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委會十多年前開始推出築夢計畫,讓許多客家青年能夠到國外交流,發揚台灣客家文化也深化專長,為了延續這股力量,客委會推出「105-106年度後生洄庄計畫」,希望過去曾參與築夢計畫的青年組成團隊,以客家庄為基地,駐村推展社區事務。這次中區後生洄庄計畫地點在苗栗南庄,由南庄鄉民徐彩雲集結七位築夢人,從藝術、布袋戲、歌唱、影像紀錄等,帶領居民以及孩子了解社區,創造社區動能,八月中他們舉辦一場成果發表會,有哪些有趣的事情?築夢人又發揮哪些專長回饋家鄉呢?帶大家一起來看。
不能搖啊,你那不可以搖,只有我這個能搖,你的特色就是在你的羽毛,它可以張開來,你先不要這麼快張開來,在那邊走先合起來,到處用,然後突然張開來。

小朋友們操弄著布袋戲偶,要讓戲偶能生動表現,必須靠手指的靈活度,當然念台詞的聲調也都是細節。

來 準備了,等一下講大聲一點喔,大聲一點大聲好嗎,等一下不用緊張,反正就順的走下去,然後你講台詞,面對他們講。


指導老師是山宛然客家布袋戲團團長黃武山,他的布袋戲以客家為主,再結合不同族群文化,開創出多元的風格,這天他帶領苗栗南庄鄉的孩子們,練習成果展要演出的節目。

這時土地公請出來,土地公請出來,哇,不要笑。


黃武山會來到南庄鄉,是因為客家委員會推出「後生洄庄計畫」,要將過去曾參與客委會築夢計畫的青年串連起來,回鄉並深入社區與民眾互動。

[中區後生洄庄計畫 召集人
徐彩雲]
我們邀請了七位所謂的築夢青年,築夢人,來到這邊,來照客委會的說法叫做擾動社區,我們整個把這個社區做一個翻轉,但這是一個好的翻轉,而不是一個去破壞它,而是我們去珍惜我們原有的資源,然後讓我們更好,更,讓這些的居民都可以看得到,原來我們有這麼好的東西,事實上我們可以好好地來利用。

黃武山想,南庄鄉有客家文化也有賽夏族文化,因此他決定將這兩種元素結合到這次的劇情裡。

[後生洄庄計畫 成員
黃武山]
像這邊民眾也有拜土地公,雖然是賽夏族,他也有信仰,土地公啊,或者是他們的神話,雷神、雷女這些東西,我就想,要結合這些東西,比較不一樣,我覺得,我來這個地方就是先做田野調查,彩雲姐,她帶我去認識這邊的耆老長老,去聽他們講故事,有一些東西可以作素材。

[照片提供 黃武山
2010年黃武山到捷克學習當地傳統的提線木偶,更了解當地是怎麼經營劇團的。築夢的過程,他發現就算語言不通,透過戲偶,仍能搭起文化的橋梁。

[中區後生洄庄計畫 成員
黃武山]
因為捷克文我也不會,英文一點點而已,那如何溝通呢,就是用我的布袋戲,布袋戲真的是台灣的東西,現在已經轉化成台灣的,慢慢的一個本土的東西,我覺得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他們看到生旦淨末丑,這些文化的東西,它不只是操偶,它是有內涵的。

你手給我,懂嗎,用點力量,好,自己動喔。

因此黃武山回國後決定到各個鄉鎮、也回到自己家鄉深耕推廣。而這次到南庄鄉,就希望融入當地文化來演出。

[中區後生洄庄計畫 成員
黃武山]
譬如說我們這一次,有加入賽夏族的衣服,就請那個衣服老師去手工織的,所以我覺得這些東西就可以慢慢的,可以搭配自己的衣服服飾,像客家也有藍衫,你也可以做現代的比較不一樣的藍衫,我覺得是這樣。

除了布袋戲,還可以看到戲台旁,有孩子們拿著各種樂器和道具,為布袋戲配樂,帶領孩子們的老師是創作歌手米莎,而米莎也是一位築夢人,過去都是自己創作自己唱,這次則是要和其他築夢人一同完成布袋戲的成果發表。

[中區後生洄庄計畫 成員
米莎]
要跟小孩子互動,那小孩子有自己的很多的想法,所以我也是覺得說,其實不一定,像我教他們拿起來一個樂器,這個樂器也不一定說要怎麼來玩,要怎麼樣演奏才對,沒有一個絕對的,不是,沒有說絕對是要這樣的,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他們都會有,很有創意的玩法。

米莎是苗栗三灣人,過去創作歌曲多以生活及家鄉為主題,2009年參與客委會築夢計畫到拉丁美洲三個國家,了解不同國家街頭藝人的文化與意義。

[中區後生洄庄計畫 成員
米莎]
就是說我們傳統的客家曲調,還有我們華人,我們習慣的那種,音樂裡面那種節奏,跟國外那種可以跳舞的不大一樣,所以就想說增加一點新的節奏,在自己的創作裡面,或是說出去打開眼界這樣。

回國後他慢慢整理思緒,將國外特別的節奏,放進創作中,希望讓客家歌曲更有身體律動感。

[中區後生洄庄計畫 成員
米莎]
以前聽到的客家創作的作品,就覺得比較像是民謠,因為我們客家人說實在的,以前沒有跳舞,客家人是沒有舞蹈的,所以想要將這種身體的律動,帶入我們客家的音樂裡面,也帶到我自己的創作裡面。

一陣風啊,樹頂來,樹葉仔跳舞,歡喜來。

他也希望這樣的音樂影響力,可以深入到自己家鄉苗栗,因此參與後生洄庄計畫,帶社區孩子們一起了解音樂、享受音樂。

一陣風啊,臨暗來,阿姆个手藝,灶下來,再一次。

這次「中區後生洄庄計畫」,是由南庄鄉蓬萊村村民也是築夢人的徐彩雲,找了七位夥伴,從去年年底開始到蓬萊村,用自己的專長回饋家鄉。

道具組,過來,還有一個。

孩子們正為這一張張布幕修改、補強,上頭的畫作都是孩子們搭配布袋戲劇情而創作出來的。

[小朋友
林景淯]
我們有畫畫,(然後呢),做一些作品,(那做這些作品是要做什麼的),星期五要表演。

[小朋友
林宥愷]
還可以和大家合作,道具組其他人,才會把那個布幕圍到前面,因為我們有一個台子是要用布幕到前面,才可以在那裡演布袋戲。

[中區後生洄庄計畫 成員
黃詩婷]
我是主要負責做道具,然後讓他們就是配合劇情,然後去做符合劇情的道具,然後也會希望他們在除了拿道具之外,他們也可以融入這個表演,小朋友其實在做著做著做著,然後就會,就是回到自己的記憶裡面。

這一組指導老師是黃詩婷,他的專長是藝術創作,這次除了帶孩子們配合布袋戲製作道具與布幕,也教當地人如何做手工紙。

[中區後生洄庄計畫 成員
黃詩婷]
因為南庄這個部分,本來過去就有在做紙的行業,所以我們其實從砍樹、剝樹皮這邊開始學這樣,然後所以就是,在這個部分,我們是教他們做一個完整的手抄紙的部分,然後讓他們知道身體跟土地公要怎麼結合,然後怎麼樣取用自然的資源去活用在自己的生活上這樣。

就這樣一齣布袋戲,串連起好幾位築夢人。

[中區後生洄庄計畫 召集人
徐彩雲]
以這個布袋戲作為一個主體串聯,我想這是一個藝術創作,串聯說各方面的人才,其實在連結的過程當中,也會很費心的去想說,欸,到底有哪種大家可以全部配合起來的,也不是說各做各的,就是沒有任何的連結,所以我們只是說,不斷的在討論,我們去討論一個最好的方式,然後還有可以跟社區,還有小孩,那我認為小孩,其實是社區最寶貴的資產。

經過了半年以上的教學與互動,八月中旬,他們舉行了小型成果展,孩子們難得畫上妝,要在舞台上展現成果。流暢的布袋戲演出,台下觀眾看得目不轉睛,孩子們也在表演中學習到新的事物。

[小朋友
江譚銳雅]
我學到怎麼操偶,還有你演戲的時候,你的聲音要讓大家都聽到,而且 你要講清楚,還有你要把專注力都到那上面,你不能一直就是分心。

[小朋友
林淮鈺]
譬如說音樂去敲敲打打,要怎麼打,然後去學學,像攝影去看看他要像攝影師怎麼攝影,然後又去怎麼拍,這樣就很好玩。

因為這群築夢人的進駐,豐富孩子們的生活。

[家 長
吳尤文]
音樂方面,會配合要看著這個演員,在那邊演布袋戲的時候,他要現在有什麼聲音出現,有森林的聲音,有打雷的聲音,還是有土地公出來(的時候),要用什麼音樂,什麼效果,全部他就,感覺也很新鮮,很有成就感。

[客家委員會 參事
廖美玲]
這些年輕人回來南庄蓬萊村,他們要蹲點一段的時間,所以和鄉下的社區老人家,或是小朋友或是老師,也有很多的互動,未來有更多的青年,能夠發揮自己的專長,回來客家庄。

成果展這天除了布袋戲演出,有築夢人長期研究植物,舉辦植物闖關的遊戲,讓家長帶孩子們一起認識村裡的常用植物,甚至研究社區裡的藥用植物,畫出完整的社區植物地圖,另外一位築夢人邱樹杰則是將環保與循環農業的概念傳遞給大家。

[中區後生洄庄計畫 成員
邱樹杰]
這次的計畫,我主要是做蚯蚓的利用養殖,然後做一個垂直農業,這個計畫的主軸,就是利用蚯蚓的,吃食的特性,然後來創造有機肥,然後去種菜,種完了菜再拿來做利用。

陳治安則是發揮攝影專長,教孩子們如何攝影、拍照,也為這次計畫拍攝紀錄片,為故鄉留下珍貴的影像資料。

[小朋友
溫大緯]
可以學,學很多關於攝影的東西,幫家人拍照,出去玩的時候可以,拍風景。

中區後生洄庄計畫 成員
陳治安]
這些故事可能是在學校裡面,可能會是回到家裡的社區裡面,拿到這些相機,然後如何拍照如何錄影,然後我教他們一些技巧,他們可以這個用這個影像的方式來記錄,來講故事這樣。

[中區後生洄庄計畫 召集人
徐彩雲]
我覺得是往後延伸的東西比較重要,成果展只是一個簡單的一個展現而已,不是說成果展結束了就沒有了,我會覺得說透過怎麼樣的一個方式,讓大家去發現,自己原來真正的那個寶藏在哪裡。

每位築夢人都用各自的專長與方式來記錄在地故事,也透過到國外看了更寬廣的世界,將新的想法回饋家鄉,找回當地人與孩子們的信心,要讓後生洄庄的力量延續下去。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