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家邱建清,他做柴燒陶做了30年,大型藝術創作佳樂水系列,更是他的作品象徵,因為喜愛佳樂水的岩石肌理,他把海蝕岩石的形象,融入在創作當中,更運用柴燒技術,讓作品呈現出質樸的美感。原本也是用電窯燒陶的邱建清,一次機會接觸到柴燒,柴燒的自然落灰與火痕,造就出的作品每件都是獨一無二的,那種不可預期的美感,讓邱建清從此深深著迷、也一頭栽入柴燒的世界當中。[陶藝家
邱建清]
因為我年輕的時候常帶學生,到佳樂水這個地方去玩,那我本身非常喜歡,也滿感動的,因為它的肌理很特殊,那我在想說,欸,我們人類何德何能,我有這個機會,站在這邊,站在這個千萬年,海水侵蝕才有這種現象的石頭上面。
大自然的力量令人讚歎,經年累月的海水侵蝕,讓岩石出現了不規則的圓形孔洞,從小在宜蘭海邊長大的邱建清,對海和岩石特別喜愛,這個取名為「生生不息」的作品,花了他好幾個月的時間創作。
[陶藝家
邱建清]
一個人或一個物,一定有它的生命嘛,所以事實上我,後面這組,我把它取名叫,「佳樂水生生不息」,那我就,生生不息我想,欸,我應該用怎樣的形狀來,來代表,後來我就想到那個竹筍,那我們石頭就石筍,所以我就用石筍,石林的這種概念,來完成後面的,這一套的作品。
因為迷上這樣的岩石肌理,光是「佳樂水系列」,邱建清就持續做了二十幾年,更成為他的創作象徵。
[陶藝家
邱建清]
因為有一次我到和平島去玩,欸,它的山壁、岩壁,剛好有我們類似佳樂水這樣的一個現象,剛好,這個時空交會,欸,我認為這個千萬年的一個石頭,在短暫的時間,這隻小鳥剛好,欸,佇足在這個地方,剛好停在這裡,那時候給我非常大的感動。
另一個鮮明的風格,就是山崖系列,愛海的邱建清,也愛巍峨雄渾的山,尤其是懸崖峭壁。
[陶藝家
邱建清]
這個系列的作品,我是用比較簡單的線條來呈現,就是用,平行線跟垂直線來處理,雖然作品不大,那看起來就,有點簡潔大方的、像懸崖峭壁的那種感覺==ns==
將陶土捏出想要的形狀,再在上面一個一個慢慢挖洞、細細雕琢,形塑出岩石特有的美感。
我們這個是,用手捏的方法,先捏一個四方形,那捏好以後,我再加一些厚的土,加在這個部分,把土加厚,加厚了以後,我再用我的工具,再挖一個洞一個洞,那這個洞就是要高高低低、大大小小,分布得要很自然。
邱建清原本也是上釉藥、用電窯燒陶,年輕時在苗栗漢寶窯實習後,就決定自己蓋窯、做柴燒。
[陶藝家
邱建清]
柴燒的特色就是,火、與土、與灰的互動,那,我們會利用燒窯的技術,就是反覆的用一些,氧化還原的這一種燒窯的氣氛,來控制這個作品的顏色。
柴燒不可預期的變化,增加了挑戰性,也讓許多藝術家為之瘋狂。
木柴擺的時候盡量錯錯落落的,不要太整齊,這樣火才會燒得好,那我們溫度,溫度低的時候,有時候一根大的木柴可以撐個二、三十分鐘,那隨著溫度越來越高,加木柴的那個頻率會越來越多。
一般來說,燒製作品得以1250度左右的高溫,連續燒六、七十個鐘頭,還得隨著天氣變化做調整、寸步不離的守著,連覺都沒得睡。邱建清喜歡用有油脂的木麻黃、或是耐燒的相思木來燒,不同木柴燒出來的作品,也有不同效果。
[陶藝家
邱建清]
那相思木它就有硬度,耐燒,而且呢,燒出來的火的火舌,會比較長,那對作品的變化會有幫助,會有幫助,(怎麼說),因為火舌比較長,它的火,會在我們作品裡面竄來竄去,就有變化,不是只有熱量而已,如果火舌很短,那只是熱量嘛,跟電窯、瓦斯窯差不多。
前面花那麼多時間做,成不成功就要看這最後一步的燒製,不僅木柴對作品呈現出來的效果會有影響,土的選擇更是重要。
你就是很科學的方法去配(土),有時候也會,也會(燒)壞掉,(可是它是一樣的土),(那之前有成功然後後面又沒成功),那因為這個,所以土就麻煩在這個地方,因為土的土礦,比如說這一座山,它土礦一直挖嘛,它每一層的,事實上性質就是不一樣的,但是我們賣土的人,他不可能,那麼的精確。
邱建清說,做陶藝這個行業,成之在火,敗之在土,他曾經有整整兩窯的作品全都燒破,探究之後,才發現是土的關係。而原本只做大型藝術品的邱建清,近幾年也開始做起生活用品,不僅可以欣賞,也很實用。
[陶藝家
邱建清]
文創產業就是把,我們藝術家的一些美學概念,或者一些特殊的元素,加在,你的這些器皿上面,就是生活用品上面,那,我的這個茶具系列,我也是用我的特殊的風格來表現,比如說像這個茶盤,我就是用我的佳樂水系列來表現,那這個小花器,我用我的山崖系列來表現。
隨著角度不同,呈現變化多端的色彩與光澤,質樸又深具質感的柴燒陶就是這麼吸引人。60歲的邱建清,做了30年的柴燒陶,生命中有一半的時間都沉浸在柴燒的世界中,自然落灰,幻化出獨一無二的溫潤美感,讓每件作品都充滿了生命力,也讓觀者的視線捨不得游移。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 Oct 30 Thu 2014 15:29
408集-邱建清的柴燒陶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