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大溪,第一印象大概就是老街和豆干,其實大溪有個罕為人知的客家庄南興里。這裡有一間永昌宮,供奉神農大帝,一位年輕人高慶榮,為了實踐自己的夢想,回到故鄉大溪創作,而百年老廟永昌宮,也把倉庫無償提供出來,給高慶榮和夥伴改造成藝文空間,讓想投身文創產業的桃園青年,有一個可以展現自己的平台,而他們也走進社區,才發現原來南興里竟然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精彩故事,透過持續的挖掘和整合,要讓大家看見大溪不一樣的面貌。
[日日田職物所 共同創辦人
高慶榮(大溪客籍)]
因為木頭其實我一直以來就對它非常有興趣,那因緣際會因為大溪是一個木作產業,那回到自己家鄉之後,就更深入去,去了解說,木頭它可以呈現的面貌。

學生時代就有一顆老靈魂,一天,看到一個電視面板,上頭還有老三台的按鈕,高慶榮像是撿到寶一樣。

[日日田職物所 共同創辦人
高慶榮(大溪客籍)]
像這個,它其實這都是後來用木作的方式去做的,然後我再利用一點點小巧思結合燈具在裡面,所以其實它有一陣子是我家的酒櫃。

加點工,廢棄物就變成兼具實用功能的藝術品。

[日日田職物所 共同創辦人
高慶榮(大溪客籍)]
像這個其實它就是,兩個櫃子、兩個抽屜,那這樣兩個抽屜之後再加些,一些木作的一個層板,它就是一個可以活動收納的一個,小的展示架。

化腐朽為神奇,被打破的杯盤,也能延續生命。

[日日田職物所 團隊夥伴
黃芷芸(中壢客籍)]
它是做一些瓷器上的修補,在日本叫做金繼,然後它是修補完之後,它會在裂縫上面,或者是缺口上上金,它其實就是幫一個破損的物件但是還是很珍惜它,再使用這樣子。

古物毀損,少一件就是少一件,一些貴重的、或有紀念性的物品,都可以用金繼技術來修補。

[日日田職物所 團隊夥伴
黃芷芸(中壢客籍)]
它其實很重視它的裂痕,它是有裝飾性,所以它其實對於裂痕它不是看不見,不是修補到讓它看不見,而是突顯它的曾經的過程歷練這樣子。

明亮又充滿藝文氣息的空間,是高慶榮和夥伴創立的工作室,但它不在都市、不在人潮聚集的老街,而是在大溪永昌宮的廟埕、一棵大榕樹旁。

[日日田職物所 共同創辦人
高慶榮(大溪客籍)]
我就發現其實社區營造這件事是必須要,凝聚青年參與的,也就是說,如果是,都是外面專業的人來協力你的社區,或是你的地區來做,其實是,持續性是不夠的,也就說,你必須挖掘,那要怎麼樣挖掘在地的人呢,你會發現它有一個,好有趣的祕密基地這是滿重要的。


原本在台中教美術的高慶榮,一直想做些改變,但發現,沒有全心投入實在很難,於是他辭掉教職,在三年前回到桃園,嘗試各種創作,也發現了這個空間。

[日日田職物所 共同創辦人
高慶榮(大溪客籍)]
找了里長,一起共同討論,那我們就來設計一個青年的設計工作室,而且這個是聚焦在在地,可以去做一些,創意的發想,或是資源的凝聚。

[大溪區南興里 里長
徐福全(大溪客籍)]
我們在地必須要有一個在地文化的一個呈現,還有我們希望我們的年輕人回鄉,因為我們把這閒置空間,這個公益的空間提供出來,那我們年輕人就回到我們這個南興社區來,為我們南興社區,這個在文創的路,舖路。

永昌宮無償提供空間,年輕人以修繕來抵租金,閒置倉庫搖身一變成為設計工作室。

[日日田職物所 共同創辦人
高慶榮(大溪客籍)]
我們在這邊其實就是要,協力我們一起在地,然後凝聚更多的青年一起參與,關懷這個在地這個空間。

[日日田職物所 團隊夥伴
黃芷芸(中壢客籍)]
原本就在找一個可以很安靜工作的空間,對,然後來到了這裡,那其實除了就是創作之外,在這邊也會更深入認識這個社區,其實是希望可以在這個社區,就是經自己設計的專長,可以有什麼樣的發揮這樣子。

[中壢國小 退休校長
胡家溱]
加上一些年輕人的,學文創,或者是一些創意呢,把這個社區的美,跟社區的故事呢,能夠去分享給更多的其他的地方的人。

不只關在自己小空間,更重視和社區的結合,藉由大量田調,盤整資源、挖出社區的寶。

[大溪南興里百年糕餅店 第四代
陳盈年(大溪客籍)]
這個是糕餅,狀元(餅)模,百年以上的,然後這個是喜餅的模子,這個是月餅的模子,這個是粿的模子,這個也可以印烏龜,還有後面可以印錢跟桃子。

各種糕餅模,說的不僅是百年老店的故事,還有家鄉的文化。

[日日田職物所 共同創辦人
高慶榮(大溪客籍)]
這個糕餅它其實跟廟宇文化,連結得很豐富,也就是說,很多的廟宇的一個,祭祀的一些糕點啊、糕餅啊,其實是從他們這邊出來的,所以從這邊的一個線索我們又可以拉到,整個社區型態的一個信仰文化。

聽到老店要收起來了,高慶榮覺得可惜,認為至少該要記錄下來吧,一聊,也讓老店看見自己的價值,決定重新思考未來。

[日日田職物所 共同創辦人
高慶榮(大溪客籍)]
我就去了之後,一聊,哇,不得了,就覺得這太精彩了,我當下把我自己的東西先放下,然後就變成說,花很多的時間跟它們討論說,其實我覺得它們還是很有潛力的,而且可以,很認真的再重新思考它們這個,這一塊的產業,所以也是聊了整晚之後,我們就決定OK,我們就要來試試。

[大溪南興里百年糕餅店 第四代
陳盈年(大溪客籍)]
所以變成說,想法整個都會跟以前都完全就不一樣,不會,想的方法都不一樣這樣子。

回鄉後,越是發現有越來越多可以做、和想做的事情。

[日日田職物所 共同創辦人
高慶榮(大溪客籍)]
除了我們本身自己在做的設計工作,或是一些文創的類型的經營之外,我們也希望去思考就是說,我們自己這一塊土地上到底有什麼樣精彩的,然後我們也持續的挖掘,然後不挖還好,一挖才發現,欸,其實這邊真的有太多有趣的議題,或是很棒的一個,人文的一個領域,包括廟宇,包括傳統產業。

第一年以工作室為主,前方還有許多在地藝術家的作品展示,未來展覽空間還會更大。

[日日田職物所 共同創辦人
高慶榮(大溪客籍)]
我們希望就是說,透過工作室的能量,其實可以拉整個社區一起共好,發展一個社區可能有趣的一個面貌,或是改變我們自己的生活感。

工作室和年輕人的進駐,讓地方更有活力了,高慶榮說,現在只是起步,要從這個點開始,凝聚更多人、更多能量,年輕人可以有一個無負擔的創作空間,家鄉也會變得不一樣。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