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推動《有機農業法》立法,計畫年底前將草案送院會,明年初進立院,以便在下會期通過。台灣對於有機農產的要求非常嚴格,必須農藥零檢出,這對許多農民來說是難以達成的,我國有機種植面積也一直無法突破總農耕面積的1%,而《有機農業法》將納入友善農耕,相關預算也增加到近十億。不過有農民認為,與其急著將友善農法納入管理,不如花更多心力在減少占了99%的慣行農法。但也有人認為,立法與預算的轉型,會有吸引慣行轉往有機的效果。有機立法,是否帶來台灣農業新機會?一起來關心。
而且你每次做,每次做,每次做,它都有(紀錄),你是在哪個地點做的,什麼時間,而且我需要你縮時攝影,我要看到你多少油,是真的換了!

合樸農學市集召集人陳孟凱,正解釋什麼是「雲端影音式履歷」,這是他們和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以及科技大廠研發出來的一套系統,把每一個生產環節都記錄下來,聽講者也很認真地在寫筆記,還實際拿起手機掃描二維條碼。

[台中合樸農學市集 召集人
陳孟凱]
當農友要使用這套雲端記錄的時候,他把APP啟動,自拍完之後呢,就開始掛在,掛在他農場一個方便的地點,然後按下開始記錄,他就開始做今天的農作,當今天的農作,或許是兩個小時結束之後,他再回到這裡,在在APP按結束,那這個紀錄就直接送上雲端。

若要一般農民工作結束,還要再書寫農耕紀錄,是非常困難的事,雲端式影音履歷只要用手機下載APP,開始工作就是開始記錄,工作完成,按下結束,紀錄就完成,最後以二維條碼整合所有生產流程!合樸農學市集希望從建立農民與消費者的信任出發,重點是費用低、省時間,而且易操作,讓友善農耕的查證,更具可行性。

[台中合樸農學市集 召集人
陳孟凱]
消費者不可能在種植所有的時間都在,但是他到了現場,他可以感受到這個立體的感覺,那這些,但是當他回去的時候,他願意的話,他可以用這套系統。那這整個過程,再加上他實體那一次,或了不起兩次的參與,我覺得對他來講,那個的信任。

例如說種茶,從如何生產,到最後賣進茶飲店,成為一個手搖杯,整個過程,包括產地和生產時間,都可以從二維條碼掃描出來,消費者就能感受到農場的每一天,當有愈來愈多農民願意揭露生產流程,友善農耕以及有機農業的面積,就有機會愈來愈廣。

[台中合樸農學市集 召集人
陳孟凱]
所以PGS(參與式保障體系),加上GPS(衛星定位系統)。甚至慣行農法都應該要做這套系統,你要合理用藥,你要合理施肥,可以啊,可是一樣啊,今天99.3%是慣行農法。所以我是覺得說,我們把太多的精力在看有機了,慣行是要提升的。

而為了促進有機農業,減少慣行,農委會在今年八月和十月,委託慈心基金會,舉辦了兩場友善農業團體座談會。按照時程,「有機農業法」的母法,農委會將在年底前送院會,明年初進立院,以便在下會期通過,接著就可以制訂施行細則。而即將出爐版本,是依據農糧署去年底公告的草案作為基礎,再加入仰山基金會整合部分立委與學者意見,即所謂「仰山版」,提高推動位階,增列國家委員會,以行政院長為主委,並在「有機農業」的定義部分擴大解釋,以便納入友善農耕,不過要放寬定義,就引起爭議,有機農民質疑,只是為了衝面積、做業績。

[台中市有機農業發展協會 理事長
巫建旺]
其實有機農業定義以前講很清楚,為什麼現在,又拿出來討論?愈討論,愈迷糊。這個你如果說友善農耕,你要有一個更明確的定義。那如果說我們要數字漂亮的話,可以,我們就把它放寬鬆一點。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執行長
蘇慕容]
這個確實在我們,曾經在之前的會議上都也,也討論到一些不同的論點,最初有些人論點是說,乾脆完全分開,不要把它併成一起,可能好處理,或者說,友善農業也不要立法了,就是讓有機還是有機法就好了,可是如果沒有一個法源的話,它變成沒有一個政策跟資源投入的依據。

針對有機納入友善,農委會目前採取的相關定義,大致有兩大重點;第一個是生產過程,遵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不使用化學物質,即符合有機農業或友善農業,第二是農友採取友善環境耕作,但未經驗證者,則是自然或友善農業,以區別經第三方驗證,以「有機」名義販售者,按照目前新政府的目標,106年度,也就是到明年底,有機加上友善的耕作面積要達一萬公頃,而目前有機耕作面積是6786公頃。

[宜蘭友善小農
楊文全]
我當然知道啦,曹主委就不是講說,有友善、有機的農田面積明年要增加到多少嘛,那什麼從現在的六千變成一萬,這怎麼可能嘛?這不可能,而且,這種目標管理,我是覺得太脫離現實了,而且有沒有必要?沒有必要嘛,這只是政治上的一種口號。

[台北糧食協進會 執行長
劉志偉]
有機過去在推動,推了好幾年之後,就一直停留在六千公頃左右的面積,這也就意味著在市場上,它可能,某種程度上它走不下去了,那如果說此時政府刻意要投入資源,讓它推廣到一萬公頃,當然這也可以做啊,不過我會認為說,這些錢如果,如果拿去改善慣行的農法,不是更有意義嗎。

要擴大推廣有機農業,首先表現在預算編列上!曾參與有機立法過程的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與慈心基金會認為,預算的轉型,也有帶動慣行,往有機移動的效果。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執行長
蘇慕容]
今年的有機農業的預算大概2.7億,明年會擴大到將近10億,那這麼龐大的社會資源的資金的話,預算進到這個農業輔導體系的時候呢,怎麼樣讓它更有效地去運用。

[台大農藝系 名譽教授
郭華仁]
所以我們有機農業,為什麼強調說,預算要轉型,就是說,只有預算轉型,那你將來,還繼續堅持要用農藥化肥,那你將來得到政府的這個補助、補貼會愈來愈少。

目前農委會擬訂中的輔導辦法,希望是由各個不同農法團體或農民申請立案,並自行依農法特性,訂定自律或團體稽核規範,再由農委會組成的友善農業審查小組,定期查核,決定是否可申領環境補貼,但小農認為,這又回到「管理」概念。

[宜蘭友善小農
楊文全]
友善耕作這個是,我們友善小農跟市場的消費者,大家十幾年來,好不容易建立的一個共識。這裡的食安問題怎麼辦?怎麼解決?這都是政府很重要的事情,而且是一般民間其實做不太到,那政府不把力氣放在這裡,然後來管這個萬分之一不到的友善小農,友善農耕的部分,我覺得是沒有必要。

[台中合樸農學市集 召集人
陳孟凱]
你今天立法的目的是要增加面積,那你要講,要去注重那個最核心的根本,譬如說,你有機的立法,為什麼會讓有機的農友不想做,是因為,它說要零檢出,可是國際上,都有環境背景值。然後還有是什麼?檢驗單位的機器,檢驗也不是絕對。

這裡是屏東縣公設海豐有機專區,一整片,廣達十餘公頃,都是經過驗證的有機田,黃克賢每週要生產多達四千公斤的有機蔬菜,供應屏東縣國中小學營養午餐,而屏東全縣每週約需五千多公斤,他的農場提供全縣四分之三的量,他有一塊南台灣唯一的有機杭菊田,再怎麼防,還是受農藥空飄影響,成為受害者。

[屏東縣有機農場主人
黃克賢]
上次杭菊的事情是因為空飄,去查,隔壁鄰居都很遠,兩公里這麼遠還飄過來,就柑橘類,檸檬用的農藥,化學農藥,這個沒辦法啊,這個要怎麼斷定說,這是人為噴下去的,還是空飄到的,很簡單啊,看它檢驗的濃度啊。但是呢,有機農業的法規驗證就不得檢驗出嘛,ND啊!

要擴大有機農耕範圍,黃克賢建議中央,一定要設專區,讓有心朝向有機發展的小農集中,也不會浪費土地。

[屏東有機農
黃克賢]
耕地要集中,就像我們這海豐專區怎麼樣,有一個專區,這個才十幾甲還不夠,你不是說一、兩百甲合在一起,第一,你可以考慮到什麼?耕地的減少,你如果一塊一塊的,你中間,你旁邊還要周圍還要扣除這個安全隔離帶,照法規來說,你像這麼大塊的土地,四周扣掉只剩,我跟你說,三甲啊,四周扣掉四公尺就好了,差不多剩兩甲六。

全台灣目前有十三個有機農牧產品驗證中心,朝陽科大是最新近成立的,整合了亞洲殼物檢驗中心和費洛蒙中心,花費數千萬元,採購最新檢驗儀器,目前可以驗出五百多種農藥殘留。

[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 教授
錢偉鈞]
我們打進去的東西,它會經過一個很長很長的管柱,那不同的成分呢,在這個管柱裡面,因為一些化學性質,有的會早出來,有的會比較晚出來,所以你可以看到,是在不同的時間,欸,我們偵測到,有不同的東西出來了,那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呢?我們會再進入,它這個會再進入所謂的「質譜儀」,去測定它的分子量。

要檢驗蔬菜,必須先把固體的菜打碎,再加上有機溶劑成液態,讓它均質化,經過離心,把溶有農藥的溶劑收集起來,這一段「前處理」過程大概要三天,才能進入液相或氣相層析儀器去做分析。

[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 教授
錢偉鈞]
整個檢驗的過程,因為蔬菜來,蔬菜本身是一個很複雜的一個,一個物質,所以我要檢查裡面的農藥,特別這個農藥可能是,量相對來說是比較少的,所以通常我們一定要先經過一些「前處理」的過程,那我們先經過所謂的「均質」,在這個果汁機裡頭把它先攪碎,然後再加上溶劑跟一些,一些試劑呢,讓裡面的農藥能夠分離出來。

學者劉炳嵐,長期從事農藥殘留研究,他建議法令不要太執著於零檢出,就以「容許值」為例,台灣立法從嚴,國外卻有5%左右的容許值,尤其是對有機農業。

[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 主任
劉炳嵐]
為什麼要一個所謂5%的這樣一個容許值是因為,它們主要的重點,因為美國,國外的,這個歐美的它們面積是比較龐大的,所以它在乎的是整個大環境的一個,友善的一個經營,所以它不是說,你現在這個產品零檢出,可是你忘了對整個環境友善保護的這個,背後的最重要的一個使命。

[農委會 副主委
陳吉仲]
你去看所有的國家在推廣有機農業的時候。有哪些國家像我們這樣是堅持零檢出的,請你去看美國,你去看日本,它們是沒有這樣的一個方式,所以這個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推這個有機農業的促進法的時候,這一種實際農民面臨的鄰田污染或是二手污染的這樣的情形,也一併可以排除。

有機驗證碰上鄰田污染,凸顯出台灣農業不得不並陳的三種農業型態,有天然環境或足夠的隔離帶足以隔絕,才有辦法做有機,不然就退而求其次做好友善農耕,加起來還是不到1%,而更多99%的農地,還是在做慣行,曾擔任宜蘭縣農業處處長,目前是友善小農的楊文全希望,政府先讓那99%的慣行減少,不要急著納編比有機面積更少的友善農法。

[宜蘭友善小農
楊文全]
因為(慣行)它不會消失是因為,它在供應大眾消費的需求,我也是大眾消費的一分子啊,你只要吃到一個便當,你就是大眾消費的一分子,我在吃便當的時候,我不會想知道米是誰生產的。菜是誰生產的,那我有一個期待就是,我希望政府能夠讓我們安心,我吃到那個便當的時候,不會吃到農藥。

[農委會 副主委
陳吉仲]
其他的99%的那個,尤其是慣行農法的,那是農委會裡面,要花更多的時間,我們要去從源頭把農藥,從農藥商到農民的使用,這個要完全地,去做很多的源頭管理,我們還有做所謂的十倍查驗,大量地去檢查這一些,有沒有符合相關的規範,其實我們花更多的時間跟精力是在管所謂的99%。

農委會強調,其實「有機農業法」,只是訂定原理原則,真正詳詳細細,落實在管理機制的,還是施行細則,那才是未來的主戰場。

[農委會副主委
陳吉仲]
我們如果這個母法訂了,那或許有一些執行的細節可以透過子法再來補充,那在這裡要特別說明,我們要訂的這個有機農業促進法,是要讓國內的有機農業發展是更加蓬勃發展,不是為了訂,訂法,而去訂一個辦法來阻擋我們的一個有機農業的發展。

[台大農藝系 名譽教授
郭華仁]
這個施行細則其實呢,從現在就可以慢慢地在討論了,那等到明年的五、六月,法通過以後,那我們的這一個,這個施行細則,也就很快地出來,那就趕快地上路。

無論是友善農耕,還是有機農業,都是讓台灣農地永續發展的方式,但是在有機農業框架底下討論友善,那是意味著有機優於友善嗎?既然永續發展是主軸,卻先談有機立法,那麼更上位的母法「農業基本法」呢?我們是否應該回頭檢視,台灣農業發展的根本是什麼?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