔡裕昌
剪輯 蔡裕昌
OS:OS:
池上從社區營造開始,建立池上米品牌驕傲,到維護稻田景致是大家的責任,一路逐步堆疊出池上人對地方的歸屬感,甚至不斷在觀光跟生態之間找尋平衡,齊心創造出一種獨屬於池上的生活方式,而這或許就是慢城精神的核心所在,藉由重新叩關國際慢城的機會,透過慢城公約一一檢視自我,經由各方對話,逐步凝聚地方人對家鄉永續發展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